張琪
[摘 ? ? ? ? ? 要] ?“互聯網+”時代的課堂不再是“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傳統課堂,信息化已給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傳統的觀念、方式、方法、內容都帶來了空前的沖擊。而信息化課堂改革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面對信息化,大學課程的教師究竟是該攻還是該守呢?
[關 ? ?鍵 ? 詞] ?信息化;大學語文;課堂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146-02
“互聯網+”時代的課堂不再是“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傳統課堂,信息化已經給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傳統的觀念、方式、方法、內容都帶來了空前的沖擊。信息化很神奇,它可以幫助一堂課做到極致,但是信息化無論再神奇,也無法完全取代教師。信息化課堂改革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面對信息化,究竟該攻還是該守呢?下面,我就以實際課堂為例,分析大學語文課程信息化的攻守之道。
一、攻,是敢于創新,敢于嘗試,敢于失敗,敢于與眾不同
(一)技術為我所用,課堂由此不同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信息技術是人們溝通的紐帶,豐富的信息可以服務于學生自我認知的建構,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教育開拓新的天地。
在我們的智慧教室里,投影儀、交互電視、一體機、電子白板同有線網絡、WIFI、4G等無線網絡一起構成了基礎環境;手機、平板電腦讓每個學生都有了一個信息化終端,同時也為教師合理創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了幫助;錄播系統和遠程互動系統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這是硬件。
除了硬件,還有軟件。現在,很多學校都引入了基于數字化學習的應用平臺,借助云計算技術,利用移動學習終端等技術進行在線實時互動學習。襄陽職業技術學校使用的是高教社的智慧職教云課堂,有了這個好幫手,課堂更加便捷、有效。它幫助我實現了共享,可以把我們的MOOC以及教師選擇的個性化、符合專業需求的優質資源共享給學生;它幫助我實現了互動,以前師生互動主要采取問答形式,互動面不夠廣,現在師生可以利用論壇、答疑板塊,實現線下、線上、課前、課中、課后的互動且十分有效;它幫助我實現了評價,所有在云課堂進行的活動,包括簽到、測驗、討論、提問,都有數據存檔,這些數據也是評價學生的重要參考。
在這些信息化環境與資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信手拈來,可以調兵遣將,如何用好這些資源技術是一門藝術,一個語文教師的勞動本就應該充滿生命活力、藝術魅力和智慧探險。
(二)更新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
重構學習模式,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結合,可以變革教學結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創新素質。
比如在白馬篇這堂課上,我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學習平臺,將古代詩文學習與信息化手段結合,優化教學效果。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上下求索、課中引領提升、課后考評拓展三個部分。
課前,通過云課堂向學生推送詩歌賞讀、詩人曹植、建安風骨、游俠文化四大版塊的導學資源,引導學生自讀詩歌,并按照任務書,分組完成學習任務,圖畫分解詩歌,編寫游俠故事,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課中,音樂入詩,引領誦讀。以畫解詩,講述風采。知人論世,討論原型。對比閱讀,探究精神。最后即興演講,暢言俠醫。
課后,鼓勵學生繼續探究,實現知識的觸類旁通,通過云課堂發布作業,進行教師點評、學生互評,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混合式教學對課堂教學可以說是一種“解放”。傳統課堂是四十五分鐘,時間有限,如面面俱到,則處處淺嘗輒止。教師將基礎性、知識性內容,通過課前發布,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自學、自測,使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擺脫淺層次的知識介紹性內容,課堂上教師可針對一篇課文進行精講精讀,充分挖掘深度、拓展寬度,實現與專業、與生活的有效融通,凸顯大學語文的“大學特質”。在白馬篇的課堂上,我將白馬篇中少年游俠的俠義精神與醫學院學生的職業精神掛鉤,從“俠義”到“俠醫”,讓詩歌學習走出教室的“小課堂”,走進社會的“大課堂”,構建了語文和專業的“超鏈接”。
(三)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學生主體
如何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在學呢?訣竅就在于教學方法之變。在課上為了讓學生開口朗誦,我們用影視劇片段配合音樂做了一個簡單的詩歌MV,用詩歌MV帶領學生誦讀,豪情萬丈的游俠詩歌配合浪漫飄逸的音畫氛圍,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游俠世界,閱讀的熱情更高漲。為了讓學生敢于展現,我們讓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述游俠故事,學生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用自己的語言講心目中的英雄。為了讓學生穿越歷史,我們用FLASH游戲,讓學生代入曹植這個角色,和古人對話答題,深入了解曹植其人,感知詩人的壯志與悲情。為了讓學生積極討論,我們用電子雜志游俠譜,展示刺客列傳中赫赫有名的游俠事跡,讓學生比較分析曹植筆下的游俠和司馬遷筆下的游俠有何不同。我們的討論是圓桌討論,每個學生輪流發言。為了讓學生開口演講,我們用影視劇片段讓學生實現課內外溝通,把人物的精神力量轉化為自身的精神力量。
我們的課堂,讓學生有參與感,他們有事做,并且樂于做,這樣,讓學生成為主體就不再是一句口號,是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的課堂。
(四)改變評價導向,優化考核方案
傳統課程大都采用標準化考試作為學習評價的主要形式,而我這堂課的評價是多主體、多內容、多方式的。評價形式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互評、小組評價,對他們的合作意識、積極性、完成任務情況進行打分公示,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云課堂數據作為重要參考。評價不僅評價結果,還要評價過程,學生課后提交的分析作業是此次課結果性的評價,課堂出勤、課前預習任務完成、課上語言表達(演講、講故事等)、課堂互動活躍度等都是我們評價的內容,并計入平時成績。評價方式既有口頭評價(教師點評),又有試題評價(在線自測、游戲通關)和作業評價(課后作業)。
二、守,是守住原點,守住本位,守住優勢,守住靈魂
紀伯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了為什么而出發。”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離開了人,就沒有了教育。高度尊重人的生命發展規律是一切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教育回歸的原點。未來的教育,唯有技術回歸教育本質,以人文精神做基礎,才能走得更遠。大學語文課不該是單純的欣賞課,也不該是枯燥的訓練課,文學作品中表達的生命關懷、世事洞察皆可引發學生的探究與思考,近而影響他們的專業成長,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追求。大學語文的觸角要延伸至美好的生命、廣袤的自然、無限的時空、復雜的心靈,讓學生收獲信達雅,感知真善美。
(一)引導學生感受文字之美
我們沒有離開課本,反而引導學生回歸詩歌的文本,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努力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激活他們的文字感知。我們的學生文字感知能力是弱的,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學生時常試圖去翻譯詩歌,而不是去想象詩歌,所以在《春江花月夜》這堂課上,我們讓學生嘗試將這首詩改變成散文,用詩意的語言解構一首詩,感受文字的生命力。
(二)引導學生感受語言之美
我們沒有讓學生變成只會打字的啞巴,而是引導學生會聽、會說。我們盡情地朗誦詩歌,充分感受文字化作有聲語言的魅力;我們嘗試講述故事,時而生動曲折,時而充滿懸念,時而催人奮進;我們即興演講,選擇貼合校園學習生活的材料,用語言傳達思想、觀點、感悟;我們大聲討論,讓“一言堂”變為“多言堂”,通過討論實現思維碰撞,挖掘集體智慧。
(三)引導學生感受文化之美
在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這堂課上,我們的教學不僅關注文章本身,也引領學生透過李白觸摸到唐朝的燦爛文化、盛世雍容,并隨著課文中的典故,穿越到更早的魏晉時代,結識那些輕裘緩帶、不鞋而履的魏晉名士,看他們縱酒狂歌,散發山阿,白眼向權貴,折齒為美人。這堂課的最后,我還帶著學生效仿文章中古人的娛樂方式,來了一場小規模的課堂詩詞大會,讓學生真正享受文化之美。
(四)引導學生感受靈魂之美
語文教育,是生命教育,是有靈魂的教育。生命是一個過程,是一條線段,有起點和終點。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生命演繹不同的人生軌跡、不同的悲歡離合。從塞繆爾的青春到學生的青春之歌,從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到學生的理想之路,從葉芝的當你老了到學生愛情的眺望,在進行語文教育時,時刻牢牢把握生活這條主線,訓練學生觀察生活、擁抱生活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教師不僅要掌握淵博的教育知識和嫻熟的信息技術,更需要具有卓越的教育智慧和育人藝術,教師專業發展必須依靠、借助信息技術,但更要超越工具、擺脫技術依賴,要警惕變成機械的、膚淺的甚至是盲目的“信息操盤手”。信息時代教師的職業境界,要攻守兼備,進退有度,成為駕馭知識、信息技術和教育藝術的有機結合體。
參考文獻:
[1]張一春.信息化教學設計實例精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7.
[2]張一春.精品微課設計與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1.
[3]張一春.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共建與共享[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