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百春 徐興振


[摘 ? ? ? ? ? 要] ?對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行全面調研,明確五年制高職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目標定位,在分析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構建以能力為本,專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題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專業實訓中心、課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關 ? ?鍵 ? 詞] ?五年制高職;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課程體系;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228-02
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受到世界各國的大力發展,我國已將其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列。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我國減少石油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各項支持和培育政策相繼出臺,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國務院頒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明確指出,2020年,新能源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已實現工業化,預計市場持有量將超過500萬輛。如何培養滿足社會需求、適應行業發展的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已成為各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鑒于此,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依托原有的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等專業。在2018年開設了五年制高職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在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條件、課程改革等方面進行實踐和探索,進而開發了五年制高職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教學實施方案(見圖1)。
一、明確專業目標定位
為了準確定位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以滿足行業的需求,我們通過文獻查閱、問卷調查、電子郵件和QQ交流的方式對省內外的企業和職業院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通過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研究論證,我們對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了明確與定位。即該專業是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培養能夠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和維護、汽車制造業、汽車維修技術服務、汽車制造裝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一)職業崗位面向
根據調研結果與有關文件規定,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對應行業只要是新能源整車制造及汽車修理與維護,其專業人才的職業崗位主要面向: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與保養、汽車工程技術、汽車維修技術服務、汽車制造裝配等工作。
(二)職業能力分析
1.基本能力
能夠閱讀機械零件圖紙、裝配圖紙和集成電氣接線圖;具備專業所需的機械修理鉗工和低壓維修電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正確使用常用高壓電作業檢測設備工具進行高壓斷電、高壓絕緣檢測以及滅火器材的能力;能夠為新能源汽車的高能驅動系統進行性能測試和部件更換;能夠分析新能源汽車電路;滿足低壓維修電工特殊操作的技能要求;符合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汽修工人的高級技能要求;具有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具有一定的計算機辦公操作能力以及文件檢索、資料查詢等信息處理能力;具有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2.核心能力
掌握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的基本知識。能夠進行新能源汽車維修作業的高壓安全保護。掌握新能源汽車動力源的工作原理和組成結構、電池充電和放電技術、新能源汽車能源管理系統。掌握汽車單片機和電子控制單元,汽車單片機系統的故障類型和檢測診斷方法;能夠為新能源汽車檢修直流電機和控制系統,能夠檢修新能源汽車開關磁阻電機和控制系統,能夠檢修新能源汽車的永磁同步電動機和控制系統;能夠檢修新的交流和控制系統、掌握新能源汽車充電系統、新能源汽車供暖和空調系統、新能源汽車制動系統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車輔助系統。
(三)課程體系構建
根據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職業崗位面向與職業能力構成,在構建課程體系時,進行充分企業調研,通過邀請企業一線專家、行業代表參與分析新能源汽車維修生產中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要求,制定專業技能課程(包括專業平臺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業實訓課與頂崗實習)。根據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包括道德教育和文化課程),任選課程(包括人文類、專業技能類與知識拓展類)、其他類教育活動(包括軍訓與入學教育、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答辯與畢業教育)等,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的課時比例約為4∶6,任選課程約占總學時的10%。
三、持續改善辦學條件
(一)積極推動校企合作
在學校“二元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的基礎上,我們與比亞迪汽車集團吉利汽車集團、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德國萊茵TV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探討校企合作模式。計劃在校內實訓基地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車校企合作中心,并按照企業實際工作布置環境、配備實施設備,實現了與企業的“零距離”聯系,將企業文化融入學校的培訓基地,使師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了解這些企業文化,不斷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二)校企共育“雙師型”教師
學校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長環境,保持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一方面,學校選拔優秀教師參加合作企業認證培訓,培養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達到能夠按照企業規范和要求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企業生產情境,有效實施教學過程。同時,為保障教師企業實踐常態化,學校在企業建立“教師工作站”,持續跟蹤調研企業崗位職業能力和人才需求分析,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和員工培訓等工作。另一方面,學校將從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研發和售后服務等相關企業聘任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實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企業師傅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指導等教學任務。
(三)科學配置實訓中心
學校非常重視建設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的實踐教學條件。目前,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一期工程已完成電動汽車充電管理系統、電動汽車車輛CAN總線網絡系統、電動汽車高壓安全教學平臺、氫燃料電池管理系統、太陽能電池管理系統、油電混合動力發動機培訓系統等,二期為進一步提高專業綜合辦學能力,構建先進的實踐教學體系,設備投入130萬元,它用于為具有鮮明特色和智慧的新能源汽車創建一個綜合培訓中心。
四、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一)結合專業特點,整合系列課程
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專業平臺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專業平臺課程一般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并涵蓋有關實踐性教學環節。專業方向課程結合專業實際,開設關于安全教育、社會責任、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社會責任、管理等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方面的選修課程、拓展課程或專題講座(活動),并將有關內容融入專業教學中。
(二)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創新能力
通過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和有關實踐性教學環節中;開展以專業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課余還能歡樂地接受專業的熏陶;打造專業社團,落地工程實踐教育,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缺失,訓練本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由學生自主參與設計、制作、裝配、管理的工作流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行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高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職業教育、行業企業共同培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夠切實有效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在長期的教學中與企業實時對話,不斷實踐和探索。邀請企業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合作辦學,堅持以培養高技能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主動地進行教學改革,為蘇州市乃至全省、全國相關行業、企業輸送優秀的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晶晶.基于SGAVE模式的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8).
[2]劉鋒.新能源汽車維修專業建設探討[J].山東工業技術,2018(9).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