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峰
[摘 ? ? ? ? ? 要] ?在職業教育改革過程中,信息技術成為推動中職體育教學發展的重要手段。基于這種認識,對信息技術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展開分析,然后從新課導入、教學資源挖掘、運動技術分析和科學訓練實施多個角度提出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希望能夠提升中職體育教學水平。
[關 ? ?鍵 ? 詞] ?信息技術;中職體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174-02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得以在各行各業中得到運用。而中職體育承擔著培養人才身體素質的責任,需要通過加強應用信息技術提高中職體育教學水平,從而滿足中職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因此,需要加強信息技術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便將信息技術恰當融入體育教學中,優化中職體育教學。
一、信息技術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應用意義
(一)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在傳統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前到器材室進行器材的借調,課后需要向教務部提供學生課堂表現和上課考勤情況的反饋,期末需要向教務部提交評價成績。在每個環節,教師需要完成多份材料填寫,導致教師教學精力被分散。采用信息技術完成教學管理軟件開發,教師可以直接利用軟件進行相關信息錄入,在課前完成器材申請,上課時直接安排學生進行器材搬運,并且通過軟件直接在網絡上進行課堂情況的反饋。在學生評價方面,教師通過軟件查看學生平時的表現,然后選擇評分自選項,實現學生平時測試成績和期末測試成績的輸入,軟件可以根據學生日常表現、期末考試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直接生成成績[1]。此外,借助軟件,教師也可以獲得學生的反饋,根據學生階段性表現進行教學內容、方法和進度的調整,促使教師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二)豐富教學內容方法
從中職體育教學實施角度來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使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得到豐富。通過網絡,教師可以搜索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料,通過整理搜集到的知識、教學前沿動態、他人體育教學優秀成果等進行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的制作,向學生教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內容,使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實效性得到增強。借助學校教學平臺,教師也可以將教學中運用的資料上傳,與其他體育教師進行信息共享,汲取他人教學經驗,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完善。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體育教師可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采用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教學方法,如微課、翻轉課堂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得到增強[2]。在教學方法得到不斷豐富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轉變過去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突顯。
(三)增進師生交流互動
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為學生提供科學指導,促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增進師生交流互動,為教學實施提供有利條件。現階段,中職學生大多配備私人電腦或智能手機,教師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臺,能夠以朋友身份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確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特點進行課程內容合理安排。通過論壇、留言板等途徑,學生也能向教師發表意見。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調整和問題解答,能夠增進師生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回答問題,從而在教師指導下較好地進行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學習,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開展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指導學生訓練提供支持,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高。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采取錄像的方式將學生練習過程錄下來,然后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生練習動作的逐一分解展示,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在進行標準動作講解時,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同步解說,將錯誤動作與標準動作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加強技術動作難點和重點觀察與分析,促使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得到提高。針對年齡較大的教師來講,通過該種途徑也能順利進行難度大的體育動作講解和演示,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量的進行動作學習,因此能夠使中職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保證。采取該種方式,教師也可以開展差異化的教學,通過錄制學生運動技術錄像分析不同學生動作的不足,結合學生動作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繼而改進學生的動作。
二、信息技術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新課導入
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以便使學生主動學習體育知識。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完成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促使學生探究欲望得到激發。中職體育教材中包含一些體育理論知識,對學生來講相對枯燥、乏味,無法向實踐課程一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氛圍的調節,把握新課導入的恰當時機,促使學生主動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例如,在學習“體育運動的樂趣”的內容時,考慮到單純通過文字講解幫助學生體會體育運動的樂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體育運動畫面。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興趣進行一些體育比賽精彩場次視頻的搜集,如NBA的明星精彩片段、劉翔田徑110米欄奪冠等精彩比賽。通過視頻中現場熱烈氛圍,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論自己在體育運動中感受到的樂趣,從而營造熱烈的課堂討論氛圍,實現新課的順利導入。
(二)挖掘信息資源開展生動教學
對中職體育教師來講,使學生愛上體育,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運動習慣,最終使學生終身受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開展生動教學,以便使學生熱愛體育鍛煉,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興趣點挖掘教學資源,將體育課程變成欣賞美的課程,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之情。例如,在學習“鍛煉健身方法”的內容時,教材中包含籃球、足球、滑冰、體育舞蹈等諸多練習項目。借助班級微信群等信息交流平臺,教師可以提前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項目,然后進行項目相關的圖片、音視頻等素材的搜集,向學生發送相關信息,提出讓學生拍攝或錄制感興趣項目的訓練、運動片段的要求。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多媒體面向全體同學展示自己拍攝的內容,闡述自己喜愛這項運動的理由。借助網絡和多媒體的優勢,中職體育課堂上能夠匯聚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資料和相關信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不同項目與相應圖片、視頻結合在一起,產生對體育知識和技術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繼而達到生動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術的目標。而在學生的感性描繪中,課堂教學將變得生動直觀,促使學生主動了解和學習不同體育項目,繼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術分析運動技術
中職體育教學需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指導學生開展有氧能力練習、水上運動練習、簡易健身練習等多種練習活動,對各項運動的技術進行學習和運用。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完成運動技術的準確分析,為學生開展練習活動提供科學指導,確保學生能夠正確學習體育運動方法。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球類活動練習時,可以進行體育精彩賽事的合理挑選,運用信息技術完成主場比賽錄像的刻錄,然后利用剪輯、Flash等各種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比賽分析,采用多媒體慢動作、停鏡等技術手段能夠對畫面影像進行處理,在清晰展示動作技術細節的同時輔助示范講解,確保學生能掌握各動作環節要領,領會訓練動作的關鍵,繼而順利把握運動訓練的重難點。例如,在學習“基本運動能力練習”中的“跳”的方法時,教師可以利用定格方式進行播放背越式跳高的動作,對跳起動作進行一一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將錄制的學生運動圖片播放出來,可以針對學生技術動作差異作出指導,指導學生實現動作改進。實際在運動技術分析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中動畫旋轉、閃爍、定格、色彩變化等各種手段,向學生展示運動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身體各部分空間位置,確保教學內容得到完整表達[3]。
(四)采集訓練信息實施科學訓練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日常運動訓練時,還應通過科學訓練幫助學生達到最優的訓練程度,從而使學生獲得較好體育成績。采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完成學生日常訓練數據信息的采集,并通過數據分析制定科學運動訓練決策,實現學生運動訓練全過程的科學管理。比如,教師通過體能監測獲得學生各項生理和生化指標,可以根據學生心率、心電等訓練指標確定學生能夠承擔的負荷,從而對學生訓練負荷和訓練強度進行科學調整,確保學生能夠得到科學訓練[4]。在學生專項運動訓練中,戰術訓練具有一定難度,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困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計算機輔助訓練系統分析學生個體特點,幫助學生規避訓練中的經驗缺陷。比如在講解籃球戰術時,教師通過處理學生運動訓練數據發現學生較難實現戰術配合,教師可以播放籃球比賽片段,然后指導學生分析視頻中各戰隊的戰術配合變化。通過慢放處理和反復播放,學生能夠看清楚戰術配合隊員的起動時機、路線和采用的技術動作,從而培養戰術意識。采取該種訓練決策,學生能夠突破訓練成績,盡快彌補自身在運動訓練中的缺陷,因此能夠獲得較好的課堂學習效果。
在信息技術時代,采用傳統體育教學方式顯然無法滿足中職體育教學要求。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使中職體育教學得到更好的管理和實施,促使中職體育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在實踐教學中,還要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新課導入和開展生動體育教學,并為運動技術分析和體育科學訓練提供支持,從而為中職體育教學提供科學化的訓練路徑,繼而有效推動中職體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周培芳.信息化應用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探討[J].職業技術,2018,17(9):106-108.
[2]林利.淺議信息化教學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10):137-138.
[3]彭雪勇.微課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途徑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210.
[4]王小衛.現代教育技術前提下中職學校體育課中慕課、微課、翻轉課堂運用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8):94.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