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風
[摘 ? ? ? ? ? 要] ?中職院校是向社會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中職英語教育更是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學生未來面對的是社會各領域的工作,因此必須將中職英語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夠真正確保學生具備未來各個領域就職所需要的專業素養。因此要進一步思考中職英語中的職業素養提升要點,推動中職英語教學的改革。
[關 ? ?鍵 ? 詞] ?中職英語;職業素養;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200-02
中職院校是面向社會各個領域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為了讓學生的各方面素養得以提升,更要對教學改革提起重視。隨著國際化發展局勢愈發明顯,為了培養更多高素養的人才,中職英語教學中職業素養的滲透是必須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文中將以此為主題分析職業素養教育的意義以及實際的職業素養培養策略,這有利于提升中職英語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
一、中職英語對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中職階段的英語教育,要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去進行規劃思考,要體現人文性、實用性與職業性。而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去分析,職業素養的培養是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從職業素養概念來看,其內容主要包括了職業道德、專業技能、行為、工作作風、專業意識等,既包含了專業學科與知識技能,也包含了專業相關的素養,都與學生的未來發展關系密切。
(一)夯實基礎,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近些年來,職業教育的境況大有改觀,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以及學生在職業學校中的自心,都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隨著我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英語作為通用語言之一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哪個行業,頂尖技術與人才還是在國外,我們要發展自己就要不斷學習,英語作為重要的學習工具,在學生職業素養中可以夯實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促進發展,保證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與發展
對中職學生來說,一般在畢業之后是兩種選擇:(1)選擇就業。找到合適的企業和崗位,進入社會工作環境,開啟自己的職業道路;(2)繼續深造。通過參加考試進入高職院校或者本科院校進一步深造。無論是選擇哪條道路,英語學習都至關重要。現在我們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酒店、計算機等行業都需要將英語作為主要的工作語言之一來掌握,而進入高校之后,英語作為基礎課程更是如此,甚至參加考研、讀博都需要考查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在大環境下,英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且現在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時代,學好英語可以保證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與發展。
二、中職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策略
(一)創設職業化教學情景
情景是語言科目教學的必要因素,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必須要首先創設能夠讓學生迅速融入課堂的教學情景。而且在信息化的時代發展趨勢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AR、VR等技術更是建立教學情境的有利要素,能夠創設更加立體的場景,為此教師必須要審時度勢的運用創新性技術去營造出更加有助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去自主進行思考與探索。
當前廣受關注的AR與VR技術,是建立立體化場景的有利途徑,能夠使人產生更強的臨場感、代入感。因此在建立場景時,教師也要合理的應用這一類技術去提升場景的真實感。特別是在融合職業背景進行模擬教學時,教學場景的建設更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角色轉換感,擺脫當前的學生角色,進入新的角色當中。例如《Whats Your Job?》,教師可以模擬辦公室內場景時,可以借助VR技術展示辦公室的各方面細節,包括辦公桌椅、辦公用品、電腦等,同時為了提升場景的互動性,可以設置可操作場景,確保學生利用遙控器可以操作場景內的相關物件。之后讓學生開始交流,要求全英文交流,模擬公司面試、工廠巡視、接待外賓等情景,這樣一來學生會很快地進入場景當中,學習的興趣會被激發,進而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與交流。
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更多的工作場景,不同的場景會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的氛圍,這是最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要素,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去合理建立情景,進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由教師所營造的氛圍中,擺脫環境上的局限所帶來的不和諧感,對教師所要傳達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情景教學中,教師帶頭,要求學生盡量全程英文交流,既是營造教學氛圍,也是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這是達成英語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是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點,只有通過情境的建設才能使得課堂更接近就職場景[1]。
(二)激發學生自信
語言的應用,目標在于溝通與表達,但是在實際溝通表達過程中,無論是雙方面的溝通,或是單方面的表達都要以語言表達的欲望為基礎才可能成立,特別是在職場當中,工作溝通能力是最為基礎的能力,如果不具備,是必然會被淘汰的。必須要讓學生敢表達,才能在步入職場后更好地運用英語。比如在口語交際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大膽地說。可以在第一天上課時,讓學生自己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包括名字、年齡、來自于哪個學校、哪個地區,盡可能地多傳達一些信息給大家。見面問好除了“Nice to meet you”還可以說“Hey,×××”“Whats up”等。此外,教師在課堂上盡力使用英語教學,營造英語學習氛圍,但是在應試教學趨勢下,教師顯然更加重視技巧性與學術性,顯然忽視了對學生自身表達意愿的激發,亦不重視對學生跨語言表達時心理障礙的排除,特別是在面向就職的中職教學階段,教師很容易因考慮到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而過于急進,在學生出錯時便會譴責其能力不足,這并不能真正起到警惕作用,只會阻礙學生的表達,導致雖然許多學生滿腹學問,但實際表達時卻害怕出錯、聽不懂或是根本沒有表達的欲望。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激勵學生大膽地說,勇敢地表達,不怕學生說錯,但是要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只有說出來,才能克服自卑、害羞心理,提高自信心。
在激勵學生勇敢表達之后,我們還要重視學生英語基礎的學習,如閱讀、寫作等。我們除了利用教材進行教學,也要用好互聯網與課外閱讀文本進行教學。現在網絡發達、手機流行,都是我們可以用到的教學條件。比如電影Zootropolis中關于夢想、友誼、愛情的橋段,我們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這些橋段臺詞,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翻譯,然后布置作文,寫下自己關于夢想的一個小短文。我們可以在班級QQ群內,讓學生在課后閱讀1分鐘的英語短文發到群中,教師在聽取之后給予指導和鼓勵,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三)培養職業素養
每個崗位都有不同的職責與不同的素養要求,相關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才能做好本職工作。例如,客服人員必須要掌握專業的話術,在應對客戶時精準表達,明白客戶的訴求,這是最基本的責任,作為客服人員,要具備這樣的專業能力,才能做好客服工作。因此教師要確保學生滿足未來崗位的專業素養要求,也要開展針對不同崗位的職業態度教育。例如對學生來說,首先對所學專業知識有充分了解,并且要做到能夠利用英文去進行表述,以便在涉及報關事務時進行說明,此外必須要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與協調溝通能力,因為實際工作涉及許多信息的處理和分析,學生在從業之后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及嚴謹的態度,這也是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融入這樣的素養教育。例如在崗位模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作為學生的溝通對象,觀察學生的態度,如果學生過于隨意散漫,教師便要提醒學生,讓學生修正自身的態度,真正像一名工作人員一樣進入工作狀態,這是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主要途徑。
(四)擺脫教學局限
教學局限是對教學目標達成最為不利的要素,無論是時間與空間的局限,都會難以避免地影響教學效率與質量。特別是對語言知識的學習,更不應受到局限,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是無法通過在校的有限時間與幾本教材內容去概括的。為了確保教學環境更加貼近母語環境,也為了讓學生更加嫻熟地應用英語知識、技術去解決各類問題,在未來的社會就業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要首先擺脫教學的局限。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去組織課下的英語教學,例如可以利用直播平臺開展直播授課,此外必須要提升就業實習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際的工作環境,在工作過程中應用英語解決問題[2]。
在擺脫教學局限,轉變教學思維的過程中。教師需結合真實的語境來培養語感,指導學生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英語學習軟件等信息化學習方式掌握英語知識。現在手機基本上人手一部,除了娛樂,可以用來學習。各種APP可以幫助提升英語學習的樂趣,而社交軟件免去了一些學生面對面英語溝通的尷尬。比如busuu(博樹)是一款在線社區英語學習APP,軟件有150多個日常應用場景,可以讓學生在不同場景下進行學習,而且配有照片和所學語言的綜合視聽資料,里面有很多國外友人,學生可以直接與其交流對話,可以實時糾正錯誤。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對于特定的單詞,學生可以形成聲音、文字、圖像的自然反應。比如,看到“a big cat”這個語塊,腦海中出現的是一個圖像,而不是“一只大貓”這樣的翻譯。通過利用移動互聯平臺,學生可以利用多種練習方式,包括看短語對照圖片、拼寫、朗讀、聽短語選圖片等,這樣可以保持學生的新鮮感和高效率。移動客戶端可以自動統計錯題,幫助學生鞏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有效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強他們的職業綜合能力。
中職教育重在面向社會培養優質人才,在國際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下,教師要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為目標去規劃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確保學生在投入社會之后更快適應工作環境,實現自我
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學玉.中職英語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127.
[2]張秀萍.淺談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5(4):109.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