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摘 要:近年來,中央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對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較為重視,采取了切實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此過程中,也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產生了隱患。本文立足于我國金融改革實踐,著力探討如何平衡兩者關系。作者認為,融資難與融資貴本質上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問題,融資難問題的根源短期內在于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問題,而長期則在于金融市場供給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功能缺位問題;融資貴問題的根源在于宏觀審慎監管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金融市場的功能失靈,市場資金過度地向非實體經濟領域集中,形成資產泡沫。在問題根源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的情況下,金融風險的累積在所難免。因此,要實現兩者關系的平衡,在宏觀層面,要盡快完善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框架和具體政策的實施;在機構微觀層面,要加快商業銀行在服務中小微實體經濟中的業務流程和風險控制機制的創新。
關鍵詞:融資難;融資貴;金融系統性風險
一、引言
經過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發展實現“多級跳”,經濟規模一路超車,躍升至全球第二位,工業產值快速增長,連超歐美制造業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生產國,經濟穩定高速增長早就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但同時,“量變引發質變”,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實質與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動力正在轉換。原有經濟增長方式下資源消耗效率、人力成本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張、收入水平的增長難以繼續維持下去,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也成為我國經濟“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更加需要金融行業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本質功能,起到重要的支持和引領作用。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金融行業本身也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亟待改進,潛藏、累積了金融風險,形成了系統性風險隱患。為了切實提升金融行業的支持和引領效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突出的難題就在于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此,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先后出臺政策,創新政策工具,運用市場化手段不但降低市場融資利率,并各級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著力解決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少的問題。而金融體制的改革并非某一單一領域的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多方面系統性改革,需要多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才成實現。這其中,在化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兼顧防控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成為金融改革過程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因此,本文從金融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出發,分析如何兼顧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和防范金融風險兩方面問題。
二、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與金融風險累積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中,實體經濟企業部門融資難融資貴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存在的問題,在以往的經濟環境下,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由于存在著政府的隱性擔保,金融機構對國有企業的融資無需考慮風險控制,也無需考慮成本收益,而數量占市場絕大比例的小微企業大多只能通過私人借貸等影子銀行融資渠道獲得融資。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化的中小微企業逐漸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和市場創新的主力軍,也是我國經濟快速轉型發展的主要踐行者。同時,規模快速擴張的中小微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通過非正規融資渠道難以滿足其需求,而金融市場發展的不完善又導致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供給嚴重不足,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成為中小微企業轉型發展的主要阻礙。因此,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我國偏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功能較為突出的問題,也被視為我國實體經濟轉型的“動力”問題。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及監管部門也認識到了中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不斷通過政策調整,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市場,特別是金融機構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的背景下,運用市場化手段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并累積金融風險,如何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我國經濟轉型的穩定金融環境,也是事關我國經濟長遠穩定發展的關鍵問題,可以視為我國實體經濟轉型的“制動”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經濟轉型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要解決好中小微企業發展“動力”問題,還要控制好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制動問題,實現動力與制動關系的平衡,才能確保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穩定發展。
三、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本質
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實踐中,本質上講,融資難與融資貴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問題。其中,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并非是一個相對性問題。按照一般理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被認為是相較于大型企業、國企,中小微企業由于缺少足夠的抵押品而難以獲得資金支持的情況。但是按照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經營邏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是是必然存在的正常現象,這也是金融風險控制理論實踐的必然結果。而且從理論上講,小微企業相對于大型企業、國有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也可以看作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進行選擇的過程,在有限的市場資源條件下,只有為市場所認可的企業才有機會生存發展下去,正是這種市場化的“叢林法則”才能激發中小微企業加速發展的內在動力。進一步講,如果市場中的中小微企業都能夠輕易地獲得融資支持,那么中小微企業發展將缺乏內生的動力,而且更加嚴重的是,意味著市場出現了資產泡沫,增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尤其是在我國這樣的以銀行為主導金融結構夠下,中小微企業相對大型企業、國企的融資難并不是阻礙我國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本文中要討論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并非是相對于大型企業、國企而言,而是相對于當前我國的金融供給體系而言的。由于經濟體制和監管制度的原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體系就一直在強化商業銀行的重要作用與功能,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也一直在起到主導作用,即便近些年來資本市場快速發展,規模快速增長,但商業銀行的主導作用并沒有明顯削弱,甚至還出現了加強的趨勢,我國金融資源供給體系表現出了為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補充的結構,從風險偏好上講,間接融資對風險的偏好要低于直接融資的風險偏好,這種金融供給體系就決定了越能滿足間接融資要求的企業就越容易獲得融資,但中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含量較高、固定資產較少的中小企業在這種金融供給體系下融資的難度自然就更高。而且,從資本市場具體發展的過程來看,以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為代表的我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的實際門檻仍然較高,企業上市的行政審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市場的功能,確保了優質企業的上市,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小微企業在最需要資金支持的階段沒有進入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機會。因此,歸根到底,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源短期內在于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問題,而長期則在于金融市場供給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功能缺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