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曙光
【摘要】電影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自覺肩負起相應的文化責任和時代使命。中國電影在推動產業前行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電影創作的思想文化價值,以優質的作品引領社會風尚,以文化主體的創新提升電影的思想深度,使之參與到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進程中來。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國電影 思想價值 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作為核心文創產業,中國電影產業是國家文化的形象代言和軟實力標識。如今,中國電影正處于產業升級換代,特別是結構性優化的關鍵時期,如何堅守文化自信,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當前的市場基礎已經為進一步增強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何在有效鞏固國產電影市場份額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電影創作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成為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關鍵。
如今,新生代創作群體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文化自信表達的中堅力量。這支尚在不斷擴大、具有創新觀念的隊伍打破了國產電影以往的格局,開創了多元化的創作局面,并使之成為新常態。隨著近些年電影放映終端的持續下沉和擴散,“新力量”群體的電影創作正在日益激發出新市場、新觀眾和新需求,深刻影響著中國電影的走向。
中國文化資源的豐富性自不待言,關鍵在于如何以更加智慧、靈活、開放的態度對其進行現代性闡釋。堅守文化自信必須尊重歷史,電影創作也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如此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才能立于當世、傳之后人。
自產業化以來,缺乏對歷史和文化傳統的禮敬是中國電影的癥結之一。對此,電影創作需要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在史實、史材、史德中樹立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從而使中國電影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得到強化。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資源無疑為中國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從美學及其風格來看,中國電影應當體現中華美學的精神風貌,并與現代電影美學高度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立足傳統、再生經典,是中國電影人在實踐中不斷追尋、不斷實現的目標。
但是,立足傳統、尊重歷史并不意味著照搬傳統、盲目復古。事實上,與上述文化自覺相反的文化盲目、文化盲從、文化盲動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和警惕。文化自信的前提在于文化自覺,即批判性審視和反思。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應當成為中國電影創新的立足點。目前,中國電影創作中的一部分內容,無論是對傳統的認知還是對歷史的呈現,都談不上足夠的自信。部分創作者在傳統文化表達方面顯得較為偏執,沒有把中國歷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準則相銜接,缺少真正反映時代品格的作品。
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創新挑戰是全方位、整體性的,我們迫切需要能夠體現現代電影產業品質的作品來有效贏得市場。在電影美學、技術等方面,中國電影要善于借鑒一切有益的工業經驗和藝術經驗,同時也要根據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不斷開拓屬于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道路,為世界電影藝術的進步作出更多貢獻。這種建立在歷史和傳統之上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是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關鍵。
理論創新是當前中國電影創新的另一重要命題。中國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強國,就有必要在世界電影格局中確立中國電影的文化坐標;有必要在世界電影標準體系中確立中國的評價體系;有必要在世界電影的美學體系中體現中華美學精神和美學規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能夠為我們提供文化根基上的“安身立命”之處,更加能夠推動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進程,并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價值觀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當前,中國電影最重要的文藝創作方法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電影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民族精神狀態的寫照,都有著時代的印記。在喧囂的市場環境中,有不少電影創作依然浮于生活的表層,沒有真正深入生活,尋找有內涵、有質感的故事。因此,秉承現實主義精神,用正義之光、溫暖之光照亮人民的生活,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實,不斷提升電影創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探尋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中國電影應當堅持的發展目標和前進方向。
本土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落腳點。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尤其是導演和編劇,對好萊塢類型片技巧的學習非常自覺,但對于類型形式的借鑒難免會出現瓶頸。因此,類型的轉換創新應更多地從本土文化中尋找新的靈感。近年來,國產電影創作不斷進行新嘗試、涌現新類型,并在電影類型本土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突破。類型電影的創作,其文化內涵必須是符合國人審美心理的。形式或可借鑒,但內涵特別是價值觀及其藝術表達是不可能完全復制的。
毫無疑問,影片票房往往取決于觀眾的自主消費選擇,從宏觀層面來看,觀眾的審美素質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電影創作的市場導向。中國著名電影評論家鐘惦棐先生就曾明確指出,電影美學的核心問題就是電影與觀眾的關系問題。事實上,提升觀眾的電影文化水平,是有效提升中國電影整體創作質量和品質的前提條件。文化自信的樹立,需要電影企業多承擔一些文化責任,讓電影引領社會風尚。電影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以好作品滿足觀眾的需求,同時也引導觀眾審美,特別是要激發觀眾的新需求,從而形成良性互動和良性循環。唯有經得起觀眾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好作品,才能長久地占領市場,推動創作的持續繁榮和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高度的文化自信必將助推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向世界輸出自己的文化理念。面對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國內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共識。電影是向世界傳遞我們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老一輩電影工作者們曾創作出很多帶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其中的民俗、歷史和文化細節曾引起過世界的廣泛關注。當前的中國電影創作更應注重國家形象的對外展示,從整體上提升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精心打造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主流電影品牌,向世界推廣帶有中華文化標識的優秀產品,助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完成現代化轉型并實現有效對外傳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根本力量。電影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自覺肩負起相應的文化責任和時代使命。中國電影在推動產業前行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電影作品的思想文化價值,以優質的作品引領社會風尚,以文化主體的創新提升電影的思想深度,使之參與到中華文明的現代化發展中來。增強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不僅僅是為了贏得市場,中國電影還需要在更宏觀的意義上促進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從而有序、有效地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電影的獨特貢獻。
(作者為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導;北京電影學院博士后尹鵬飛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