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袁訓鋒,黃麗瓊,韓小丹
(1.商洛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應用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學院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今社會已步入信息化時代,中國教育事業在信息化的影響和沖擊下,無論在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信息化教育體系,教育對教師各方面能力要求不再僅限于專業知識、普通話、外語等方面,特別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當代教師教學能力的核心內涵。
2018-06-29,教育部-中國移動科研基金項目“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與培養模式實證研究”課題組在“智慧領航·教師專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舉行了《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的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課題主要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任友群教授對能力標準做了清晰解讀。根據師范生雙重角色的特點,本版標準提出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應該服務于兩大目的:支持自身學習以及支持未來教學。圍繞上述兩大目的,師范生應具備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被劃分為三個方面九個維度。這一集科學性、合理性與前瞻性于一體的標準,其誕生為今后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指明了方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未來教育工作者的基地,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后備力量,培養和提升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已成為一門必修課程,擁有信息化教學能力是當前師范生所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近幾年,國內眾多高校教師,針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時春陽[1]指出高校在培養師范生信息化能力中出現的問題,并給出解決策略;趙艷菊[2]從認識、理論學習、實驗活動、見習實習等四個方面提出培養師范生信息化能力的意見和建議。楊宏[3]以成都師范學院為例對智慧教育背景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為其他師范院校提供了思路。在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過程中林雯[4]提出“一看,二學,三用,四評”這一簡單、實用、高效的教學流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商洛學院是一所具有40余載辦學歷史、10余年本科辦學經歷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最初就是由幾個師范專業一步步發展為現在的“十一院一部”,40個本科專業中有1/4的專業具有師范性質,商洛學院始終堅持發揮傳統優勢辦好師范專業,加強師范類特色課程建設和師范生實踐平臺建設,提高師范生從教技能,已為基礎教育培養了20 000多名教師。在當前信息化教育大背景下提高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現代教育也被信息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無論是教學思想,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必須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與信息化接軌,只有掌握信息化教學能力,才能適應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好地做到與時俱進。
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是教育的希望,他們肩負著振興基礎教育的偉大使命。信息化教學能力作為一種可遷移的實踐操作能力,會隨著師范生就業入職進入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它的應用將為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供重要保證,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開展探究,合作式學習能實現其個人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師范生畢業走上講臺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而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擁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基礎,不但開展教學工作得心應手,而且在不斷實踐,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對專業知識的補充和技能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只有不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予以提升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質,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開展了“以賽促學”提高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具體實踐,通過指導師范類學生制作與本專業內容相關的微課作品,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微課類作品競賽,提升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三大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是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能力的檢閱平臺,在全國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大賽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并且激發創造力的平臺,引導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激發大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和潛能,提高大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為宗旨。
大賽從2008年開始舉辦,隨著大賽的不斷發展,目前已涵蓋軟件應用與開發、微課(課件制作)、動漫游戲、微電影、軟件服務外包、計算機音樂創作和數字媒體設計等諸多專業領域。
商洛學院從2014年開始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西北賽和全國決賽,通過校賽選拔每年推薦10件左右的作品進入西北地區賽。為進一步提升師范專業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方法,鼓勵師范生積極參加大賽中微課類作品競賽,從內容的選題,素材的收集,PPT的設計,錄屏軟件的使用,微課的錄制等各個環節給予學生相關指導。圖1是商洛學院近5年參加計算機設計大賽西北地區賽的作品總數和師范生參加微課類比賽的作品數,從圖1可以看出,近三年師范生的微課類作品每年基本都占到總參賽作品的30%,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都有微課作品被推薦進入國賽,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對師范生而言,制作微課作品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真正的“以賽促學”,帶給學生的收獲是多方面的。
通過參加比賽,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知識、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獲得了課堂以外的知識,無論是信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操作,特別是PPT的制作方面得到了質的飛躍,為他們以后從事多媒體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校賽、省賽到國賽,層層的選拔和突破,最終不僅讓學生收獲了成績和榮譽,獲得感、幸福感大增,更重要的是在參賽的過程中,他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增加了自信,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磨練了意志。

圖1 商洛學院近5年參加計算機設計大賽西北地區賽作品總數和師范生參加微課類比賽的作品數
通過參加比賽,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增強,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語言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配合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設計能力、軟件使用能力、文獻查閱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獲得有效提升,提高了師范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以及綜合能力。
5年來,筆者指導師范專業學生制作微課作品近10件,經過校賽選拔推薦微課作品4件,還包括科學計算類作品1件和數字媒體設計類作品2件,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西北地區賽,獲得省級獎項6項,國家級獎項2項。指導的學生分別來自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英語、漢語言文學等師范專業。2016年,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景偉強同學作品“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動機分析”獲得國家級三等獎后,經過進一步挖掘、整理、拓展,形成學生學術成果論文1篇,題目為《基于計算機設計技術為“基因”的微課設計》發表在《教育信息化》2017年第4期上。表1為指導師范生在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中的獲獎情況。
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學情,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和方法途徑,勤思考,多實踐,為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就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建言獻策,為學校人才培養教學成果添磚加瓦,加快促進學校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步伐。

表1 指導師范生在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中的獲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