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群生
【摘 要】目的:針對肌內脂肪瘤患者的診斷以及治療方式進行分析,以總結科學干預方案。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1—9月收治的11例肌內脂肪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讓其接受彩超、CT等方式檢查與手術病理分析,并讓其接受手術治療,對患者的診斷情況與治療后情況進行分析。結果: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肌內脂肪瘤,患者術后病理檢查可見腫瘤為大小相一致的脂肪細胞與梭形細胞構成,患者接受治療后均痊愈,但有一例患者術后出現皮下積液滲出情況,經處理后痊愈,所有患者未見復發。結論:針對肌內脂肪瘤患者,醫生需要對其進行科學診斷,并給予及時治療。
【關鍵詞】肌內脂肪瘤;治療;診斷;病理;手術
【中圖分類號】R2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02
脂肪瘤是臨床當中一種起源于人體脂肪組織的良性腫瘤,一般來講,人體各個部位的脂肪組織都可以發生脂肪瘤,較為常見的類型包括肩背部、胸腹部以及四肢、臀部等發病部位[1-2]。脂肪瘤最先是出現在人體局部皮下組織,經過較為緩慢等的生長之后成為腫塊。在臨床當中,脂肪瘤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皮下生長緩慢脂肪瘤,而另一種就是肌內脂肪瘤,也被稱作為深部脂肪瘤,這是一種異位脂肪瘤,多出現在人體上下肢的肌肉組織當中[3-4]。我院針對患有肌內脂肪瘤的患者進行診斷,并給予其相關治療,現結合研究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8年1—9月時間段內收治的良性腫瘤患者當中選擇11例肌內脂肪瘤患者開展相關研究,此次實驗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審批,并預先征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患者納入標準為:自愿入組、一般資料完整、有家屬監護。我院排除如下對象:精神功能障礙患者、惡性腫瘤患者、意識不穩定患者、表達及認知功能缺失對象、個人資料不全患者、無家屬監護對象、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在所選患者當中,男性患者為7例,女性患者為4例,患者年齡為44—71歲。其中,上肢發病患者5例,下肢發病患者4例,軀干發病患者為2例,患者腫塊的直徑在2.6—6.6cm之間。
1.2 方法
1.2.1 診斷 患者入院后需要先接受彩超檢查,若出現無法確診或者患者病變組織范圍不清,醫生需讓患者接受CT掃描或者MRI掃描檢查。醫生通過患者CT與MRI掃描情況可見部分腫塊為橢圓形,部分腫塊出現不規則陰影,腫塊內部的密度也出現不規律情況。
1.2.2 治療 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手術治療,在患者手術前,醫生根據其實際情況以及腫瘤的深度、腫瘤大小等對其進行評估分析,選擇局麻或者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起效后,醫生需要將其皮膚組織逐層切開,對其皮下脂肪層進行分離,到達患者肌肉層,并且用止血鉗對肌肉進行鈍性分離,直至脂肪腫塊所在位置,患者脂肪瘤的包膜較為完整,醫生可沿包膜將其與相應組織分離,進而切除脂肪瘤。如果患者為浸潤脂肪瘤且沒有明顯包膜,醫生需要將其連同周圍肌肉切除,患者無殘留脂肪組織之后,醫生將其肌肉層與皮膚各層關閉,并且根據患者腫塊的大小等放置引流管。如果患者腫瘤較大且部位很深,術后出現較大空腔,醫生需給予患者外部加壓包扎,患者術后48小時無明顯液體引流出體外,醫生可及時將引流管拔除[5]。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接受診斷后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并觀察患者的治療后情況。
2 結果
所有患者接受診斷后顯示肌內脂肪瘤為脂肪細胞與梭形細胞共同構成,且均為成熟細胞,患者梭形細胞為圓形,且未出現細胞核分裂情況。在細胞之間,存在少量的基質,而周圍則存在較多的膠原纖維。所有患者均得以確診,接受治療后痊愈,有1例患者在手術后出現了皮下積液滲出情況,在對其進行換藥引流后得以痊愈。所有患者接受隨訪后病情未見復發,總體預后情況較好。
3 討論
在脂肪瘤患者當中,肌內脂肪瘤是較為特殊的病變類型,其發生率在脂肪瘤當中相對較低,且主要被分為完整包膜脂肪瘤以及無包膜脂肪瘤。肌內脂肪瘤患者在發病初期階段,腫瘤多為形狀并不規則的小腫塊,患者也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癥狀。但是,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的腫塊會不斷增大,且會給腫塊周圍的血管組織、局部組織等帶來嚴重壓迫,患者很有可能出現運動障礙,進而出現麻木、脹痛等反應。
對于肌內脂肪瘤患者的診斷,目前主要方法為彩超診斷、CT診斷以及MRI掃描診斷。超聲診斷較為方便,且費用不高,是常用的診斷方式,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患者腫物的深度以及所在位置,也能將軟組織的層次結構等顯示出來。CT可以幫助醫生觀察患者肌內脂肪瘤的密度以及包膜形狀等,而MRI診斷則可以對患者病變組織進行更為精準的定位。雖然CT與MRI的診斷價值較高,但費用也會更高,所以,醫生在選擇診斷方式的時候,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對于這類患者的治療,目前臨床最為常用的方法就是手術切除。醫生在進行手術治療之前需要對患者肌肉的布局情況進行觀察,確保手術治療不會給患者肌肉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患者術后出現病情復發情況,可進行第二次手術治療。
結語:
對于患有肌內脂肪瘤的患者而言,對其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十分關鍵,且醫生需要讓其盡快接受手術治療,以確保其臨床預后情況較好。
參考文獻
吳文瑛,馮佩明,于淑鳳,王曉巖,趙麗,李韜.常規超聲與彈性超聲成像在淺表部位脂肪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智慧健康,2018,4(20):50-52.
Z.C.Feng,P.F.Rong,P.Cao,Q.Y.Zhou,W.W.Zhu,Z.M.Yan,李建慧.基于機器學習法定量紋理分析腎臟小腫塊的CT影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腎細胞癌的鑒別[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8,41(03):371.
羅艷紅,陳怡,馬紅英.大魚際肌肌間脂肪瘤超聲表現1例[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7,19(07):436.
溫小良.GE16排多層螺旋CT應用于經典型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診斷的臨床價值[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7):2251-2252.
胡亮,姜丹,王卉麗,陳默軒.肌內脂肪瘤的診斷及治療[J].江蘇醫藥,2016,42(24):2735-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