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姚樹生

【摘 要】目的:研究全方位護理在創傷骨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我院創傷骨科患者72例(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隨機分為全方位護理的觀察組(36例)與常規護理的對照組(36例),觀察患者臨床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疾病認知評分、治療態度評分、精神狀態評分高,疼痛不適評分低,P<0.05。結論:在創傷骨科臨床護理中應用全方位護理,能提高患者疾病認知,積極配合治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減少疼痛不適感,值得借鑒。
【關鍵詞】全方位護理;創傷骨科;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2
創傷骨科患者主要有突發性創傷而進行治療,傷勢較重,并且給患者對治療及康復相關知識認識較少,具有較大的精神負擔。嚴重創傷會導致身體器官器質性病變等,嚴重時出現殘疾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文選取我院創傷骨科患者72例(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研究全方位護理在創傷骨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創傷骨科患者72例(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與對照組(36例),觀察組男、女21例、15例,年齡25至67(40.62±9.87)歲,對照組男、女23例、13例,年齡26至68(40.55±9.64)歲。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叮囑相關注意事項,給予基礎護理等。
觀察組給予全方位護理,①做好各種術前準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致傷原因及治療方法,針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詳細的解答,使其積極配合,消除其心中疑慮,減少不必要的擔憂,給予安慰與疏導,使其在放松狀態下進行治療與護理,提高手術耐受性。②術中要求護理人員掌握熟練的護理技術,動作準確、思維敏捷,熟知各項生命體征的正常范圍,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在護理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證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安全的治療。③術后告訴患者皮膚及肺部常見并發癥等,講解相關護理知識,學會自我觀察及護理技能。在整個過程中進行心理輔導,加強溝通與交流,并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護理,盡量滿足患者合理要求,改善其心理狀態,建立生活信心。③重視營養飲食搭配,注重補充鈣質,有利于促進骨組織修復,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給予益氣補血的中醫膳食。創傷骨科患者傷情較為嚴重,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必須協助患者進行功能康復鍛煉,避免出現肌肉萎縮、褥瘡等并發癥,并且進行按摩,防止骨質疏松的出現。④患者多出現疼痛癥狀,引導患者置身于喜歡的環境或氛圍中,緩解緊張情緒,減輕疼痛程度,可以通過輕松優美的音樂舒緩壓力,減輕疼痛感。在患者疼痛位置進行環形按摩。
1.3 觀察指標 自制問卷調查表,對患者疾病認知、精神狀態、治療態度及疼痛不適進行評價,各10分,前三項評分越高,狀態越好,疼痛不適評分低即疼痛感輕。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工具:SPSS20.0,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n%表示,分別用t、 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疾病認知(8.4198)分,治療態度(9.2±0.5)分,精神狀態(9.3±0.6)分,疼痛不適(3.4±1.5)分,與對照組相比,P<0.05,見表1。
3 討論
全方位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不僅能指導醫護人員主動性及預見性的進行護理工作,還在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使其提高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調整心態,改善不良心理狀態,消除負性情緒,糾正錯誤認知,提高治療配合度促進疾病恢復。本文結果中,觀察組疾病認知(8.4198)分,治療態度(9.2±0.5)分,精神狀態(9.3±0.6)分,疼痛不適(3.4±1.5)分,與對照組相比,P<0.05。在整個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及時解決心理問題,并獲得其家屬及親友支持,通過各個方面的支持,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治療信心。很多患者對功能鍛煉認識不足,認為早期功能鍛煉會對骨折的愈合造成影響,針對這類患者,護理人員需講解康復治療的重要性,消除于患者疑慮,減輕負擔,積極配合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促進鈣質吸收,合理搭配營養,有利于骨組織修復,促進骨折愈合。
所以,給予創傷骨科患者全方位護理,能提高患者疾病認知,積極配合治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減少疼痛不適感,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邱雪,吳荷玉.3D打印技術用于創傷骨科手術的護理配合[J].護理學雜志,2015,30(20):52-53.
劉娟.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病房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A01):263-265.
郭瑜,張莉.創傷骨科術后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