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藝 王凡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遷移作用一直被忽視,母語文化的缺失阻礙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本文將對國內研究母語正遷移理論和外語教學的相關文章進行綜述,探討今后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文化遷移 ? 正遷移 ? 英語教學
英語已經成為人們在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事實上,語言的角色現在已不僅僅只是工具,它也是構成文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與它所承載內容緊密相連??缥幕浑H的本質應該是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雙向交流,在我國,跨文化交際就落實到英語語言文化與中國母語文化的相互雙向交流,不僅如此,文化的輸出與輸入兩者缺一不可,任何單一的文化輸入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當前我國大學生的英語教學現狀令人堪憂,目的語文化輸入與母語文化輸出之間存在著一種失衡。這種失衡也引起了教育家的普遍關注。傳統文化的教學和英語教學的研究逐漸深入,相關的文化遷移理論也在中國逐步發展。然而,當前的研究中,將文化遷移理論用于母語文化對外語教學影響的研究多以負遷移理論為主,而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正遷移理論在中國的研究比例卻很少。
作為心理學名詞,遷移是指假設任務A的學習會影響任務B的學習。20世紀50年代,語言學界的教學研究吸納了遷移理論,認為外語的學習也會受到語言遷移的影響。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的共同遷移元素理論,語言遷移分為即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正遷移主要表現為已經獲得的知識或經驗能促進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幫助學習者對于新知識的掌握;負遷移則表現為相反的阻礙作用。
文化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和行為的總和。文化是后天的,它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和隱蔽性,一旦被掌握就很難根除;文化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群體行為規則的集合,這直接導致了在不同的文化之間會存在巨大差異;文化存在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物質、社會制度以及觀念等各個層次,而且各層次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文化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學習者在二語習得中要注重文化遷移現象對于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是無法避免的。
和遷移理論相對應,文化遷移也分成兩種:表層文化遷移和深層文化遷移。前者主要是指具體的語言、習慣行為的遷移,這些要素是顯性的、表層的,而后者主要是指價值觀念和思想的遷移,這些要素是深層的,屬于心理層次。文化遷移往往會導致語用失誤,表層文化遷移常常導致語用語言失誤,而深層次文化遷移則直接造成社交語用失誤。
我們查詢了中國知網的數據庫,查詢結果顯示,以中國傳統文化、大學英語教學及文化遷移為主題的文章一共有114篇,而僅有4篇文章討論母語文化正遷移理論。
龔麗、劉偉凱(2014)在《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正遷移現象解析》一文中論述了在江西南昌某高校中進行了文化正遷移的實證調查研究。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得出數據分析結論顯示:40%的學生認為英美文化充斥了現有的大學英語課堂,2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學習中好涉及到英美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24%的學生基本不會介紹中國文化,經常介紹中國文化的學生也僅有26%。但值得欣慰的是,其中74%的學生自身很想學習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這說明在學生身上對于學習并傳播中國文化還是有一定的主觀意愿和能動性的。根據問卷結果顯示,該校學生認為阻礙他們介紹中國文化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覺得自己在運用英語語言能力方面過于欠缺,其次是自身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入,所以不敢去介紹中國文化。
榮永昌、李維濱(2015)在《對正向遷移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正向遷移理論,不僅能有助于提升英語教學的高效性,還促進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鍛煉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者認為,正向遷移理論除了能幫助學生建構積極的記憶影響,更能有效避免中華文化失語癥現象。另外,作者還將正向遷移理論以及中華文化元素滲透到高校英語教學的詞匯、口語、句法和寫作各個方面:(1)在詞匯教學中,通過將能反映中西方文化的詞匯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認知策略來記憶詞匯,從而制定科學的詞匯學習方案;(2)在口語教學中,先找出學生在交流中出現的負向遷移,如中式英語的錯誤表達方式,再引導學生糾正錯誤,讓學生準確完成口語任務;(3)在句法教學中,通過總結英漢雙語中的句子結構的相似點引導學生對英語句子的正確應用;(4) 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利用漢語來正確理解題目的含義,構建文章的結構,在漢語框架下運用正向的英語思維,借此提升英語寫作教學實踐性。
于海靜(2017)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和策略》一文中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作者從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發揮母語文化正遷移作用的需要以及推進“中國英語”發展的需要四個方面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另外,作者還從教材編寫方面、教學模式方面、教學內容和測試內容方面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策略。
歐瓊(2018)在《文化遷移理論視角下“中國夢”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啟示》一文中分析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真正需要的是雙語和雙語文化甚至是更多語文化的人。社會文化能力不僅包括目的語文化知識,還包括母語文化知識”這句對語言文化的精辟論述,并指出文化“中國夢”能強化母語正遷移作用。結合文化遷移理論和5Cs(communications;cultures;connections;comparisons&contrasts;communities)標準,作者提出外語教學中不但要重視目的語文化的輸入,也不能忽視母語文化的學習,二者的重合現象會導致文化正遷移,促進學習者對目的語語言結構的掌握和對目的語文化的深層理解。作者從文化“中國夢”能夠強化母語正遷移作用、能夠增強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能促進跨文化雙向交流三個方面提出以文化“中國夢”為契機,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長期以來,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都多以西方文化為主,從而造成了英美文化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中華傳統文化則處于無足輕重地位的尷尬局面。我們的學生可以隨口說出圣誕節、披薩等外來詞匯,但說起春聯的由來、燈謎的表達卻一問三不知,這體現了我們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輸入的缺失,即母語文化教育的輸入。這種教學模式導致的中華文化失語問題越來越凸顯,這一事實也阻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的順利推廣。
近年來,教育界已意識到這種狀況,并作出相應的糾偏措施,其中作為中國最有信度的英語水平測試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大綱中明確規定段落翻譯考題的范圍涉及到中國文化、歷史及社會發展的內容。這一改變不僅考察了考生的語言能力,還考察了考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大學英語四、六級題型的變化正是為了評估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
因此,當前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和培養大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這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后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把握目的語文化輸入與母語文化輸入之間的平衡,成功地實現跨文化的雙向交流,中國文化的適時導入有利于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母語的正遷移作用也將積極促進英語語言的習得。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我們應該用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通過在課堂上中華傳統文化的輸入,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將來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成一種本能行為。
參考文獻:
[1]龔麗,劉偉凱.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正遷移現象解析—南昌高效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學現狀[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4,(06).
[2]榮永昌,李維濱.對正向遷移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02).
[3]于海靜.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和策略[J].科教文匯,2017,(405).
[4]歐瓊.文化遷移理論視角下“中國夢”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啟示[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8,(01).
(作者簡介:劉小藝,碩士研究生,武漢工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