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想蘋
摘 ?要 ?隨著電子技術和網絡科技的發展,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式微,基于移動設備的新媒體逐漸成為臺灣民眾主要的信息來源。新媒體相比于傳統媒體有著準入門檻低、制作方便、即時發布、互動性強等特點。文章以“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為例,淺談如何發揮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做好對臺宣傳,為臺灣民眾打開了解大陸的窗口。
關鍵詞 ?新媒體;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對臺宣傳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0-0052-02
2018年10月,由國臺辦新聞局主辦,海峽之聲、一點資訊共同承辦的“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聚集了100多位兩岸的新媒體人。在為期17天的行程中,筆者有幸參與了上海、江蘇及浙江段的采訪,領略到《遠望》雜志、《斑馬傳媒》《指傳媒》《俠客島》《海峽導報》《東南衛視》等兩岸新媒體同行新穎的傳播方式。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淺談如何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做好對臺宣傳。
1 ?新技術催生新需求
新媒體是數字技術在信息傳播媒體應用產生的新傳播模式,基于移動手持設備,并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都是新媒體。在內容的呈現上,新媒體包含了文字、圖片、錄音、視頻等各種形式,是新型的全媒體。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也改變了臺灣民眾的生活方式。
1.1 ?新媒體成為“信息源”
隨著電子技術和網絡科技的發展,新媒體逐漸成為臺灣民眾主要的信息來源。據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發布的《2018數字新聞報告》顯示,臺灣民眾獲取新聞的比例分別為:網絡86%、電視74%、社交媒體58%、平面媒體37%、廣播21%,博客9%。臺灣民眾有75%的人透過手機看新聞、57%的人使用計算機,22%的人則使用平板電腦。該報告也顯示,Facebook和Line等社交媒體頗受臺灣民眾依賴。
由此可見,新媒體成為臺灣民眾了解信息的主要平臺。
1.2 ?新媒體將改變民眾生活方式
臺灣在無線網絡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較早,臺灣的新媒體發展有著良好基礎。據海峽新媒體研究院于2019年2月發布《海峽兩岸新媒體發展觀察》報告顯示,臺灣的新媒發展將呈現“新媒體推動訂閱制”“企業打造自有數據平臺”“社群紅利擴大共享”等趨勢。
由此可見,隨著移動支付、網絡辦公、網絡共享等新技術的成熟,新媒體將成為移動端的“航空母艦”,搭載更多與民眾衣食住行相關的功能,改變臺灣民眾的生活方式。
因此,根據臺灣民眾的需求,對臺宣傳亟需發揮新媒體優勢。
2 ?新特點開辟新路徑
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想要入島落地,需要有基礎設施的支撐,譬如廣播、電視需要接收的基站,報紙需要將紙質報紙入島,很大程度限制了大陸媒體在島內的發展。新媒體則不同,機構和單位既可借助現有的網絡資源和社交平臺,也可以針對受眾需求獨立開發新的新媒體平臺。因此,新媒體的發展為大陸媒體入島發聲開辟新路徑。
2.1 ?拓展現有平臺
目前,兩岸民眾使用的新媒體平臺各不相同,臺灣由外來平臺主導,大陸以自主創新開發為主。目前,東南衛視、海峽導報等大陸媒體已開設Facebook賬號,為臺灣民眾了解大陸打開窗口。
此外,大陸在新媒體平臺自主創新有優勢,且兩岸民眾對新媒體內容有著相同的文化欣賞基礎。因此,如何做好推廣,讓更多臺灣民眾嘗試使用大陸的新媒體平臺,才能讓兩岸的信息傳達更為順暢,也能為臺灣民眾了解大陸、了解世界的提供更多選擇。
2.2 ?發揮“朋友圈”效應
新媒體的傳播有著交互性的特點,其中“朋友圈”效應不容小覷。如果說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是樹形結構,那么新媒體的傳播是網狀結構,不管是單位還是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朋友圈”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有機會“登陸”,據臺灣交通部門調查顯示,2018年1—10月赴大陸短期停留的臺灣民眾超352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6.85%。筆者于2018年7月,以34位到上海參觀見學的臺灣大學生為樣本,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通過5天參訪活動,臺灣大學生在回答“通過活動,你對大陸的整體有何改變”這一問題時,選擇“印象變好”的占57.1%。在回答“畢業后是否考慮到大陸工作”這一問題時,68.6%的臺灣學生選擇“我會考慮想到大陸學習或工作”。
因此,若臺灣民眾能夠在“朋友圈”客觀表達自己對大陸“有好感”且“愿意到大陸發展”的意愿,就能在島內形成良好的氛圍。
2.3 ?借助臺灣新媒體平臺
兩岸的新媒體人在新聞采訪、內容制作和傳播方式上相似,在傳播平臺和新聞內容的呈現風格上略有不同。在此基礎上,兩岸新媒體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例如通過“個性化定制”或是“標準化配送”的方式來實現內容交互。對于臺灣新媒體而言,有了更多低成本或零成本“外派記者”“拍客”;對于大陸媒體而言,能夠開拓傳播渠道,可謂雙贏。
當然,兩岸媒體開展合作時,也需要對“定制化服務”的具體細節進行商定,要使得每個新媒體保持自身的特點。
3 ?新特點需要新內容
新媒體有著傳播速度快、雙向互動、閱讀無目的性、受眾時間碎片化以及傳播社交化等特點。基于新媒體的特點,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打造新內容。
3.1 ?根據傳播特點選擇內容
新媒體傳播基于移動客戶端和網絡,因此受眾大多以“動態”狀態接受信息,根據這一傳播特點,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內容應該更簡潔、生動。以“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為例,專業的新媒體人關注的內容更多是一兩個細節,展現的方式也是突出重點,也就是碎片化。筆者以為,短小精悍、角度新穎、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內容或將取代文辭優美、結構完整、邏輯清楚的專題文章。
此外,現場直播也是網絡新媒體平臺內容呈現的一大優勢。一臺手機就是一個頻道,一個記者就是一檔節目。對于臺灣民眾而言,“新鮮”的體驗也更能真實的呈現大陸的人文風貌和發展特色。
3.2 ?根據受眾心理選擇內容
心理學家Carl Hovland(霍夫蘭德)曾做過一個“單面和雙面傳播”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對于文化程度較高、有主見的受眾而言,更愿意在充分掌握正反面的信息、經過考慮后做出自己的判斷;對于缺乏主見的受眾而言,有著從眾心理,“單面傳播”的方式效果更快。
基于這一理論,筆者認為,“雙面傳播”是提高受眾忠實度的有效方式。采用正反信息雙面報道,有助于臺灣民眾全面了解信息,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達到有效傳播。
在“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行程中,兩岸媒體人都非常關注大陸各省市惠臺政策的出臺情況。對于惠臺政策的報道,兩岸媒體均以“利好”的方式呈現。那么,各地的惠臺政策是否真的已經完全利好了?廣大臺胞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相關部門將給出哪些相應解決方案?筆者以為,倘若媒體能夠針對核心事件畫出更大的聚焦面積,并依據相關理論多角度解讀核心事件的正反兩面或多面,便能夠達到“雙面傳播”的效果,增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信任感。
3.3 ?根據受眾需求提供多元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是一個能夠包含多元服務的載體。新媒體不僅能夠傳播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還能給受眾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務。“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行程中,筆者了解到臺灣青年對于大陸新推出的惠臺政策一知半解,大陸各部門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手段不夠靈活。
因此,筆者認為,大陸網絡新媒體應該發揮優勢,加強與各部門溝通合作,制定和設計更多服務內容,為臺胞提供權威的、詳實的服務資訊。例如根據最新的“31條惠臺措施”,島內的臺胞可以享受哪些便利?大陸有哪些青年創業園區,聯系人分別是誰?只有真正從臺胞的實際需求出發,大陸的新媒體才能讓臺胞“有感”。
新媒體正以蓬勃的發展態勢影響著兩岸民眾的生活。大陸媒體通過發揮新媒體優勢,做好對臺宣傳,讓臺灣民眾了解真實的大陸,感受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享受大陸服務升級帶來的紅利,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侯玉波.社會心理學[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