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思 褚樂陽 譚悅 陳衛東
摘 要: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農業文明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逐漸脫離主流審美,面臨存續危機。探尋非遺再設計與利用的新形式,分析目前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局限與不足,結合當下時代需求,論述如何采用現代技術實現對非遺的創新設計,彌補傳統方式在其發展與開發方面不足。本文提出通過建立非遺城市名片、開展非遺文化體驗中心、創建非遺衍生產品等方式,在再設計與利用中將非遺產文化精髓與現代創意及生活美學相結合,促使非遺持續的發展與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再設計;利用
0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也是組成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必不可少的根基所在。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作為非遺“文化土壤”的農耕文化在縱向時代變遷和橫向文化交流的雙重沖擊下不斷流失。非遺的開發與保護已成為現今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曾強調到:“要系統的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大土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1]與此同時,伴隨當下以移動互聯應用為主的數字時代的到來,信息、媒體技術的發展已深刻的改變了人們的認知以及生活方式,將新興技術手段運用于非遺的再設計與利用,可實現對其高效、高度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其在文化、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價值。
1 非遺文化資源利用現狀及問題分析
以傳統技藝、民間文學、游藝雜技、民俗儀式等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我國民族精神家園的根基所在。但如今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轉變,非遺文化在其發展與傳承方面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是對非遺持有人對“精神文化”的傳遞。傳承的過程主要作用在人與人精神的層面的交流,即通過言教、示范、觀念滲透或者被傳承者自身的實踐與經驗的累積等途徑,使得被傳承者與持有人在精神層次方面的達到契合與統一,具有無形性、抽象性。[2]但近代以來,由于信息數字技術的滲入,人類的生存環境已從單一的物理空間轉變為虛擬、現實疊加的雙重環境。人們借由數字媒體所獲得的信息達到了高度對等的狀態,使得由西方文明主導的消費文化不斷沖擊著以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遺產的存續空間,此外隨著非遺傳承人的不斷離世,對于非遺的傳統保護手段會逐漸丟失其活態性,因此非遺需通過具有創新性的再設計與開發才能尋找出延續其活力的新方法。
在非遺的再設計與利用研究方面,業界已形成共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運用全新的手段對非遺資源進行再設計與利用,可使得非遺在新形式的利用下重獲“新生”。聞竹等學者探討了將非遺文化結合旅游業進行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和可實現性,并給出了多種非物質旅游的對策。[3]徐蓓雯認為可以針對非遺代表性項目合理開發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及服務。[4]但是不能以保護和再利用非遺為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過度開發,這會導致非遺丟失其內在的精神文化,需把握好“度”。因此,針對當下國人對旅游休閑體驗活動的新需求,通過打造非遺旅游品牌可以引領旅游產業的結構性改革。新媒體展示技術如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等可以運用在非遺文化展演活動中,將線上推廣、線下體驗的O2O營銷模式相結合,使非遺重新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喚醒其本身的生氣與活力。
從已有的研究現狀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非遺利用研究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高校研究者和社會熱心人士的關注。利用方面主要表現在:對非遺衍生品的設計與商業推廣,非遺旅游等方面的利用。但是仍缺乏從系統的角度研究非遺在教育、公益、商業和文化等領域的利用??偟膩碚f,目前非遺的傳承和利用存在形式單調,缺乏創新和系統考慮等問題,需要針對當下用戶群體的信息消費特征,綜合考慮非遺傳承的再設計與利用問題。
2 非物質文化遺產再設計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設計與利用,其最本質目的便是將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傳遞給觀眾,在進行設計時必須以觀眾最終實現文化價值重建為目的。[5]
2.1 個性化設計
由于信息化社會的影響,人類對于周圍社會的認知及與社會的互動產生諸多新的形式。體驗經濟的興起促進了個性化消費產生,為滿足人們希望獲得與眾不同的服務的需求,個性化定制產業隨即產生。如今“非遺+文創”市潮大熱,文創產品在利用非遺元素進行再設計時,需考慮到這一發展特征,在內容設計和展示形式上采取符合各類個體需要的個性化展示,滿足不同個體的信息與文化服務需求。利用非遺元素進行文創產品設計一方面推動力了非遺活態化傳承的進程,另一方面文創產業對于非遺文化內涵的不斷挖掘與創新,使其更能符合當下人們的消費方式,續存非遺的活力。
2.2 可視化設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具有生命力意義的文化價值,注重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性、經驗性以及技藝性的非物質形態存在,具有無形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讓觀者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對非遺表達的主體內容進行可視化處理。通過新媒體展示方式,將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與光影等元素相結合創造的可視化場景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例如,清華大學在2018年舉辦的“萬物有靈”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即運用可視化手段像觀眾再現了諸如敦煌文化、圓明園的三維場景,畫面逼真可觀,全方位地提升觀眾的瀏覽體驗和認知體驗。
2.3 互動性設計
當前將非遺博物館式展覽方式從以參觀為主的靜態展示方式轉變為以互動為主的參與展示方式是十分必要的。[6]展示的過程爭取讓觀者能夠具有創造性的積極參與,而不僅是單純的瀏覽,能夠使其更有充實感和愉悅感,體驗更大的自我實現感,由梅羅龐蒂在批判笛卡爾一元二次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身認知理論便是強調人是通過身體這一媒介來認知世界的,只有將學習者的認知、身體與環境三者結合相互作用時才能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將觀者身體帶入展示過程中,甚至成為展示的一部分,能充分調動其好奇心,加強觀者的參與性;采用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全面提升用戶的參與體驗和心流。
由于設計本身會給物品帶來多重含義,因此在進行設計時需準確結合非遺語境,才可將非遺的內涵價值正確的傳達給觀者。
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
3.1 利用非遺元素創建城市名片
城市名片能夠充分的反映出一個地方的特色和文化底蘊,且非遺作為一個城市中最重要的文化資源,其存在構成了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征與風格。非遺來源于民間,地方特色十分濃厚,將非遺元素作為城市代表性圖案融入名片的設計與制作中,無疑能形成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將非遺城市名片放置于地鐵、公交站牌、高速路廣告牌、電梯廣告等地方,能深刻且自然的展現城市形象,同時也能夠加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蓪⒎沁z資源融入城市文化品牌中,形成獨特的、富有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7]除此之外還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經過編創,制成系列微電影,城市文化宣傳視頻等,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非遺文化資源也可通過此走出地域限制,甚至走向國外。
3.2 非遺文化與媒體平臺合作
當下以“內容為王”的時代,各大媒體開始注重節目的文化內涵,非遺元素也逐漸被運用于節目之中,且目前非遺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即宣傳的缺失,采取與媒體合作方式,增加非遺資源的媒體曝光度,兩者結合能獲得雙贏。非遺在與媒體合作時,可以選擇傳統的媒體平臺,如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綜藝節目就多次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貴州隆里“花臉龍”、泉州提線木偶與漳州布袋木偶等。還可開設非遺自媒體平臺,快手短視頻平臺曾統計并發布相關非遺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快手短視頻平臺上每3秒就會誕生一條非遺視頻,非遺視頻總量高達1164萬條,點擊率也十分可觀;今年三月快手還發布了“非遺帶頭人計劃”得到了文旅部非遺司的大力支持。因此非遺傳承人利用自媒體平臺發布相關視頻,是宣傳非遺、傳承非遺的一條有利途徑。視頻內容可根據不同非遺的獨特性需求包含介紹、制作、展演等,通過多樣化的視頻內容吸引觀眾的注意。此外,運用視頻記錄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非遺無形性導致其傳承難保存難的問題,使其長久的留存于世成為可能。
3.3 利用非遺資源設計開發地域文化繪本
為進一步加強活態遺產保護,各地區可通過創建地域文化繪本來傳遞非遺文化價值,結合各地社會環境、歷史,及非遺文化內容通過劇情加以展現。還可以考慮將非遺文化繪本加入中小學生教育課本中,不僅豐富了中小學生學習生活也使得非遺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利用。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并發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畫書大系》(如圖3所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書共六個系列包括皮影戲、剪紙、昆曲、蠟染等,通過精致且生動的畫面以及精巧的故事,在為學生展現多種非遺傳統技藝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但目前國內多數繪本都存在將文化元素直接挪用的問題,與大眾生活脫節,很難讓讀者產生共鳴。因此在設計與創作地域文化繪本時,考慮從日常生活角度進入描寫,以方言作為畫面中的描述語句,搭配網絡詞匯,使繪本內容生動有趣,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3.4 創造非遺衍生產品
伴隨著泛娛樂化與IP文化的發展,可將文化故事以影視或者動畫的形式推廣,努力將IP價值發揮極致。同時需要分析消費者的心態,做到投其所好。通過收集消費者對于商品及其應用環境的反饋信息,可使非遺衍生品的設計與推廣對準消費點。如設計地鐵卡,撲克牌、雨傘等。在手游市場,王者榮耀也一直在進行對文創產品的開創與探索,2017年,王者榮耀將非遺元素運用于其手游中,推出了游戲人物甄姬游園驚夢的造型。甄姬身著戲曲服裝,伴隨緩緩飄落的花瓣,將游園驚夢的意境與情調表現得淋漓盡致,受到玩家們的大力追捧,也讓昆曲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嘗試跨產業合作,將IP文化發展為一種系列周邊產品,促使非遺文化的傳播,這是互聯網時代催生的新興經濟形態,非遺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將迎來蓬勃發展。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十分珍貴的遺產,非遺資源的再設計與利用研究需要從多角度、多領域進行思考研究,且需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新的展示形式、傳播路徑等,利用新媒體手段線上線下宣傳同步進行,對非遺的再設計與利用給予充分關注。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決定了其獨特性,因此在傳承及利用的形式上也應充分考慮各非遺資源的不同需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設計與利用更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非遺自媒體,非遺文化進校園等離不開社會各方群體的支持與參與。非遺宣傳運用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手段,讓人們能觀賞能體驗,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宣傳和傳播,能探索并尋找出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從而實現以傳承促利用,用利用保傳承的互利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麗.青海博物館事業面臨的困境及應對之策[J].攀登(漢文版),2017(01):121-124.
[2] 梅良勇,王夫壽.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理念創新——以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為例——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A].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論文集[C]. 2009.
[3] 聞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以鄂倫春族為例[J].旅游縱覽(下),2013(09):211-212.
[4] 徐蓓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法律規制模式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3(33):267-268.
[5] 汪倫杰.基于可拓符號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再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18(7):44-45.
[6] 何永軍.交互式展示方式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以盱眙龍蝦博物館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5(05):156-158.
[7] 李晗,許亞嵐.激活非遺發展新功能——“中國非遺城市論壇·一城一地一非遺”論壇召開[J].經濟,2017(18):100-106.
作者簡介:鄭思思(1996—),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娛樂設計,新媒體交互設計與應用。
褚樂陽(1993—),男,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娛樂設計,新媒體交互設計與應用。
譚悅(1994—),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娛樂設計,新媒體交互設計與應用。
通訊作者:陳衛東(1972—),博士后,蘇州科技大學教授,新媒體交互設計與應用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新媒體交互設計與應用,未來課堂,數字娛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