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禮樂”文化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政治理念。它的本義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秩序和儀則;樂是天地間的美妙聲音,是道德的彰顯。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上一直都重視樂舞的教育功能,以此來推行政治性社會的禮儀化道路。中國古典舞學科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其中不僅有著對中國前代舞蹈的繼承,更吸收了芭蕾的訓練方法。在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和元素中,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禮樂文化精神。本文主要是從中國傳統“禮樂”文化與古典舞課堂教學相融合的角度出發,加強調對學生舞蹈文化內涵的培養,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對傳統禮樂文化的歸屬感。
關鍵詞:禮樂文化;古典舞;創新
0 引言
中國古典舞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戲曲當中有古典舞特有的風格,老一輩舞蹈家在50年代初期,在戲曲舞蹈、雜技、武術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煉、重建出來的。古典舞重建以來,舞蹈編導家們一直在努力繼承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要素“禮樂文化”。然而禮樂文化在當下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傳播與推廣并不盡人意,如何科學有效地將傳統禮樂文化與古典舞教學相融合,發揮傳統禮樂文化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本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 傳統禮樂文化在古典舞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包含的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宗教、政治、倫理、制度、民俗、藝術(音樂、舞蹈)。產生于春秋時期的孔子“禮樂”思想,主張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禮”以修“外”,規范人的行為準則;“樂”以修“內”,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統治者通過“禮樂”形成當時的社會行為規范,從而加強自己的領導權。經過社會的變遷,禮樂文化不斷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許多優秀的禮樂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價值。“禮樂”文化教導人們修身養性,知書明理,懂謙讓,通過這些優秀的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崇禮儀、尚和合、講仁愛的禮樂傳統。而我國歷史上的宮廷樂舞、女樂、雅樂、禮樂均屬于中國古典舞的范疇,這就意味著古典舞自然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禮樂文化。如周代的《六代舞》為中國古代皇帝、唐、虞、夏、商、周六個時代的祭祀樂舞,歌頌統治者的功德;如古典舞《秦王點兵》表現中華武士馳騁疆場,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更蘊含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如古典舞劇目《踏歌》完美詮釋了古典舞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動勢,不以人體線條呈現,而是體現在古典舞的“韻”“勢”之中,展現古典文化的風韻。更體現出“禮樂文化”重點不在人的外觀體態,而是強調人的內在修養,由“內”修“外”,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
2 禮樂文化中蘊含的教育意義
禮樂文化是孔子創建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黨和國家制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正是引錄東周時記載周人執行禮樂情況的《禮記·樂記》。禮樂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精神文明傳承,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借鑒。它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完整的人,使人的素質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發展。重視人的終身教育,使人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做事,學會生存。禮樂文化中的“禮”規范人的行為準則,修飾人的外在行為;“樂”培養人的精神文明,修飾人的內在品質。內外兼修,提高人的素養。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全面素質,這些都符合我們現代的教育理念。
3 將傳統“禮樂”文化滲透于古典舞教學中
3.1 傳播禮樂文化思想
古典舞在其發展過程中借鑒了中國古代雅樂、禮樂、女樂等,并汲取了戲曲中的舞蹈元素,積淀著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氣質的真諦,是中華民族傳統“禮樂”精神的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學術建設和展示。在古典舞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學生舞蹈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通過禮樂文化中蘊含的真、善、美的普世價值觀和溫良、恭儉、讓的處事原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首先就是要提高學生對傳統禮樂文化的認識,向學生講解禮樂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從而達到禮樂文化對學生情操的陶冶、美德的培養、人格的完善。禮樂文化主張以仁、德潤身,關注人的全方面均衡發展,使人心向善,社會和諧,因此讓學生在古典舞課堂上對禮樂文化有一定的理解與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舞蹈動作上創新
在舞蹈動作中將禮樂文化優秀的思想內涵融入中國古典舞教學中,并融入中國傳統禮樂文化中的佛教、太極、武術、戲曲等元素,蘊含著豐富的古典舞意蘊。在面部表情上提取佛教的相態,注重培養學生形成諸如愉悅、恭敬、溫和、文雅之類的品格,形成對人性本善的尊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氣息”的運用上吸收了太極拳的呼吸法則,強調在移動中以氣帶韻的時空運用之變化與表現,彰顯古典舞中氣息與動作、氣息與情緒、氣息與性格的層次關系,使學生在氣息運用中體會古典舞的韻味;在“身法”練習中吸收借鑒了武術的身法,再加上節奏的變化,體現出強烈的風格性與民族性;在手形的表現中采用了戲曲中的蘭花指、單指、劍指,佛教中的禪指,太極中的推手,戲曲中的攤手 、盤手等;在“臂勢”的練習中是從武術及太極中提取元素,左右手在身前做上下八字盤腕的平圓運動;在“步伐”的練習中更是吸收借鑒了太極、武術、戲曲中的動勢,別有一番韻味等。將這些優秀的禮樂文化思想及元素通過舞蹈動作的改編,在原有古典舞的教學中進一步豐富中國古典舞的思想文化內涵及改善古典舞課堂的教學理念,使其更具有中國傳統韻味,進而提高學生對傳統禮樂文化的認知。
3.3 音樂上的熏陶
音樂是用聲音和樂器為創作工具,是時間和聽覺的藝術。舞蹈動作、節奏的變化,情緒的表現都依賴于音樂。不同的音樂反映出不同的舞蹈風格,在古典舞教學中采用更多的是傳統音樂,將傳統音樂特色的“聲”和古典舞動作獨有的“形”有機結合,才能完整的表現古典舞的藝術之美。讓學生在古典舞課堂上多接觸我國傳統音樂,了解它的由來,體會它的韻味。將古典舞與傳統禮樂文化相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禮樂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魅力,增加對傳統禮樂文化的理解與掌握。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典舞課堂上,以中國“禮樂”文化為切入點,培養學生領會為導向,在培養學生表演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在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等方面全面發展。
古典舞作為我國的傳統舞蹈,要形成一個足以代表我們民族古老文化的藝術體系,就必須要分析歷史的變化給藝術帶來的影響,求新求變,鉆研創新,對于歷史時代的藝術加以選擇改造,賦予它們新的氣韻,新的品格。我們在古典舞教學中以“禮樂”文化為學習切入點,圍繞動作意識為核心,符合當代的審美價值取向。通過傳統“禮樂”文化與古典舞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技藝技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學生對傳統“禮樂”文化的認識。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上守住本來、吸收外來、放眼未來。當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被學生吸收才能讓學生外化,進而提升學生的內在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丁鼎.儒家禮樂文化的價值取向與中華民族精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9(06):66-72+2.
[2] 聶振斌.禮樂文化與儒學藝術精神[J].江海學刊,2005(03):14-21.
[3] 韓云忠.先秦儒家禮樂文化的德育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4] 龐丹,趙晶晶.“身韻美學”的構建與中國古典舞的學科建設[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1):?65-69.
[5] 孫思洋.當代中國古典舞體系發生、發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6] 朱雅菲.“相由心生”對中國古典舞表演的啟示[D].北京舞蹈學院,2017.
[7] 董林楠.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思想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D].吉林藝術學院,2015.
[8] 劉麗蘭,夏艷艷.中國古典舞所呈現的傳統文化精神[J].戲劇之家,2015(03):104-105.
作者簡介:龐蓉,女,山西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