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古老文化已經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并逐漸成為藝術界所探索的重點內容。中國的流行音樂要走向世界,就要意識到中國文化的重要性。雖然目前的流行音樂創作中已經常識性地滲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但是并沒有走向系統化發展道路。隨著“中國風”的興起,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社會環境形成,中華民族文化開始逐漸復蘇。流行音樂要緊緊抓住現行的機遇而崛起,就要從時代特點出發,注重中國民族文化的運用,創作出具有更多中國特色的作品,以通過尋求民族認同而使音樂作品被廣泛接受。
關鍵詞:流行音樂;民族音樂;融合;發展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流行音樂以及其他種種文化看似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但這只是在技術層面和形式層面上的,其核心的美學品質依然是民族的文化和音樂的體現,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借鑒與融合,各自實現著屬于自己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從而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中,共同創造新的音樂文化。為了使我國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傳承,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結合已然呈現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1 流行音樂中民族元素的融入
流行音樂的產生與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帶著時代特征的流行音樂也在不斷創新。因此,音樂創作者在音樂創作中加入了不同的音樂元素。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多民族國家,而每個民族都有著本土氣息的獨特音樂形式,使得中華民族音樂格外豐富多彩。由于每個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發展歷史不同,因而形成了多種音樂體裁,從表演形式上分為:民族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以及民間戲曲音樂,這些都構成了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而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音樂元素也漸漸的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之中。如布仁巴雅爾的《吉祥三寶》、飛兒樂隊的《千年之戀》、周杰倫的《東風破》《千里之外》《菊花臺》等,正因為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結合成功,才給群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不斷的傳唱。
2 民族音樂調式的創作手法
從音樂創作的規模來看,聲樂作品也好,器樂作品也好,從結構上可以看出音樂功能的本質。在今天的流行歌曲中,多數是采用了五聲民族調式,這種創意方式符合我們的民族風俗習慣,同時也滿足了我們大多數音樂愛好者的喜好與情趣。例如,歌手周杰倫的歌曲基于民族調式的“宮調式”類型,因為許多廣為傳唱的作品都是如此,如《青花瓷》《發如雪》等等。這些歌曲的分析包括使用我們國家的傳統音樂傳統五聲音階,歌曲通過五個骨干音“1、2、3、5、6”組合節奏和長度的彎曲和起伏變化達到了展示內容和歌曲魅力的作用,其中是民族風格的骨干音宮音“1”中表現出了轉唱穩定的重要作用。在曲末多使用宮音“1”,目的在于歌曲有一個明亮的結束音效。所以,一般有“民族元素”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多表現為主旋律采用“宮調式”的手法,使得音樂作品中的民族化的特有韻味能充分體現出來。
3 民族樂器的配樂
當我們聽很多流行音樂時,可以發現他們在音樂中使用中國民族特色的樂器。最具代表性的歌手馮小泉和曾格格這對流行音樂歌手夫婦,雖然是流行音樂歌手,但他們的作品巧妙地運用了中國民謠,笛子,蕭等樂器與流行歌曲完美融合。給人耳目一新的享受,是典型的時尚與審美音樂形式的結合。 例如,在一些廣為人知的流行歌曲《刀劍如夢》中,長笛明亮,揚琴清脆,眼前出現一片空曠的草地,英雄逐鹿。《歸來吧》過門處的幾聲嗩吶慘慘戚戚,人欲心碎;《雪在燒》里的那把二胡如泣如訴、聲聲緊迫,使你從心底發出最強烈的吶喊。
民族樂器與流行音樂的結合為“中國風”歌曲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流行歌曲也開始發生著變化,在電聲樂器與民族樂器共同為流行歌曲做伴奏的同時,歌曲旋律的創作也與以往的流行歌喆曲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周杰倫、王力宏、陶 、鳳凰傳奇等音樂人,在流行歌曲的創作中,不僅僅結合傳統的民族樂器,也將歌曲旋律、調性、和聲統統運用傳統的五聲調式作曲手法,同時在歌唱技巧上加入了戲曲、曲藝的唱腔,如周杰倫的歌曲《千里之外》《發如雪》,王力宏的歌曲《伯牙絕弦》《心喆中的日月》,陶 的歌曲《蘇三說》,鳳凰傳奇的歌曲《最炫民族風》《荷塘月色》,李玉剛的歌曲《新貴妃醉酒》等,這些流行歌曲承載著中國風的音樂風格,在世界音樂的行列里傳揚。
中國傳統音樂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是個新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與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且歷代流傳至今的傳統作品,同時也包括了中華民族在今后的文化背景中創造的新音樂。因此,本著梅蘭芳先生的“移步不換形”的音樂發展規律,我國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及共同發展已然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黃承志.淺析流行音樂中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J].神州,2012(21).
[2] 李蓉蓉.民族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應用[J].藝海,2011(11).
[3] 王思琦.回眸:新時期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的發展與變遷[J].音樂生活,2006(10).
作者簡介:趙崇雷(1993—),男,黑龍江富錦人,佳木斯大學在校研究生,音樂與舞蹈學專業。
通訊作者:薛亞君,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