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強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已逐漸滲透于各個行業為各種各樣的生產發展提供便利,但由于農業本身的局限性,互聯網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目前還不夠成熟,若是合理規劃、緊密聯系,必將向著高效管理的新型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效消除傳統農業信息閉塞、銷售不暢等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金融;精準扶貧
以甘肅會寧為例,會寧縣是一座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縣,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全縣農業人口52.42萬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有20.27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38.67%,同時會寧也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民收入水平低下,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8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604.92元,因此農民用于農業生產的可用支出很少,難以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農業產業基礎非常薄弱。為了解決農業發展的困境和難題,提升農戶生活質量,我們應將農業和互聯網相結合,優化資源配置,科學高效地指導農業產業的發展。
一、會寧農業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基礎薄弱
在會寧當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以及強有力的保障措施,以至于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需求。
(二)自然條件惡劣
會寧縣自然條件惡劣,災害頻發,耕地多以陡坡為主,產量不高,加之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農業保險險種少、覆蓋面低,農民參保意識不強,農業產業化發展難度大。
(三)經濟效益差
由于當地政府和農民缺乏對優良品種的認識,導致新產品引進及選育的滯后,使得在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方面有所欠缺,另外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下導致單位面積產量低,未能將新產品及時投放市場,不被市場所接納,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全縣農業整體經濟效益差。
(四)生產種植規模小
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規模不大,設備陳舊,精加工能力不足,廣告投放效率低,導致銷售不暢。產品種植未能形成統一的田園地,種類繁多但產量低下,阻礙產業化進程。
二、產品研發
基于各種基礎問題,我們著重搭建一個公益平臺,結合互聯網的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高效管理、科學生產、合理銷售。
(一)“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模塊主要應用于幫助農業生產者在種植前期進行一對一專業化培訓指導。首先,農戶可以自主選擇專家對自家田地所處環境作一個分析,并由專家根據情況推薦最優適宜生產品種,農戶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種或多種產品。其次,在該模塊,每個農產品品種都有一位種植專家,他可以提供專業化的種植技術,并在農戶種植過程中實時跟進,掌握農產品生長動態,農戶可根據自己所選種植品種來選擇培訓老師。此外,專家還可以提供預約服務,如果農戶有需要,可提前進入“心心相印”預約專家,兩者協調好時間,專家親自去田間面對面指導。
(二)“暢行無阻”
“暢行無阻”模塊主要應用于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以解短期融資困難問題。如果有農戶遇到資金周轉困難,使得種植養殖項目停滯不前,該農戶可通過“暢行無阻”自主申請貸款,銀行發放貸款時按照農戶的授信標準、信用情況以及種植業的生產周期分別確定不同貸款期限,促使農戶循環使用貸款,最大限度滿足農戶的信貸需求,解決農戶“貸款難,難貸款”的問題。
(三)“我的小菜園”
“我的小菜園”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農業生產者更加方便快捷地銷售自己的產品。首先,農業生產者可注冊成為店主,并且將自己所種植產品的產品實拍圖和每日價格依次列出。然后各大購買商根據需求下單,系統會自動將訂單反饋給店主,店主及時準備,通過線下合作的物流公司予以配送,承諾同城配送的時效性并打造異地配送的最優方案。最后購買方確認收貨以后可給予店主評價,平臺將對口碑較好的店主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打造一個高質量、高信譽的農產品線上交易平臺。此外,購買方可根據需要與店主簽訂長期合同,保證產品的持續供應。
三、“互聯網+農業”的SWOT分析
(一)內部環境分析
1.平臺的最大優勢(Strengths)
(1)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人們更加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平臺巧妙地迎合了農戶和商戶的需求。每一處田地都可進行實地監控,農戶在日常管理中可將生長狀況、周圍環境通過在線視頻的方式傳輸給專家,專家得到影像后及時作出指導性建議。
(2)平臺提供從擇種—種植—收獲—銷售真正的一體化集中管理,減少中間成本,加快人們的生產生活效率,若能長期有效運行,必將是完成現代化農業轉變的中堅力量。
2.存在的劣勢(Weaknesses)
(1)公益團隊的力量仍然薄弱,特別是缺乏農業種植方面的優秀人才。如何在新青年中尋找有抱負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將成為公益團隊建設的嚴峻考驗。
(2)互聯網銷售渠道的流暢依托線下配送物流的快捷便易,農產品的存儲運輸要嚴格按照農產品的特點進行,尤其是生鮮農產品,但可能會受到自然因素等的限制,這就使農產品配送環節銜接不暢,導致購買方對產品質量失去信心。
(二)外部環境分析
1.面臨的機遇(Opportunities)
(1)國家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并出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消費水平的多項優惠政策,為農村電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較大力度的推廣助力下,農村居民對電商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日益提高,農村電商的市場培育基本完成,有望迎來全面爆發。
2.巨大的威脅(Threats)
(1)全國各地的商戶的需求和心理存在較大差異,新平臺無法全面滿足,如何找到一個適合平臺的細分市場和目標商戶,將成為平臺能否形成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2)部分偏遠村落的物流問題仍未得到突破,極大地制約了農村電商的市場潛力挖掘。
四、“互聯網+農業”促進精準扶貧
(一)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資源配置
高效利用網絡大數據模式,對農產品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結合會寧實際情況,對當地資源優勢進行合理分析,然后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開發最具特色的產品,由此逐漸發展為會寧本地區的主導產品推廣出去。如全縣把百萬畝全膜玉米、百萬畝黑膜馬鈴薯作為基礎工程,大力推廣旱作農業種植,并在此基礎上扶持小雜糧、亞麻、中藥材、瓜類、藜麥、油用牡丹等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徹底擺脫貧困。
(二)利用互聯網提供農業金融支持
平臺專設“暢行無阻”模塊,為在生產過程中遇到資金瓶頸的農戶提供及時便利的金融支持。因為金融服務點在各鄉鎮分布不均勻,部分農戶因為不方便或辦理復雜而放棄尋求資助,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部分勞動力,所以若今后平臺能有效運行,農戶可在完善個人信息后通過互聯網自主申請幫扶。另外,與我們公益平臺合作的各大當地銀行也會推出各種金融創新產品并有效與農業相結合,讓農戶一方面獲得實物產品回報,一方面獲取金融投資收益。
(三)利用互聯網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
這是一個屬于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只需通過各大電商平臺線上交易即可完成,在各種信息的快速傳播下,農產業的推廣也變得更加高效。利用互聯網,農民不用四處奔波尋找供應商,只需在線上發布產品信息便可等待商家自主聯系合作,極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利用互聯網,可交易來自全國各地的特色產品,同時也可把本地優質產品推廣出去,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農產品銷售所得利潤。另外,在我們的公益平臺,不僅可以個人獨立經營,而且鄰近區域可形成集中的產業群,優化整合資源,讓交易雙方更加透明公平和便易。針對會寧縣不同鄉鎮的地理自然條件,可形成馬鈴薯加工群、小雜糧加工群、中藥材加工群、亞麻加工群等,開展“舌尖上的綠色”會寧馬鈴薯線上促銷活動,打響會寧馬鈴薯品牌。銷路廣且持續,資金來源穩定,在脫貧攻堅路上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