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帝
【摘 要】侗族村寨本身所處地域較為封閉,侗族語言缺乏文字形式,使得侗族新生代缺乏學習本族語言的動力。由于缺少系統的歷史文化教育,侗族當地居民缺乏對自己村寨的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對自己村寨的歸屬感逐漸減弱。分析以上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以期為侗寨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侗寨;文化;傳承;保護
一、侗族文化自身發展情況
侗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的一支,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民風民俗、建筑設計等方面留下了非常多寶貴的財富。其中,16 項、31個保護點收錄進國家級非遺名錄,70項進入省區級非遺名錄,其中2009 年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侗族大歌”,已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但相對于其他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少數民族文化,侗族文化在當前文化市場中所占分量仍然較小,影響力不足,由此創造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都不能積極推動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樣的。
(一)地域較為封閉
我國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區的黎平、榕江、從江等地,北部地區的鎮遠、三穗、天柱等地;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會同縣等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等地。這些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并且山高林密,道路也較為崎嶇。侗族聚居地分布的特點,決定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使得侗族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交流,與外界展開的溝通和交流都比較困難。
(二)文化教育
侗族地區的教育以漢語為主,因為侗族語言缺乏文字形式,所以侗族語言的學習基本采用口授形式,由于缺少符號化的標準形式,給侗族語言的學習與發展帶來極大困難。高考統一使用漢語,當地學生為了參加高考,也基本只學習漢語,缺乏學習本族語言的動力。
(三)歷史傳承與保護
由于缺少系統的歷史文化教育,侗族當地居民缺乏對自己村寨的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對自己村寨的歸屬感逐漸減弱。其次,由于外部環境,包括經濟因素,人文因素的入侵,沖擊著當地本已較弱的文化根基,使得當地居民不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新建了大量磚結構甚至混凝土結構的建筑,這些新式建筑與傳統建筑格格不入,破壞了傳統民居的和諧與統一,破壞了當地村寨的傳統風貌。再次,對傳統建筑的隨意改造,嚴重破壞了建筑形式的統一性一致性,各種現代材料,例如鋁合金窗,鐵欄桿,鐵質防盜門等不僅破壞了傳統建筑的外貌,也嚴重削弱了建筑結構的歷史韻味。
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案例
位于我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鳳凰古城,是極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村寨發展的成功案例。古城總面積占土地約10平方千米,聚居著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古城由于風景秀麗,被國家列為4A景區,是首批的中國旅游強縣。近年來,鳳凰縣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大力實施“旅游帶動”戰略,以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緊緊圍繞“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展主線,突出抓好古城景區擴容提質、鄉村休閑度假游建設、旅游市場秩序整治等工作,文化旅游業呈現出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新局面。截止到2015年,古城共接待游客1200.0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3.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50%、27.48%。鳳凰古城因其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文化民俗性、神秘性和文物的豐富性而聞名發展起來,給當地人民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不但解決當地民眾的就業問題,還出現大量外來者投資文化主題客棧、酒吧、咖啡館和創意商店等現象。
三、成功經驗及改造方法
在鳳凰古城發展整治的過程中,所屬的鳳凰縣聘請優秀的專業人才和部門為其修編《鳳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規,使古城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在古城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完成自來水及路燈改造工程,并修建相應的污水處理工程,及一些廣場橋梁建設。
但是作為一個有著豐富人文和悠久歷史的古城,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上卻仍有遺憾。一方面古城的旅游產品并沒有深入探究歷史文化內涵,大批量的引進義烏小商品,導致古城內的旅游產品同別的旅游古鎮同質。另一方面,古城建設缺乏統一性,這里的統一性是指兩個方面,一方面古城內部的完整性:古城內部建于近代的磚結構平頂房屋,與古城的傳統建筑不協調。另一方面是指古城周邊建筑高度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新建筑和構筑物影響了古城整體視覺效果。
以此為鑒,針對侗族文化當前的發展情況,當地政府應確立以發展旅游業為核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積極擴大侗族文化的影響力,宣傳時突出侗族文化的特點。與此同時,積極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網絡、電力及其他基本設施,使得侗族聚居區不僅僅是傳統建筑的聚居區,也是傳統建筑和現代科技和諧統一的新文化增長點。
(一)完善當地基礎設施
道路、電力、網絡、飲用水、住房和人居環境等是保障現代生活水平的基礎性條件,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交通便捷舒適是先決條件。因此,在侗族村寨公路規劃建設中,要適應游客需求和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創新設計以旅游交通線路為依托的主題性旅游產品,將交通融入侗寨旅游產品體系,為游客提供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交通便捷的旅游體驗。在電力、網絡、飲用水等領域,需要按照不同領域的技術標準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各類項目的選址、布線、規格、功能指標等要符合相關規范和技術要求;而且,侗族村寨大多集中在偏遠山區,環境復雜、地形多變,更要做到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標準,把握尺度,不降標、不縮水,保障規格達標、功能到位、質量優良。
(二)加強侗族文化教育
在侗民族聚居地區創造良好的語言流通環境。在義務教育階段,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實行侗、漢語并重,以漢語為主侗語為輔的教學方針。同時,旅游業的發展會促進侗族語言的發展,侗族文化的影響力也會隨之不斷擴大。加強侗族文化教育,對帶動新生代侗族人學習侗族語言的熱情,和自身文化及語言的傳承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同時要積極創造新的與時俱進的語言文化產品,包括歌曲、影視劇、短視頻等一些新興媒體形式,并通過網絡形式擴大侗族語言及侗族文化的影響。
(三)侗族聚居區建筑改造
統一建筑形式,由于一些侗族村寨內部存在著一些80、90年代磚混房屋及一些老舊破壞構筑物,使得侗寨的建筑形式不統一。當地政府應主動帶動并解決村寨房屋的產權問題、居民房屋拆遷補償問題及資金問題,積極尋找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楊筑慧.中國侗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6.
2.李瑋.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研——以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族文化村為例[D].吉首大學,2015.
3. 冼光位.侗族通覽[M].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155-156.
4. 焦士興,冷傳明,張吉獻.風水模式對生態住宅選址的啟示.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3,25(6):16-21.
5. 高莉娜 . 肇興侗寨的保護與旅游開發 [J ].小城鎮建設,2007(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