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暢
【摘 要】管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同時,其教學內容因為管理實踐的深入發展需要不斷更新。由此可見,管理學僅憑一本理論教材的學習是無法達到現代社會對管理人才的要求的。因此,深入探討管理學課程教學方式與內容的改革是現代社會對管理人才的必然訴求。
【關鍵詞】管理學;教學方式;內容;改革;實踐
1.管理學課程教學現狀
1.1教學目標偏離現實
絕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在“管理學”課程的目標設計上仍秉承“理論為先”的傳統思維,過于側重知識目標的實現,更多強調書本知識的講授、傳承,多停留于字面解析和硬性記憶層次,而忽視能力目標和應用目標的實現,尤其體現在實踐聯動缺失、學生參與反饋較少,理論知識與現實管理脫節甚遠。導致培養的學生僅是“理論派”、“死記派”,實踐應用能力較弱,更不用提創新思維的培養了。
1.2教學內容過于乏味,降低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高校的管理學教學內容非常廣泛,屬于一門廣泛性學科,涉及的學科非常多而復雜,比如心理學、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法學、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博弈論等,但現實情況就是:多數高校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歷和管理經驗。由于受限于教師匱乏的管理經驗和實踐水平,很難有老師能夠做到“深入淺出”,帶著學生暢游管理學知識海洋的同時,還要適時的分析和總結一些管理學原理。甚至有些老師的理論教學內容直接局限于教材,沒有很好地結合相關理論和實踐,未能最大化的拓寬學生管理學知識面,也因此降低了課堂對小學生的吸引力。
1.3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無法與教學方式相適應
由于管理學是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學生眾多。考慮到師資配備和教學資源,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大課堂、小班級的授課模式,即各專業的小班級多則5個,少則3個組成一個大的授課課堂,集中在一起進行統一授課。一個大課堂的人數多的可以達到160多人,少的也有100人。這種大規模的授課形式只能解決基礎知識的問題,無法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代教學方式中的案例討論,游戲教學等實踐性的教學方法都不太可能在這種大班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下運用。
1.4教學方法選擇不夠靈活
當前高校管理學教學很大程度依然停留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授層面,除了講授法,運用最多的也就是案例教學法,但是也存在諸如上述的眾多問題。雖然目前能夠適用于高校管理學的教學方法很多,比如項目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視頻輔助教學法、微課、慕課等,但是任何一種所謂的新的教學方法在實施的時候都需要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及學生層面多維度密切的配合,在這種教學方法實施納入正軌之前教師與學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也是教學方法改革的阻力所在。
1.5實踐層面視角單一,體驗感知對接匱乏
任何組織形式都存在千變萬化的特殊情景,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很難還原生產環境。僅以教師提供的單一案例,很難形成靈活的體驗感知,因此對于管理學一般規律認知模糊。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因素較多,是管理學知識在特殊情景下的真實反饋。因而當實踐層面缺乏情景再現機制,或缺失體驗感知的合理引導,學生僅能從理論知識中思考管理學經驗,而并非運用管理學經驗解決實際問題。故而,管理學課程的設置缺乏實踐導向,缺乏真實的情景體驗感知,嚴重限制了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2.管理學課程教學方式與內容的改革
2.1教學目標的重塑
(1)知識目標,重申管理理論知識的基礎地位,強調學生對管理學基礎概念、原理、方法和職能等的理解和掌握,具有較為系統的知識結構和理論深度。(2)能力目標,重視學生知識遷移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能夠將管理知識內化為自身管理思維,切實提高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3)應用目標,作為知識和能力目標的實踐升級,強調立足區域經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相當知識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復合型應用人才,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協調企業有效開展管理,促進產學融合。
2.2提高教學水平,豐富教學內容
用一句話來形容管理學教師就是:管理學教師好比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學生對于外界企業的感悟和對管理者形象的想象,主要依靠課堂上教師。因此管理學課程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應當在備課時加入更多的內容,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啟發性和實踐性。將管理學理論與實踐最大的融合。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到了管理學知識、體會到了管理學精髓,更加具備處理具體管理事件的素質。這一點一定要基于教師具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只有擁有了管理實踐能力,才能豐富學生的課堂和管理視野。
2.3小班授課以解決與現代教學方式的矛盾
管理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而大班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阻礙了新型的教學方法的采用。小班授課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小班授課一方面可以方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討論,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教師隨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2.4教學方法的創新
第一,應用基于翻轉的混合式教學法。《管理學》課程混合式翻轉課堂宜采用案例教學,實施方案主要有三種:一是以課內討論為主,課外訓練為輔;二是以課外訓練為主,課內討論為輔;三是單獨開設《管理學研究方法論》課程,深化對管理方法論的規范性要求與思維模式的掌握。第二,應用“項目制”教學方法。具體做法如下:(1)組建項目組,通過抽取撲克牌、數字題簽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每組人數為3人,對項目組編號,由各項目組討論確定項目組名稱、口號、成員代號、組長、發言人及管理制度和標準,并組織“解手鏈”、“數字傳遞”等素質拓展游戲,促進成員融合;(2)組建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會委員主要由各項目組組長構成,組長代表項目組成員對各項目組成果展示進行點評、打分和投票,并公開選舉項目評審委員會會長,負責項目評審委員會的管理工作;(3)發布項目課題,項目課題主要由管理基本概念、理論、方法以及社會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難題構成,各項目組隨機抽選確定;(4)當課堂理論知識講授到項目課題內容時,由相應項目課題組展示項目研究成果,由教師和項目評審委員會進行綜合評定。
2.5實踐導學,加強校企合作
實驗項目的拓展僅能補充泛在學習模式的互動性,但并無法提供絕對真實的管理學知識實踐維度。因而,即便借助泛在學習模式強化了體驗感,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機制,讓學生在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中理解知識應用方向。當課堂遷移至企業內后,學生可在泛在學習系統中尋找當前最需要的理論知識補充,對接實踐操作內容后總結管理學知識的應用維度。這種從實踐感受到管理學知識歸納的過程,可強化泛在教育的時效性,令零散化的學習時間在實習過程中聚集表現,為無法理解和深刻感知的管理學經驗提供一種輸出路徑,真正支持學生完成理論知識深化,實踐應用強化,達到泛在學習模式在管理學課程中的預期應用效果。
3.結束語
“管理學”作為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操性的專業基礎課,要想能夠更好地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就更應該在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開展改革優化,不斷調動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為地方的生產建設培養具有較強學習思考、分析解決、溝通協作和創新應變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蔣雨薔.高專院校管理學教學改革淺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152.
[2]張琪.創新創業視域下管理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7:186-187.
[3]牛馳騁.我國高校管理學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0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