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高
【摘 要】我國高校在國防教育中存在學生對國防教育內容的興趣此高彼低,國防教育過度集中在某一階段,以及從事國防教育的人員的數量、質量和穩定性需要加強等問題。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長期的和平環境造成了安全意識淡化,課程設置的時代性和趣味性不夠強,高校國防教育環境存在薄弱環節,和國防教育隊伍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等四個方面。欲解決問題,要從思想上加強對國防教育的認識,從實踐上營造高校重視國防教育的大環境,努力提升學生的居安思危意識,逐步建立高效的大學國防教育團隊,嚴格大學教育中的國防考核環節。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問題;對策
不斷擴招,使高校學習逐漸成為中國大多數青年追求人生夢想,磨煉成才的必要培訓經歷。而伴隨國防現代化的進程,軍隊也渴求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注入新鮮血液。因此,增強在校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是選拔合格入伍者的日益迫切需要。同時,增強全民居安思危的自覺國防意識,保持對國防建設的積極響應態度,都離不開重視高校國防教育這一環節。但在近年來的高校國防教育中,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加以改善。
一、高校在國防教育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我國政府對高校國防教育非常重視,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本文認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對國防教育內容的興趣此高彼低,也就是說學生對教學中的這部分內容感興趣,卻不愿學習其他部分。二是高校國防教育集中在某一階段,一般來說都是學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在以后的大學生涯中不再接觸,這不利于學生國防意識的逐漸加強和長期保持,進而內化于心。三是高校國防教育人員的數量、質量和穩定性需要加強。比如,有的高校專職國防教育老師不足,常常由思政課和其他專業的教師兼任。而每門課程極強的專業性,使國防教育活動的實施難以精益求精。
二、高校國防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找準我國在高校國防教育中出現問題的深層原因,是對癥下藥,逐步提升國防教育效果的不可或缺環節。我國國防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包含如下所列四個方面。
(一)長期和平環境造成的安全意識淡化
人們處在一種舒適狀態中時間久了,就會逐漸淡忘與之相對立的惡劣環境。長期和平環境的浸潤,容易使人們對可能的危機以至于戰爭表現出麻痹心態。一般都喜歡和平厭惡戰爭的天性,又會誘使人們對戰爭危險的選擇性遺忘態度。而一個國家在和平時期,常常都把經濟建設等問題擺到頭等重要位置,不可能也不應該窮兵黷武,這就自覺不自覺地導致整個社會形成淡化居安思危意識的局面。
固然從未對面臨的來自外部的復雜安全環境掉以輕心,但不論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特質,還是受到崇尚和平的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決定了中國絕不可能學習某些國家,有時不惜通過挑起軍事危機乃至參與或發動戰爭,以實現保持強大軍備稱霸全球或增加軍費的目的。近數十年來,中國一直處于和平建設環境中,雖不時有人喊“狼來了”,但“狼”至今未來的假象,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社會對國防教育可能出現的輕視態度。
(二)課程設置的時代性和趣味性不夠強
一方面,高校的課程設置,很大程度上是沿襲過去的教學傳統,如,依然大量依靠課堂多媒體和黑板板書等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灌輸模式。這種做,即使在過去都難以取得良好效果,對比今天信息傳播模式日漸豐富多彩的現狀,就更顯得相形見絀了。此外,高校采行的國防教育教材,仍有新瓶裝舊酒的痕跡。
另一方面,由于人們整天“蒙受”信息“轟炸”,應接不暇,被迫只能選擇一小部分。而人的本性決定了,對于有趣的信息更愿意接受。于是,面對難以抵御的日益泛濫的信息干擾,學生很容易放松對國防教育的態度。比如,社會上開發出來的大量游戲,導致部分學生面對硬性要求不像專業課那么強的國防教育時,極可能迷戀前者,放松學習后者。
(三)高校國防教育環境存在著薄弱環節
地方高校的教學環境,當然不能像軍事院校那樣處處充滿刀光劍影和疆場沖殺的濃濃氣息。但從校園內保持一定的國防安全氛圍,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居安不忘危的國防意識,也非常必要。但長期形成的培養地方需要人才的“主業”意識和慣性,導致許多高校的國防教育氛圍營造,盡管處于不斷改善之中,仍然跟不上國家的日漸提高要求。
比如,從前的許多地方政府,只在征兵之前的一段短暫時期內大張旗鼓地宣傳,過后“濤聲依舊”,仍然能夠完成征兵任務,那么,時過境遷的今天,由于其“臨陣磨槍”、“售后不管”的負面示范效應一旦在高校校園擴散開來,顯然難以調動在學業和中途當兵之間,遠較沒有機會上大學的公民有更多選擇余地的學生為國從戎的積極性。
(四)國防教育隊伍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學擴招以來,面臨新的國防安全特別是征兵形勢,我國對高校國防教育愈發重視,并采取了許多新的可靠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國防教育需要。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才成長自有其規律。
一者,面對大學擴招浪潮,培養專職的國防教育人才的步伐難以跟上地方大學對該類人才的數質量需要。不難設想,大學生數量增長那么快,怎么可能一夜之間就培養出相應的高校亟需的國防教育人才,以有條不紊第完成國家所賦予的國防教育任務。
二者,更深層次的,高校即使能夠培養出完全勝任講授課程需求的教師,但這些教師如果不經歷相應的軍事實踐活動的磨煉,從而具備必要的軍人素養,那么他從事國防教育的可信度就會降低,其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現在看來,高校國防教育人員接受必要軍事理論和實踐培訓的機會并不多。
三、如何解決高校國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在國防教育中出現的以上問題,都是在高校擴招和兵役人員來源逐漸發生變化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對此,需要高度重視,并采取恰當措施,以順應時代發展對國防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要從思想上加強對國防教育的重視
對于高校國防教育,我國曾經下發了諸多指導性、規范性的文件,提出了具體而嚴格的要求。譬如,教育部和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今年一月份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以下簡稱《軍事教學大綱》)代替了2006年的版本,其時代性、針對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都有明顯增強,作為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高校實施國防教育的根本依據。但回顧我國國防教育歷史,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首先由于相關管理部門和個人,在思想認識上還不到位。各級管理部門,特別是直接負責大學生教育的高校,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深刻領會、堅決貫徹國家關于高校國防教育的最新指示、要求。然后,才能在行動上有的放矢地落實好新的《軍事課教學大綱》以及其他文件對高校國防教育的要求。
(二)要營造高校重視國防教育的大環境
在高校營造國防教育的濃厚氛圍,是提升國防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為此,基于大學校園現狀,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合理增強國防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僅在每年征兵前后,高校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國防動員引導,還應適當體現于其他時段的持續宣傳。在不影響高校主體氛圍和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慮在大學校園內選擇一個專門穩定的地點,里面設置有軍事圖文、影像等宣教櫥窗,軍事技能訓練場地,讓一些對軍事領域感興趣的師生有一個固定互動場所,并帶領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二是強化國防教育專門機構的服務保障功能。高校的武裝部或類似功能的工作機構,要及時對學生關于入役、退役等一切疑問提供準確的答復,對服役和退役學生遇到的困難盡力解決。三是盡量擴大大學國防教育活動的輻射時間。在課時量不變的情況下,是否可以由過去集中于某一段時間訓練、教學,改為分散于大學生涯的各個階段,值得考慮。
(三)要努力提升高校學生居安思危意識
學生國防意識的提升,是其自覺參與國防活動的思想基礎。在和平年代,向學生灌輸居安思危思想,則是強化學生國防意識的重要途徑。一方面,作為提升學生國防意識的主陣地,要牢牢掌握理論教學環節。要遵照《軍事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系統課堂講授,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古今中外歷史上不乏由于失去警惕而遭受外敵入侵的慘痛教訓。在民族復興的關鍵節點上,我國軍事安全環境非常微妙,一旦掉以輕心必將付出慘痛代價。為了提升教學效果,要充分利用新的網絡工具的作用,提高備課水平,特別是要緊密聯系國內外環境,及時更新課件。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重大節日,通過組織觀看電影、視頻,參觀烈士陵園,或外請軍隊人員和安全專家講座、有參戰經歷英雄現身說法等方式,使大學生定期接受國防教育,增強安不忘危意識。還要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國防宣傳,也是對其本人的另一種促進。
(四)要建立很有力的大學國防教育團隊
習總書記深刻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遂行包括國防教育活動在內的大學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所以必須依據國防教育特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滿足國防教育需求。一是從熱心國防并有良好教學經驗的兼職教師中選拔人員,補進原有國防教育專職隊伍,或實現國防教育專職化零的突破。二是從優秀轉業官兵中,選拔愿意從事大學國防教育的人員加入進來,發揮他們有實踐經驗的優勢。三是積極選派人員參加有關部門、單位組織的國防知識培訓班,提升人員素質。四是和駐軍部隊保持密切聯系,在軍訓等實踐性很強的環節,取得他們的鼎力支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彌補大學的不足。
(五)要嚴格大學教育中的國防考核環節
考核作為督促、檢查和衡量學習效果的不可或缺環節,具體到各所高校、各門課程,存在千差萬別。比如,或閉卷或開卷、或考試或考查、或實踐或理論,形式多樣。國防教育中的考核,許多高校都采取慕課加紙質試卷的方式,筆試是開卷。即使同樣是開卷,也各有不同。伴隨國防教育重要性的增強,和大學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可以適當加強考核環節的管理。比如,一些以前開卷考試的高校,是否也采取閉卷的形式,以樹立更強的國防觀念;以前偏重于理論考試的高校,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實踐操作的分量。如有必要,可以由教育部等權威部門統一規定具體考核環節。通過嚴肅考試紀律,促使學生更為重視國防教育課程,樹立更牢固的國防意識。
【參考文獻】
1.劉延成:《“化學與國防”通識素質教育課程的建設意義與 實踐經驗》,載《西部素質教育》,2018年第2期。
2.孫永鈺、王保貴:《創新推動學生軍訓工作深入發展的幾點思考》,載《國防》,2018年第6期。
3.商小兵:《把國防教育建成“強心工程”》,載《中國國防報》,2018年9月6日第3版。
4.王信民:《創新學校國防教育淺議》,載《國防》,2018年第1期。
5.劉慧:《大學生國防教育中的文化博弈》,載《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6.錢程:《當代大學生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載《品牌研究》,2018年第4期。
7.宋佳敬:《分析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現狀》,載《品牌研究》,2018年第4期。
8.徐東波:《高校參與社區國防教育建設研究》,載《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年第24期。
9.劉兵勇、徐松偉:《高校國防教育、大學生入伍與人才培養的融合研究》,載《教育教學論壇》,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