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全榮
【摘 要】學生的差異是教學的主要問題,更是教學的一種需要、資源和契機。本文提出了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實施差異性教學的理念,并從課堂設計、小組合作、評價機制、提優補差四個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差異;教學實踐;初中英語;改進;策略
一、前言
初中階段不僅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他們思維水平和能力形成的關鍵期。但是,初中生由于學習習慣、智力背景、情緒狀態等因素導致在他們學習能力、學習成績上差異性很大,在英語學科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然而,在以往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學生活動還是教學評價等方面,并未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習慣中采取“滿堂灌”、“一鍋端”的教學方式,導致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咽不下”。而且教師更偏愛關注優生,通常會忽視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學習狀況和情感需要。長此以往,班級的學生兩級分化日益嚴重,教學中的問題越來越多,英語教學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人格獨立的人,有個性差異的人。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多元智能理論創始人加德納提出人是具有多種智能的,如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智能,評估的方式也要適應學生的優勢智能。蘇聯教育家班巴斯基提出了教學最優化的標準,即每個學生在教養、教育、發展上都達到符合他最近發展區內實際的學習可能性的水平。
二、對差異性教學論的認知和思考
《差異性教學論》提出: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差異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將學生的個體差異視為教學的重要組成要素,教學從學生不同的準備水平、興趣和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結果,最終促成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差異教學不等同于個別教學和分層教學,而是多種教學手段作用下的教學模式。
面對龐大的班容量和差異性較大的學生群體,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筆者認識到差異性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需要,也是一種教育教學的資源,更是新課程理念引領下的英語教學的重要措施和必然趨勢。
三、以差異性教學為導向的初中英語教學改進策略
(一)立足差異,改進課堂教學設計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如果在進行熱身導入、師生對話、生生活動等教學環節的設計時,把學生的差異因素考慮進去,那么課堂將取得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以牛津譯林初中英語8A Unit2 Reading為例,教師本來設計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做一個演講,介紹自己的學校生活。但考慮班級中的中等生和學困生沒有能力參與這個活動,教師就設計了播放一首英文歌曲,并追問兩個問題:What is the song about? What is the school life like? 學生在欣賞美妙的歌曲的同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也進行了有效的聽力訓練。
在本課的讀后環節,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所給信息,對課文進行復述。教師展示了兩個模板,在第一個模板上,教師展示了文章的框架、關鍵詞和重點句型,學生只需要進行簡單地組織語言,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而在第二個模板上,教師只給予了幾本信息,學生需要使用大量自己的語言去表述。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選擇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來完成這項活動。能力差異不同的學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完成各自的任務,獲得成就感。課堂氛圍緊張而熱烈。
在課堂的末尾,教師還設計了一個輸出活動--寫作。教師同樣準備了兩個模板。一個模板是開放性的寫作,讓學生進行自由發揮。在另一個模板上,教師提供了很多中文,要求學生以完成句子和翻譯句子的形式來完成這個任務。通過這種方式,減少學生的困難,使中等生和學困生能完成寫作。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依據學情,在備課時教師能立足學生差異,改變傳統的的教學設計模式,那么,這樣的課堂必定會收獲別樣的精彩,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利用差異,鼓勵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的主要形式。只有當學生處于一種合作關系時,課堂教學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之間的積極相互作用,從而改善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王攀峰 張天寶2016)。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性別比例、能力水平、個性特點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良好氛圍。
在初三英語口語復習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即一個優生、兩個中等生、一個學困生為一組。每天小組成員相互之間檢查朗讀和背誦的任務。優生輔導學困生,糾正其發音的錯誤以及背誦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還會讓小組像田忌賽馬一樣“賽一賽”。即在課堂上進行抽測,每一小組派出選手,比一比口語操練的成果,并以小組的形式評出一二三等獎。這個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口語練習的熱情,組內成員相互督促,不讓一個人落后,小組間也形成了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學習氛圍。
在進行牛津譯林8B Unit4的Project的任務時,差異性的小組合作充分體現了它的合理性。此任務要求學生以小冊子的形式介紹一個他們感興趣的國家,內容包括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首都、人口、語言、旅游景點、文化等等。這個任務涉及了寫作、畫圖、版面設計、演講展示等多項技能,內容繁多,形式復雜,不是一人之力能完成的。在差異性的小組合作中,組員們一起探討計劃各項工作,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來分配任務。如優生語言表達能力強,可完成寫作、演講等難度較大的任務。學困生可能較擅長信息收集,就可從事資料的查找和收集工作。中等生如果擅長畫畫,可擔任版面設計、美術編輯等任務,同時幫助優生完成寫作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組員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參與這項任務。當一本精美的小冊子編寫而成的時候,他們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認同感。英語學習上的成功不再只屬于優等生。筆者發現,中等生和學困生也被極大地激發了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的興趣明顯濃烈起來。
(三)珍視差異,設置多元評價機制
傳統形式的英語學習偏重學習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偏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忽視學生的互評和自評。這樣的評價體系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會挫傷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他們畏難、自卑的心理。而在差異性為導向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采取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輔相成的評價體系。
以英語作文的批改為例,教師通過學生互評和教師批改兩種方式來完成這項任務。首先,教師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即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B類學生的作文讓A類學生批改,C類學生的作文讓B類學生批改,A類學生的作文由A類學生互批。學生在批改時要指出別人作文中的問題和錯誤,給出等第,并給予對方一些寫作方面的建議。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學生再修改作文后,由教師進行批改。學生的差異性使學生的作文互評成為一種有效有益的方式。一方面,學生批改同學作文的過程,也是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思的過程。另一方面,兩輪的批改會產生一個“動態”評價的結果。如此,對作文的評價不是只有一次。教師讓學生有機會去反思、改進、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并獲得較為滿意的成績。
傳統的評價體系往往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致使中等生、學困生因為很少能獲得成就感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以差異性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更傾向應多元的評價模式。如檔案評價袋,把學生的作業記錄、課堂表現、小組成果,自我測評,生生互評等都作為評價的內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的評價方式保護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信心,促使他們對英語學習能保持持續的興趣。另外,對能力不同的學生還可以設置不同水平的評價標準。如在完成同樣一份考卷時,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分別能取得85分、75分、60分的成績,就達到良好的等第。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學困生和中等生也能收獲學習的成就感,激發了英語學習的熱情。
(四)關注差異,實施提優補差輔導
提優補差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學生差異大、班容量大等因素,課堂教學無法兼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對優等生來說,教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知識需求,而對學困生來說,學習中的困難太多,無法達成最基本的學習目標。因此,提優補差勢在必行。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提優補差。首先,觀察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制定恰當可行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如對優等生而言,教師發現,他們對教材中的語言點、語法知識都掌握得很好,但是英語課外閱讀能力比較欠缺。主要原因是課外詞匯量不夠,閱讀技巧不清晰。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定期給優生布置閱讀練習,教授他們更多的閱讀技巧,如猜詞、如何找出主旨大意,如何進行推斷等。為了拓展他們的詞匯量,激發他們閱讀興趣,教師還推薦他們閱讀一些英語課外讀物,并和他們一起探討文章中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閱讀障礙。在一階段的訓練后,學優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思維品質、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對學困生來說,教師更強調他們書寫、讀音、拼寫等基本要求。如每天練習一頁英文書寫,正確讀背5個單詞,讀一段課外等。學困生的困難除了本身學習能力薄弱,更重要的是缺乏學習信心、學習興趣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教師在言語上要多鼓勵,而不是批評;在教學方式上可嘗試一些游戲、競賽等有趣的手段來刺激學困生的學習動機,在策略上要降低要求,堅持不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困生一定會取得進步,獲得成長。
四、結語
學生的差異是教育教學的一種資源、一個契機、一份需要。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策略,以差異性教學為導向的初中英語教學體現了“以生為本”和“教學最優化”的理念,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不應畏懼和逃避,而應正視和利用學生的差異,積極探索最優化的教學策略,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英語學習,真正實現教育教學的公平性。
【參考文獻】
[1]華國棟,2001,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出版社.
[2]鄭艷,楊勇,2016,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3]夏正江,2008,論因材施教的實施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