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熊 健,周 毅,楊 燦
(西藏大學理學院,拉薩 850000)
硫代硫酸鈉作為碘量法中常用物質之一,在化工行業,高校以及基層檢測單位中用途極為廣泛[1,2]。實驗室常用重鉻酸鉀作為基準物質對Na2S2O3溶液進行標定[3,4],但會產生含鉻離子廢液,如果處理不當,易對周圍水體、土壤和人類生活環境等造成較為嚴重的污染[5]。鑒于此,Na2S2O3的標定方法有必要向綠色環保方向考慮,根據劉中興等[6]、楊兵等[7]、楊維強[8]、朱華英等[9]對雙氧水和碘化鉀性質、反應特點的研究,探討了利用H2O2標準溶液間接測定Na2S2O3濃度的可能性。
碘量瓶、水浴鍋、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等。
0.1 mol/L Na2S2O3溶液的配制:稱取五水硫代硫酸鈉24.80 g于燒杯中,加入約0.2 g碳酸鈉并用去離子水溶解,定容至1 L棕色容量瓶,貼上標簽放置約 7 d 后待標定;3%H2O2;25%磷酸溶液;20 g/L碘化鉀溶液;0.2 mol/L高錳酸鉀溶液;0.5%淀粉指示劑(新配);草酸鈉等,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在磷酸作用下,H2O2標準溶液將I-定量氧化為I2,用Na2S2O3滴定至終點,間接測定其濃度,反應方程式如下:

根據上述反應關系,Na2S2O3溶液濃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Na2S2O3表示Na2S2O3標準溶液的濃度,單位mol/L;cH2O2表示 H2O2溶液的濃度,單位 mol/L;VH2O2表示所用H2O2溶液的體積,單位mL;VNa2S2O3表示消耗Na2S2O3溶液的體積,單位mL。
1.3.1 定性試驗分析 在定性試驗中分別對H2O2、磷酸用量和反應溫度進行探討。試驗所用20 g/L碘化鉀溶液與25%磷酸混合溶液在靜置2 h后滴加淀粉指示劑均無明顯變化,說明溶液在該時間段內未被氧化。
1)H2O2濃度的影響。將碘量瓶編號1至5,分別加入20 g/L碘化鉀溶液30 mL、25%磷酸溶液6 mL,置于30℃的恒溫水浴鍋中,再依次加入3%、5%、10%、15%、30%的H2O2溶液1 mL,觀察記錄為現象1;滴加淀粉指示劑2滴,觀察并記錄現象2,結果見表1。通過表1試驗現象可知,H2O2達到5%時有分解的趨勢,不利于目標反應的進行,故選擇3%H2O2溶液。

表1 H2O2濃度的影響
2)溫度的影響。H2O2在磷酸環境中與碘化鉀的反應速率較慢,但在高溫中又容易分解,因此設計如下試驗,將碘量瓶編號1至5,分別加入3%H2O2溶液 10 mL,分別置于 20、30、40、50、60 ℃的恒溫水浴鍋中,觀察碘量瓶中是否出現氣泡,記錄現象1,然后依次加入20 g/L碘化鉀溶液30 mL和25%磷酸溶液6 mL,觀察并記錄現象2;最后滴加淀粉指示劑2滴,觀察溶液顏色并記錄現象3,試驗結果見表2。通過表2中現象1可知,當溫度為40℃時,H2O2開始分解,與文獻一致[6],現象 2、現象 3 說明 H2O2在磷酸作用下與碘化鉀反應能生成碘,最佳試驗溫度為30℃。

表2 溫度的影響
3)磷酸用量的影響。將碘量瓶編號1至5,分別加入 20 g/L碘化鉀溶液 30 mL,3% H2O2溶液1 mL,置于30℃的恒溫水浴鍋中,依次加入25%磷酸溶液 0、2、4、6、8mL,觀察溶液變化,并記錄現象 1,然后滴加淀粉指示劑2滴,觀察記錄現象2,結果見表3。通過試驗可選擇磷酸用量為6 mL。

表3 磷酸用量的影響
1.3.2 單因素定量試驗 通過大量的定性試驗分析,篩選出影響該反應的3個主要因素:磷酸、碘化鉀用量以及反應時間。利用重鉻酸鉀法(n=6)測得 cNa2S2O3=0.099 6 mol/L,S1=0.08%,同時利用 cKMnO4=0.277 8 mol/L 標定 3%H2O2, 測得該 H2O2濃度為0.821 8 mol/L。
1)磷酸用量的影響。將碘量瓶依次編號1至5,分別加入20 g/L碘化鉀溶液30 mL和0.821 8 mol/L H2O21.00 mL, 再按順序取 25%磷酸溶液 2、4、6、8、10 mL于碘量瓶,置于30℃恒溫水浴鍋中,約10 min后滴加淀粉指示劑溶液2滴,溶液變藍,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終點,平行3次,結果見表4。通過表4可知,當磷酸用量達6 mL時,結果趨于穩定,與表3的結論一致。

表4 磷酸用量對硫代硫酸鈉標定結果的影響
2)碘化鉀用量的影響。將碘量瓶依次編號1至5, 分別加入 0.821 8 mol/L H2O2溶液 1.00 mL,25%磷酸溶液6 mL,再依次取20 g/L碘化鉀溶液20、30、40、50、60 mL于碘量瓶, 置于 30℃恒溫水浴鍋中,約10 min后滴加淀粉指示劑溶液2滴,溶液變藍,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終點,平行3次,結果見表5。通過表5可知,過量碘化鉀能促使反應正向進行,當用量達40 mL時,結果趨于穩定。
3)反應時間的影響。將碘量瓶依次編號1至5,分別取 0.821 8 mol/L H2O2溶液 1.00 mL,25%磷酸溶液 6 mL,20 g/L碘化鉀溶液 40 mL于 30℃恒溫水浴鍋中,分別靜置 10、15、20、25、30 min 后,滴加淀粉指示劑溶液2滴,溶液變藍,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終點,平行3次,結果見表6。通過表6發現,增加時間能促使反應正向進行,反應時間為25 min時,結果趨于穩定。

表5 碘化鉀用量對硫代硫酸鈉標定結果的影響

表6 反應時間對硫代硫酸鈉標定結果的影響
1.3.3 正交試驗 通過單因素試驗探究,以磷酸用量、碘化鉀用量和反應時間設計正交試驗,以Na2S2O3濃度0.099 6 mol/L為參考指標,確定該試驗的最佳條件。
正交試驗結果見表7。通過表7得出,各因素影響強弱為:反應時間>磷酸用量>碘化鉀用量,綜合試劑用量和反應時間因素及實踐操作等考慮,最佳條件為 25%磷酸溶液6 mL,20 g/L碘化鉀溶液40 mL,0.821 8 mol/L 的 H2O2溶液 1.00 mL 反應 30 min,此條件下對 Na2S2O3溶液進行標定(n=6),測得c=0.099 4 mol/L,S2=0.09%。
重鉻酸鉀法(方法1)與利用H2O2標準溶液對Na2S2O3濃度進行測定(方法2)的對比分析見表8。利用兩種方法對Na2S2O3進行標定,標準偏差分別為0.08%和0.09%,以F檢驗法對結果進行分析,無顯著性差異,表明該試驗方法綠色環保,準確度高,可用于Na2S2O3溶液的標定。

表7 正交試驗結果

表8 兩種方法的對比分析結果(n=6)
各因素對試驗影響大小為:反應時間>磷酸用量>碘化鉀用量,最佳條件為25%磷酸溶液6 mL,20 g/L碘化鉀溶液 40 mL,0.821 8 mol/L H2O2溶液 1.00 mL在30℃下反應30 min,試驗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