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亮 ,張子怡 ,劉富剛 ,李洋洋
(1.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西寧 810008;2.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西寧 810008;3.德州學院資源環境與規劃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重大機遇。
由于中國各地地理條件復雜,區域差異較大,鄉村建設差異也比較明顯。目前國內學者對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的研究整體上還處于碎片化、零散化的初級階段[1]。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現狀、對策、質量評價等方面[2],相關研究成果理論性和分析深度還不夠;多為文件解讀和政策宣傳,學術性不足;以描述性分析為主,對典型區域的比較分析少;研究視角和主體立場比較單一,缺乏從綜合視角和多元化主體視角的分析[1]。
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是山東省的西北大門,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德州市的鄉村具有規模小、數量多、布局分散的特點[3],阻礙了其經濟社會發展。為改變這一現狀,德州市從2008年開始逐步推進工業產業園區和新農村社區建設(即“兩區同建”),探索出了一條在農業地區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模式[4-6],為平原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提供了范例[7]。本研究運用優化TOPSIS法分析評價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區域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美麗鄉村既體現在自然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層面[8],它是一個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多目標、多層次、多要素的評價對象。因此,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參照《美麗鄉村建設指南》,首先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和客觀性的宗旨構建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后按照可操作性和數據的易獲得性對指標進行選擇。
基于以上思考,參照已有的研究成果[9-12],并結合德州市區域鄉村建設的實際,構建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即目標層為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準則層包括城鄉建設、生態環境、城鄉教育、城鄉經濟和社會和諧5個層面;在準則層指標下各選取4個單項評價指標組成指標層,共20個指標(表1)。

表1 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是確定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不合理的指標權重賦值方法會導致評價結果的弱化。TOPSIS評價法的優化主要是在傳統TOPSIS評價法的基礎上引進權重進行改進。首先利用變異系數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13],然后通過TOPSIS評價方法的逼近理想解確定評價對象的排序[14]。 主要計算步驟如下[9,15]。
1)構建決策矩陣。評價指標體系中有兩類指標。一類是數值“越大越好”的高優指標,另一類是數值“越小越好”的低優指標。為了消除指標正負向的影響,通常對于低優指標采用倒數法統一各項指標的單調性,高優指標的數值不作處理,則可構成決策矩陣如下:

2)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上述指標存在不同的量綱,對綜合評價具有不利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采用極差變換法對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即在決策矩陣 X=(xij)m×n中,對第 i年的 j項指標 xij,令:

由此,xij轉化為評價指標 yij,并且有 0≤|yij|≤1。所有的 yij形成一個新矩陣 Y=(yij)m×n。
3)求指標客觀權重。一是確定各評價指標的變異系數:

式中,Tj為第j項評價指標的變異系數,Sj為第j項評價指標的標準差,yˉj為第j項評價指標的平均值,j=1,2,…,20。
二是計算指標權重:

4)建立加權規范化矩陣:

式中,yij是標準化處理后的矩陣。
5)確定正、負理想解。從加權規范化矩陣M中提取最大值和最小值代表評價對象的正、負理想解M+、M-:

式中,i=1,2,…7。
6)計算每年各評價對象到正、負理想解的距離N+、N-:

式中,Ni+越小,表明評價對象越接近正理想解,美麗鄉村建設情況越好;Ni-越小,表明評價對象越接近負理想解,美麗鄉村建設情況越差。
7)計算每年評價對象的相對貼近度K:

式中,Ki∈[0,1],其數值越大,表明第 i年美麗鄉村建設情況越好。
根據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德州市統計年鑒(2011—2017年)、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歷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2016年)數據,得到德州市 2010—2016年美麗鄉村建設情況評價結果。根據變異系數法公式(3)、公式(4)測得各指標權重系數(表 2)。

表2 各指標的變異系數和權重
準則層指標對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貢獻評價得分情況見表3。依據TOPSIS法計算出的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的綜合得分,對德州市各年美麗鄉村建設情況進行評價。2010—2016年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評價排序:2015年>2016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0年>2011年。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雖然略有反復,但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表3 2010—2016年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得分情況
1)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是區域鄉村建設的主要模式。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評價指標的變異系數越大,其指標所含信息量越多,權重也就越大。由表2可知,在指標權重中,受政府財政直接影響的各指標(Y3、Y5、Y9)所占權重均較大(≥0.050),國家財政支持的大小直接影響其所對應準則層指標的評價得分;燃氣普及率(Y2)、污水處理率(Y6)、消費價格指數(Y20)等指標所占的權重較小(≤0.030)。由表4可知,城鄉建設和社會和諧所占權重均較大(>0.200 0),生態環境所占權重最小,城鄉教育和城鄉經濟位于第三、第四。綜合上述情況來看,城鄉建設和社會和諧是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即在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將城鄉教育、城鄉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城鄉建設和社會和諧建設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表4 指標表權重
2)2010—2016年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雖然略有反復,但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2015和2016年的美麗鄉村建設質量較好。研究發現,德州市政府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大力支持城鄉經濟和社會和諧建設,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市和鄉村的協調發展,帶動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的提升。由表3可知,綜合得分相對靠后的2010和2011年,建設質量較差。2010年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得分最高,但忽視了城鄉建設、城鄉經濟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協調發展。2011年城鄉經濟和社會和諧建設方面的得分較低,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最差,而當前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忽視也制約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長足發展。
2012、2013和2014年綜合得分位于中等水平,這三年的共同點是各準則層指標發展較均衡,差距不明顯。2012年較2011年美麗鄉村建設質量有較大進步,但其城鄉教育得分最低,這與美麗鄉村發展的趨勢相左,究其原因是教育財政支出減少所致。2013年各方面均有所發展,趨勢良好。由于城鄉社區事務財政支出的大幅增加,2014年城鄉建設方面得分最高;由于教育財政支出減少造成城鄉教育的發展有所下降,其他各方面均保持良性發展。
3)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在城鄉經濟和社會和諧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最大,其中城鄉經濟建設取得的成績最為理想 (表3)。社會和諧建設在2014—2015年發展較快,這與德州市2014年醫療保險普及有關,醫療保險參保率由2014年24.36%提高到2015年的92.19%。城鄉建設方面,2014年得分最高,2010年得分最低;生態環境方面,2010年得分最高,2011年得分最低;城鄉教育方面,2016年得分最高,2012年得分最低;城鄉經濟方面,2016年得分最高,2010年得分最低;社會和諧方面,2016年得分最高,2010年得分最低。從綜合得分來看,2015年得分最高,2016年緊隨其后;2014、2013和2012年分列第三、第四和第五位;2010和2011年得分相對較低。
4)德州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惡化、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問題,制約著美麗鄉村建設質量的提升。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大氣污染、農業污染等方面。從2010—2016年德州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例(圖1)情況來看,德州市農業基礎設施沒有達到國家相關水平[16]。

圖1 2010—2016年德州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例
美麗鄉村建設涉及城鄉建設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經濟發展、城鄉教育協調以及城鄉社會和諧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問題的新認識。德州市應立足自身實際,參照國家《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全力打造升級版美麗鄉村,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新動力。
1)規劃先行,統籌兼顧。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多種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必須秉承因地制宜、村民參與、合理布局和節約用地的原則有序開展。首先要結合德州市的優勢農業資源稟賦和村民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其次要從全市的角度出發,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規劃,把美麗鄉村建設納入到德州市總體規劃中。
2)發揮市場資本的作用,推進美麗鄉村模式多元化。緊緊把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積極探索一條政府主導、群眾集資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模式[17],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集中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示范工程,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3)抓住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機遇,大力推進產業轉型與對接。政府要充分發揮德州市傳統農業區位優勢,抓住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戰略機遇,深入挖掘農村的發展潛力,創新農村產業發展方式,以“扒雞美食文化”建設為重點、以休閑農業為基礎、以觀光旅游業為入口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生產性服務行業的轉型升級。
4)針對區域發展情況,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德州市這種典型的農業城市來說,鄉村交通以及農田水電等基礎設施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德州市政府應集中實施交通水利、電力能源、產業市場、生態環境與科教文衛等項目升級、改造。
5)著力解決鄉村環境問題,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立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使“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系統化[18]。二是深入實施藍天保衛戰計劃,從根源上治理大氣污染。鄉村大氣污染主要是秸稈焚燒和冬季燃煤取暖,相關部門應加強農村生態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推進秸稈循環利用。三是推廣植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