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旭輝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社會保險基本制度和規定,企業和個人繳納的社保類型,探討了社會保險與企業人工成本的關系。
【關鍵詞】社保;五險一金
社保即社會保險,是指國家為了預防和分擔年老、失業、疾病以及死亡等社會風險,實現社會安全,而強制社會多數成員參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安全制度。社會保險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本文主要介紹國家強制繳納的保險和企業補充保險,本文不涉及商業保險部分。
一、法律依據
我國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有繳納社保的義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條規定: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第七十五條規定:國家鼓勵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勞動者建立補充保險。國家提倡勞動者個人進行儲蓄性保險。第一百條:用人單位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的,可以加收滯納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二、“五險一金
所謂的“五險一金”指的是五種社會保險以及公積金,“五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有的省份已將生育保險合并到醫療保險的單位繳納部分),個人不需要繳納。需要注意的是“五險”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一)養老保險。為保障勞動者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主要內容有:離休、退休條件;離休、退休后的待遇;死亡后的喪葬費、補助費、撫恤費、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等。
(二)失業保險。為保障勞動者在失業后尋找工作期間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主要內容有失業救濟金、生活補助費、失業期間醫療費等。西方國家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的期限一般為26周至一年。享受的條件:必須是非自愿性失業。
(三)醫療保險。為保障勞動者在患病或非因工負傷期間暫時或長期喪失勞動能力時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主要內容有:病假及病假期間的工資待遇、醫療費用、住院費用、藥費、供養直系親屬的醫藥費等。
(四)工傷保險。工傷保險又稱工業傷害和殘廢保險。為保障勞動者在身體受傷以及因病或因傷而致殘廢,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它一般分因工傷殘和職業病兩種。內容包括因傷殘而退休、退職的處理方法,因工殘廢撫養費,因工殘廢補助費和工作照顧等。根據
《勞動保險條例》規定,我國工人和職員因工負傷,其全部診療費、藥費、住院費和就醫路費均由企業行政負擔。醫療期間工資照發。確定為殘廢,則按殘廢等級由勞動保險基金項下,按月付給因工殘廢撫恤費或因工殘廢補助費。
(五)生育保險。為保障婦女勞動者在生育期間暫時喪失勞動能力時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內容包括產假、產假期間工資待遇,生育醫療費用等。
(六)公積金。住房公積金是指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及其他城鎮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的涵義:一是住房公積金只在城鎮建立,農村不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二是只有在職職工才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無工作的城鎮居民及離退休職工不實行住房公積金制度。三是住房公積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由職工所在單位繳存,另一部分由職工個人繳存,職工個人繳存部分由單位代扣后,連同單位繳存部分一并繳存到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內。四是住房公積金繳存的長期性。五是住房公積金是職工按規定存儲起來的專項用于住房消費支出的個人住房儲金,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積累性,即住房公積金雖然是職工工資的組成部分,但不以現金形式發放。二是專用性。住房公積金實行專款專用,存儲期間只能按規定用于購、建、大修自住住房,或交納房租。
三、補充保險
(一)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企業年金源于自由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是企業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之上,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經濟狀況建立的,旨在為企業職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補充性養老制度。企業年金既不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也不同于現有的商業保險,它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組成部分,企業通過合法、合規地建立企業年金計劃,建立長效的人員激勵機制,提高員工忠誠度,為企業保留優秀人才,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穩定地發展。建立企業年金計劃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第一,該企業已經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并履行繳費義務。第二,企業自身應具備一定的經濟負擔能力。第三,由于最終的年金計劃需要通過職工代表大(下轉第62頁)
(上接第47頁)會討論通過并報備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因此企業還必須建立集體協商機制。企業年金有別于傳統的補充養老保險,按照信托模式經營,一個企業年金計劃將涉及到受托人、托管人、賬戶管理人和投資管理人共4個角色。
(二)補充醫療保險。企業補充醫療保險是在企業員工參加的基本醫療保險、重特病醫療保險和員工醫療互助外,由企業進行適當補充的保險。即在以上保險報銷支付后,對應由員工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進行適當補助的保險。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的報銷標準根據基金存量、報銷規模等實際情況適時調整。確保基金收支平衡,適度儲備。
四、小結
社會保險是由政府主導,強制某一群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國家強制繳納的保險為“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公積金及企業補充保險(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等)不是國家強制性保險,是企業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結合自身經營狀況,給員工的福利性保障。
現實實踐中,員工往往只關心企業是否繳納“五險一金”,容易忽略各類保險的繳納基數及具體繳納金額。事實上,對于企業來講,在人工成本中,除工資、福利外,社保費用同樣占不小比例。根據筆者所在省份社保相關繳納比例,單位繳費占工資總額40%左右,個人繳費為20%,即用人單位給某位員工發1000元工資,則需繳納400元的社保費用,個人繳納200元的費用,如按平均稅率為10%,個人需納稅100元,則個人實際收入為700元。
通過粗略測算,企業的人工成本(且僅考慮工資、社保費用)為員工實際收入的2倍。但由于企業社保政策宣貫不充分,員工對社保政策了解不徹底,導致員工對個人的薪酬認識不全面。企業在給員工支付工資的同時,也給員工繳納社保,而這部分錢員工往往“視而不見”。企業有義務向員工宣貫國家社保政策和本單位的繳費情況,使員工充分了解自己的社保繳納情況,對自己的薪酬有全面、客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