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白潔
摘要:“漁家樂”是一種流傳于河北省平山縣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體現了漁家用歌舞的形式歡度新春和慶祝豐年的喜悅。“漁家樂”作為河北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重視他的傳承與發展,這對于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和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漁家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
一、“漁家樂”音樂文化的產生背景與表演形式
(一)“漁家樂”音樂文化的產生背景
平山“漁家樂”的發源地在平山縣的郜家莊村,明代末期,村子里的村民到南方經商,看到當地人逢年過節都會手持彩扇載歌載舞,非常具有感染力。所以,村民們便將這種帶有濃郁當地特色的“漁家樂”帶回村莊,人們將帶回的這種具有特色的舞蹈形式與實際生活結合,一代代傳承下來,三百多年來,每逢春節,“漁家樂”會到各個村莊進行演出,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化形式。隨著他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已經被列入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漁家樂”的表演形式
“漁家樂”舞蹈共有九個角色,包括一位老漁翁、四位小生、四位小旦。老漁翁是一個肩扛魚叉滿載而歸的形象,步法為“八”字形;小生和小旦是手持彩扇,身背花瓶,肩挑花籃,踩著鑼鼓點,隨著樂曲邊唱邊舞的形象,基本步法為跟步。角色的扮相和戲曲的十分相似。“漁家樂”演員的行頭也是非常鮮亮,道具十分逼真。在伴奏樂器方面,“漁家樂”使用的是全套戲曲鑼鼓打擊樂器,例如:嗩吶、笙、笛子、二胡、梆子、大鑼等。它的音樂曲調大部分是由當地的民間曲牌、民歌和小調組成,具有悠揚婉轉的旋律特征。
二、“漁家樂”音樂文化的傳承
“漁家樂”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才能更好的傳承和保護,使這種文化繼續發展下去,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的,筆者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漁家樂”音樂文化的宣傳力度
通過實踐,筆者發現,社會公眾對“漁家樂”的了解程度并不深,有的甚至并不知道這種舞蹈形式,雖然“漁家樂”文化在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傳,但是筆者認為,要想使這種文化發揚光大,要覆蓋社會的更多群體,現在更多的是音樂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對這種文化形式更為重視,而一些其他的社會群體對“漁家樂”文化并不了解。所以在宣傳力度方面,筆者認為可以進一步提高。
1.可以以河北省的中小學為典范,教師在音樂課上將“漁家樂”文化的特點向學生們介紹。
2.各個企業可以在團建活動時,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環節,使各行各業的人都能了解到“漁家樂”文化。
(二)保證“漁家樂”音樂文化傳承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漁家樂”音樂文化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例如:舞蹈、音樂、服裝、道具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承“漁家樂”音樂文化時既要準確又要全面。根據實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熱愛“漁家樂”的傳承者,應在具有一定音樂舞蹈表演能力的情況下,通過采風的形式,融入到這種藝術形式中,將“漁家樂”更加真實的一面傳遞給社會大眾,使人們能夠更加準確的了解這種文化。
2.由于“漁家樂”音樂文化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所以,筆者認為傳承這種文化還需要一些具有專業背景的專業人士去學習,從不同的方面去學習它的特點,保證其傳承具有較高水平。
3.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的提升,我們應樹立正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意識,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保證“漁家樂”音樂文化傳承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三、“漁家樂”文化的發展
(一)跟隨時代的步伐,積極發展“漁家樂”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融入社會,不斷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產業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注,當今的社會,多媒體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漁家樂”文化可以通過互聯網,加大宣傳力度,“漁家樂”文化的傳承者可以將更多視頻和音頻發布到互聯網上,使更多的人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漁家樂”文化。
(二)抓住發展的機遇
近些年來,旅游業在我國發展的突飛猛進,興起和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活動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它是伴隨宗教、游覽、商業、文化交流等活動進行的,筆者認為,“漁家樂”文化的發展可以適當的和旅游業聯系,“漁家樂”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表演形式的特色,一定會吸引到社會大眾,并且,河北省平山縣的旅游業發展在近些年來有著非常好的前景,所以“漁家樂”文化的發展要抓住發展機遇。
(三)提高農村精神文化的建設
河北省平山縣作為“漁家樂”的發源地,應更加注重農村文化的建設,這種藝術形式豐富了平山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時,農村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村民的管理,將“漁家樂”文化正確的宣傳,防止因管理不當,對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利的影響。
四、結語
“漁家樂”音樂文化通過悠久的歷史和具有特色的表演形式傳承至今,不僅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添了色彩,也為我們學習歷史提供了具有價值的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也是歷史的見證。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結合“漁家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的更加優秀。
參考文獻:
[1]王晶,謝紅.河北平山“漁家樂”文化初探[J].中國音樂,2007(04).
[2]李媛莉.關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