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培
【摘要】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的語文素養,促進人全面發展、終身學習。語文教育的教育對象是人,如果脫離了這一主體,語文教育就失去了意義。以人性作為突破點,探討語文教育的本質,體現了“人文性”的特點。語文教育過程中,傳授知識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基礎手段,語文教育過程與人性的發展規律相契合。語文教育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最后回歸人性。本文從這一角度入手,分析語文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語文教育;本質;回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育體現了教育規律,語文教育的本質引領著語文教育的發展,為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進方向,是語文教育的關鍵因素。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漢語工具;教育,是為了培養新一代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發展,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語文是語文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語文教育是為了培養人的綜合語文素養,是人文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一、語文教育的內涵
就教育的內涵而言,沒有固定的理論,但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是指一切提高知識、技能,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教育部門專門開展的教學活動,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是學校有計劃、有規律、有目的地組織的教學活動。它是教育建設者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開展的提高受教育者知識、技能,促進受教育者發展的教學活動。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中國最早提出的教育觀念。教育,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更好適應社會、傳承文明的一個特定領域。它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文明,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語文教育,既符合教育的共性,又加入了語文學科的個性化要求。語文教育追求美,向往生活世界的回歸。國內有些學者認為,語文教育是審美教育,是一種對生命再塑造的活動,對自身行為加以規范、引導的教育活動,提高了生命質量,促進了審美的發展。語文教育對美的向往,也是生命本性對美自覺的向往,這里面包含著人性關懷,是對受教育者的體恤、關懷。
二、語文教育的本質與回歸
從哲學角度看,語文教育的本質是語文教育的規定性。教育觀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組成要素。一個人的教育觀,可以折射出來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接下來,本文從“人性抉擇”和“人性關懷”兩個角度探討語文教育的本質與回歸。
(一)人性抉擇,現實世界的回歸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教育可以幫助人更好認識生活的真諦,理解世界的真諦,是人性對現實世界的抉擇與回歸。首先,語文教育旨在引導人類,追求生命的意義。生命的過程是完整的、起起伏伏的、充滿趣味、富有意義的,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是空間實踐的統一。理性教育,過于注重理性主義,用理性的思維考慮、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這無疑是一種極端。從某種意義上講,感性教育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弱化了理性的教學意義,更好地促進人全面發展。當前社會推行的素質教育,是對感性教育的認可。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語文教育應該將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融合,不能是一味地理性教育。
語文教育把人的現實生活當作本原,把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論知識,生硬地傳授給受教育者,導致教育模式過于程序化,使教育失去了色彩。教育的統一化、模式化,導致幼兒教育失去了幼兒的特色,兒童教育超前,超過了受教育者的理解接受范圍。比如現在小學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背離了教育的規律,違背了教育的階段化特征。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忽視了生活化需求。因此,現實世界的回歸,是當前語文教育的教學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現實世界的回歸是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除此之外,語文教育注重現實世界的建構。人類是社會群體生活的動物,在集體生活中成長。語文教育中的關鍵教育目標,就是培養人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語文教育要引導人類在一起更好地生活,學會適應社會的發展,給人類追求美好生活提供理論支持。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傳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模式的建構,尤其是受教育者現實世界的建構。它改變了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開展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教育活動,變單元化為多元化,豐富了教學內容,改革了教學手段,突出了語文教育對受教育者,現實世界的建構。
(二)人性關懷,向往、追求美
語文教育過程中,包含審美教育,側重受教育者審美能力、道德情操的培養,與此同時,也折射了對美的追求以及向往,也體現了對受教育者的人性關懷。首先,受教育者向往美好,追求美好,語文教育的本質恰好體現了這一特點。審美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征,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審美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深遠的意義。教育是為了提升人們的審美情感,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優勢,才能確保教育的社會效益最大化。以美為核心的教育活動,可以引領人們走向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社會,走進幸福生活,這也是教育的意義。以美作為價值本質、將審美情感作為人的本質,體現了美在生命中的重要意義。
其次,語文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美好、高尚的心靈。在價值體系中,美的價值是價值體系物質保障,是衡量社會價值的標準。獲得美的方法有很多種,教育不是唯一路徑,社會活動中也能體現美。審美教育只是語文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教育是為了培養受教育者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這些不代表是教育的所有價值。
(三)人性存在,生命方式的體現
教育活動,是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整個過程當中,灌輸教育知識,實現知識的互動與傳承,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人類社會前進道路上的強大動力,是人類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語文教育是人性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人類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方法。教育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強大動力,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動是創造文化、傳承文明的過程,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不是在生活過程中自發、無意識地進行,而是在有計劃、有意識的社會活動中進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語文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反思生活的真諦,因為教育自身具有濃烈的自我意思、反思意識,它對個體、人類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注,促進人們追求、探尋新的生活方式,獲得人生的真諦,追尋生活中的美好,傳承文化中的美。
(四)人性關懷,受教育者的自我理解
語文教育過程中,要給受教育者留出充分的“自我理解”的空間,這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權利。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地位不被重視,經常處于被動地位,這使受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內化程度受到影響。在語文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對教材知識的講授、理解,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給受教育者足夠的自我理解的空間,有利于受教育者進行反思活動。除此之外,語文教育的本質,就是提高自我理解能力,做到主客體的統一,這是在受教育者不斷學習、反思過程中所形成的。在語文教育的活動中,受教育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給予大部分關注,讓受教育者知道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意義,這是語文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認識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受教育者在反復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語文教育的認同感,推進語文學習的發展。
綜上所述,認知教育本質,不能背離人類這一主體,教育建設者要加強對受教育者的關心,確保對受教育者的人性關懷,要肯定受教育者自我抉擇的權利,給語文學習者留下足夠的空間,以供其反思、思考,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實現知識的傳遞,提高人類的社會生存能力。語文教育,最終還是回歸現實社會,使人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程媛.語文情感教育的本質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