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資本主義國家在高速發展之余不乏災難性危機伴隨。為什么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財勢雄厚卻依然無法抑制危機?危機發酵的病徵潰至于資本主義體制,如何根除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挽救崩壞的資本主義與政治民主》一書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應對措施、福利政策等問題入手,闡釋資本主義社會中隱含的問題。本文是對勞工自主企業的緣起、孕育及其核心思想的概述、總結與反思。理查·沃夫的勞工自主企業,對社會發展新態勢的構想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不足之處。
關鍵詞 民主 資本主義 治愈 勞工自主企業
作者簡介:李珉婷,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12
《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挽救崩壞的資本主義與政治民主》一書是理查·沃夫的代表作。他以美國的發展歷程為軸,民之受為據,深度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全書共三章,第一章資本主義之痛;第二章國家、私營資本主義的病徵;第三章勞工自主企業,分別從結構弊端、體制缺陷和資本主義國垂涎的解藥三部分演繹資產階級的不完美體態。文章中,作者以20世紀30、7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對資本主義的內生結構、經濟危機和美國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加以詳述。眾所周知,20世紀30和70年代是兩次經融危機時期,也被稱作雙風暴時期。作者以此為背景,描繪經濟百態對百姓的影響,再現生靈涂炭、蕓蕓眾生潦倒困苦的悲壯之象。
資本主義自入世以來,快節奏、高效率、高資本收入的優勢使許多人收益,它助推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的第一大國,政治、文化隨之而起,成為世界的領軍。但生產社會化與個人私有的對立、民主與集權對立、資本家與勞動者對立、商品供給與市場需求對立等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可避免的矛盾,坐視不理只能使矛盾升級,而后,遺留下的巨額社會成本與風險則需美國人民承擔共業,造成社會發展極不平等的現狀,亟須治愈。本文是《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挽救崩壞的資本主義與政治民主》一書的內容梗概,將以社會加重的負外部效應為側重,闡釋制度之果和私有之害,解析矛盾所在之因素,揭露資本主義發展的不科學性和不可持續性。
一、 危機:勞工自主企業的緣起
資本主義是危機的攜帶者,資本主義越發展,矛盾愈加重,危機頻發率越高。這不是偶發性事件,而是資本主義制度特殊的內部結構所造成。眾所周知,資本主義以私有制和市場化兩部分組成,危機正是在兩部分發展中滋生的。從私有的層面來看,無論是流轉的貨幣、生產的商品、還是購買的勞動力,其雖為社會生產,卻歸個人所有,這個最大的受益者即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墊付”資本,為整個生產體系的運轉提供條件,因此,生產資料在體系之內或是之外均以資本的形式存在,且均為資本家的所有物,只有勞動力是特殊的。勞工只有在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時才以資本的形式存在,當勞工脫離生產時將不為資本家所有。 因此,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節約利用,在勞動力私有的時間內對其壓榨、剝削、驅使、貶低,長時間之下勞動者身心俱損,憤感激增。資本家將勞工分為兩部分,一是生產性工人,二是非生產性工人。生產性工人負責生產,是整個剩余價值的創造者,卻領取微薄的工資。非生產性工人負責生產材料的聯系、供應、商品銷售等,“由資本家支付工資,間接成為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占有者?!?這樣一來,生產性工人淪為工具、機器、原材料,無生命的活著;非生產性工人衍生為資本家躲避剝削、規避工人起義風險的借口,隨之,剝削變本加厲。資本主義的一切私有,使階級性加重,矛盾突出演化,是危機之源。
從市場化層面來看,供求關系的此消彼長呈白熱化,致使社會發展畸形,這是誘發危機的酵素。資本家對生產的熱情完全取決于市場的供求狀況,供求量決定收益量。在特定時間內,市場的需求增加,資本家投入生產的熱情高漲,市場中商品的供給量飛速增長。然而,這并非個別資本家的行為,而是該商品領域的現象。當商品溶于市場剛好達到飽和時,即:商品的供給量=需求量,市場不再需求大量的商品,而資本家的投入未能戛然而止,生產繼續,造成市場中商品的投入量遠大于需求量,滯貨、通貨膨脹現象產生。因此,供給的熱忱是社會發展失衡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對外貿易的深化加劇國際局勢緊張,是危機的催化劑。隨著保護關稅的取消,自由貿易、自由競爭成為主流發展趨向。抵押、借款、貸款等信用制度發展更為普遍,經濟泡沫化顯現。此外,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資本家為追逐超額利潤不斷提升資本有機構成,加劇生產機器排擠人的現象,失業率逐步增高。也因機器代替了人類勞動,削減勞動報酬更成為資本家的借口,余下的勞工所得的實際工資縮水,熟練勞工短缺。失業人員增多與空崗無人補位是產業發展的又一矛盾。在國際經濟發展進程中,強國對弱國的侵略也協同對外貿易的政策傳播而興起,此類背向發展居于世界主流。隨即,移民潮、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態危機等問題接踵而至。
由結構引入的問題是資本主義發展畸形的命門,雖然針對存在的問題已找到紓困方式來紓緩危機。然而,無法根除資本主義內部結構的根本問題。危機必然成為它的附屬品,為勞工自主企業的創立提供支撐。
二、資本主義體制的病灶:勞工自主企業的孕育
前文所述,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中,私有是一切活動開展的基礎和條件。在私營體制中,權力由少數人掌握,他們負責生產方式、內容、地點的決策,并與法律機關共謀,編擬維護其權益的法律條文以保障合法占有剩余價值、分配剩余價值的權力。那么何人可掌握權力,被劃分至少數人當中呢?通常情況下,掌權人由職能資本家和貨幣資本家兩部分組成,職能資本家是商品得以問世的主要參與人,可劃入其中,而另一部分則由股份持有人組成。在私營體制中,股份制是常見的投資方式,將企業的股權按股價賣出,買者即為股東,也叫貨幣資本家。他可按企業的年平均利潤分得利息,生息資本形成。 食利者們共同瓜分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的寄生性行為是在日益消磨工人的“慷慨”,他們是剩余價值的創造者卻無法合理的享有剩余價值,他們是商品的締造者卻無法參與決策商品生產的各環節,在極端不公的社會狀態下,工人亟須一種國有的社會體制推翻私有的剝削,亟待通過武裝建立起來的新制度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而這種新制度將是科學的、公平的、普惠的制度體系。
資本主義體制權力過于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缺乏民主,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現象,加重社會危機。市場化的推進使各國貿易往來密切,而資本家在國際市場上高舉民主大旗,卻是以不實之名虛掩著剝削之實。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民主制是否適用于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此外,集權團體的內部秩序亦如無政府社會狀態,毫無規范、章法可言。這種情況在現今的美國依然存在。如黨內競爭時的過激行為,依靠暴力、污言碎語占領頂層組織的主導地位等。 因此,社會亟須一套完整的國家計劃轉變無序的頂層狀態,也正是資本主義體制內的缺陷加速了勞工自主企業的孕育。
三、救贖的一劑良藥:勞工自主企業
在文章中,作者闡述了新的社會體制——勞工自主企業,并將它作為資本主義的治愈。何為勞工自主企業呢?從組成方面來看,相較于資本主義的股東參與董事會決策制,勞工自主企業則由企業內部的生產者擔任董事會決策成員。即便是勞工自主企業也可能有股東存在,但并沒有進入董事會的權力。反之,負責創造剩余價值的全體勞動者可掌握剩余價值的使用權與決策權,勞動者團體構成董事會。
從民主方面來看,勞工自主企業才是自主的真正涵義,勞工們共成一體,并透過民主的決策過程進行決議。在勞工自主企業里,勞動者們會定期分配所獲得的剩余價值,因為勞動者正是剩余價值的創造者,剩余價值的分配和運用絕不假手于他人。 勞工自主企業為非剝削的生產組織,該生產組織絕不容許任何外來者分配其剩余價值且任何活動都是在民主決策下開展的。勞動者的工作不僅包含專業分工所獲得的剩余價值生產勞動,還包含董事會內參與提議、投票等決策的工作,每一位勞動者都有權成為董事會成員。
從分配方面來看,勞動者董事會將部分剩余價值用作勞動者的報酬,余下的用作各階級政府稅金,或雇傭管理者、保全人員、律師等,并運用剩余價值擴張生產規模。 當董事會決定剩余價值的分配時,更成員彼此監督、彼此修正,通過相互協調而達成共識,與資本主義集權制度截然相反。無論市場的供求狀況如何,勞工自主企業都將避免資本主義體制中過度生產的行為,取而代之的是成立相關基金,并要求政府機構管理基金會,并且任何人都有資格申請該基金的輔助。
勞工自主企業雖然是作者針對美國社會現狀所提出的構想,不過就資本主義弊端而引發的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來說確實是一劑很好的救贖良藥。也許,資本主義國家更應虛心傾聽社會聲音,兼容并蓄謀發展,剔除沉珂,從而警惕危機轉變社會現狀。
四、總結與啟示
在書中,理查·沃夫從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補貼、住房政策等現實問題入手揭示社會失衡、經濟泡沫化的原因,從而揭露其體制內在的詬病。他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動蕩不安可視為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發酵結果,從其階級對立的本體來看,危機掩藏于每一階段性進步中,是歷史遺留,也是歷史清算。雖然福利社會等危機應對政策略有成效,但并未解決其矛盾對立的實質,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危機是潛在的、暗含的,不能徹底被根除,也只能通過治愈對其社會結構不斷的修補與改善。理查·沃夫提出,資本主義社會可治愈的方案應該是一種新型社會形態——勞工自主企業,它是以全民參與、全民享有為宗旨的社會構建形式。但筆者認為,沃夫在書中并沒有指出具體創建過程與運行的方式。既然勞工自主企業是全民參與、全民決策的公平機制,那么決策后的收益如何分配?如何量化?此外,應注意到的是資本主義國家有共同之處,同時也有異質之處,勞工自主企業在不同國家的實用性與適用性如何彰顯?這些問題理查·沃夫并未給予明確的答案。事實上,參與者共有是公平公正的科學體徵,并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唯一倡導,而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治愈,也不是將其體制徹底推翻,而是在社會進步的每一階段中不斷去尋找超越資本的生存方式,以構建平等、公正、創新、和諧的國家體制。
注釋: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編譯局.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徐禾.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編譯局.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理查·沃夫著.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挽救崩壞的資本主義與政治民主[M].李靜怡,譯.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4.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劉召峰.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J].南京大學學報,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