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目前,社區治理是政府“一元主導”模式和多個治理主體“多元共治”模式的并存,治理的成效并不顯著。本文認為推進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在治理模式、治理手段方面推陳出新,以“一核多元”模式和智慧社區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社區治理途徑的現代化。
關鍵詞 社區治理 現代化 “一核多元”模式
作者簡介:陸偉岸,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應用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D6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58
自單位制解體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已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是指政府與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共同管理社區公共事務的活動,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社區治理的水平和效果與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國家的長期穩定有關 。因此,讓社區治理發揮更大的成效使其能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背景、新要求,就需要呼喚社區治理能力和模式的現代化。
一、我國社區治理模式的現狀
我國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在建國以后經歷了三種發展模式:行政型社區治理、合作型社區治理和自治型社區治理 。1954年12月,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通過了《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和《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我國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街道辦事處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各城市以這兩個條例為基準,積極開展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兩級組織的籌建工作,至1956年相繼完成 。然而,隨著單位制的強化,社區組織的作用逐漸被弱化,以致“名存實亡”。1986年,民政部提出了開展“社區服務”的指示,首次提出了“社區”這一概念。2000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23號文件),指出:“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目前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 可以說這是指導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為隨后開展的全面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
伴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社區的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然而與之對應的社區治理主體仍然呈現以居委會為核心的基層組織一元主導格局 。這種格局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是社區治理中居民的參與性嚴重不足,一些貌似有居民參與的社區活動不過是“虛假參與” 。居民通常缺乏社區所有權,不關心社區事務,甚至在社區要求居民參與某些項目決策時也不動。此外,盡管16個部門和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10個社區社會組織,但大多數的社區社會組織發育不足,多元力量發育的非均衡性,導致一些學者所倡導的多元共治有流于形式之嫌 。以社區自身建設為主體進行分析,可見在社區結構調整、基層政府權力下放的背景下,社區仍然依附于基層政府而運作,并作為基層政府在社區中行使行政權力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持續擴大,物業公司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治理產物被引入國內,成為與居民打交道最頻繁的組織。也正由于此近年來全國各地爆發的物業公司與社區居民之間的沖突屢見不鮮,成為社會治安穩定的隱患。究其原因,各社區治理主體間的權責不清、缺乏共商共治的制度構建、協商民主觀念未能深入人心這些因素導致社區治理系統的運轉不順暢。在當今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社區工作的開展仍舊保持著傳統的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通知的形式,它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無法及時向每個家庭傳達重要信息。這主要是由于社區工作人員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熟練,加之諸如構建網絡APP、構建數據庫這些工作需要較多的資金作為后盾,容易導致本已不寬裕的社區財政不堪重負。
綜上所述,我國社區的治理模式還存在著諸多與人民群眾需求不相適應的短板,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尤其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即“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各級社區治理主體都應當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動政治觀、運行機制和結構功能的變革。要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就要同步實現治理主體、治理手段和價值取向現代化。
二、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途徑
(一)構建“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
這一模式既不同于以往完全由政府派出機構“一元主導”的格局,也不同于當下學界所倡導的“多元共治”模式,它是把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加以突出,同時積極培育多元化治理主體的新型治理模式。具體來講,就是堅持黨對社區建設的領導,在業委會、物業公司、社區社會組織中設立黨支部,選派立場堅定、黨性強的人員進駐各個組織,強力推進社區協商制度的落地。針對社區建設當中出現的資金不足問題,政府應當在財政上予以適度傾斜,同時積極協調融資工作。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法治中國”的理念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的要求,政府要采取宏觀指導,通過健全相關制度規定使社區治理過程始終沿著法制化軌道運行。
在培育多元化治理主體方面,政府已出臺相應的文件予以政策指引,如鼓勵成立社區組織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但從實地走訪的情況來看,社區組織的數量和影響力普遍很低,如廣西南寧市的桃花源小區、紅日江山小區、萊茵鷺湖小區等就沒有公開的社區組織,物業、居委會兩家獨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相關部門擔心引入或成立社區組織會增加維穩難度,二是物業公司與當地的黑社會性質組織有著糾纏不清的關系,為了完全控制社區防止他人“奪食”采取恐嚇、威脅的手段阻止社區組織的建立。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政府應當在掃黑除惡的同時,引導小區居民成立愛黨、愛國性質的組織,如紅歌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會等。街道辦、居委會兩級組織應不定期檢查社區組織的運轉情況,確保政治站位準確。
(二)建立咨詢和治理平臺,完善運行機制
社區協商和共同治理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基石,直接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發言權,協商和共同治理模式中包含的運行機制是該模式有效運作的重要保證 。為了將各社區治理主體有機聯系在一起,政府應牽頭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將各部門的負責人通過制度手段予以召集。同時,可以借助高校、研究所、智庫的力量,通過簽署合作協議的方式定期請專家、學者參與議事平臺,現場化解矛盾,提供建設性意見。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務必確保能夠旁聽會議并發言,這不僅能夠深化他們對社區的認識,還增強了參與政治生活和管理社區事務的能力。
(三) 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適用于社區管理的APP
當前我國在世界上屬于應用互聯網技術普遍且超前的國度,涌現出一大批創新力較強的信息技術企業。鑒于大多數社區治理主體不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專業工程師開發社區專用APP,內含繳納水電費、物業費、衛生費等便民功能和一鍵聯系居委會主任、物業公司主管的按鈕。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加入智慧政務、智慧商務、智慧服務、智慧物業和智慧家居這五個方面的要素,打造智慧社區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還能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讓社區變得更加和諧。
注釋:
汪碧剛.建設智慧社區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信息界,2017(3) :55-57.
魏娜.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發展演變與制度創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1):135-140.
李秀琴,王金華.當代中國基層政權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2-2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 2000.
王德福.主輔協作:社區治理的基本結構與運作機制——基于若干社區案例的討論[J].湖湘論壇,2019(1):125-134[2019-01-08].https://doi.org/10.16479/j.cnki.cn43-1160/d.2019.01.032.
王德福,張雪霖.社區動員中的精英替代及其弊端分析[J].城市問題,2017(1):76-84.
姚華,王亞南.社區自治自主性空間的缺失與居民參與的困境[J].社會科學戰線,2010(8):187-193.
崔佳慧,王生章.分離與融合:城市社區治理視閾下社區與居民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8,38(11):23-2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呂維霞,賀天,孫航.社區共商共治模式研究——以北京市朝陽區N社區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6):28-36.
陸毅.智慧社區視角下的無錫市社區治理創新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6.
參考文獻:
[1]閔兢,張明珠.“互聯網+”背景下的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8(21):113-115.
[2]黃詞捷.成都市社區治理與社區營造研究——從“陪伴”到“培力”的文化路向實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8,20(6):86-91.
[3]田錚,尹飛.基層社區治理格局的新架構:多元治理主體的視角[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97-103.
[4]秦麗娜.社區治理模式創新要素、條件及構建方略:以沈陽為例[J].經濟師,2018(11):13-14.
[5]李姍姍.社區治理中志愿者服務發展分析——以百步亭社區志愿者服務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8(3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