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睿
摘 要:通過光影反映本民族的歷史英雄,以此來激發人們對英雄人物的懷念,已經成為電影表現的類型題材。近幾年來,國產戰爭片中表現歷史英雄人物的大作頻出,但是大的投資卻沒有換來與之相等的回報。本文試圖通過對兩部歷史背景極為相似的影片《龍之戰》和《鳴梁海戰》的分析,試圖探討其中的原因。
關鍵詞:國產戰爭片 欠缺 不足
電影《鳴梁海戰》是一部韓國拍攝的戰爭片,它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鳴梁海戰。 1597年日本大舉入侵高麗,高麗名將李舜臣臨危受命,率領所剩不多的高麗水軍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是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電影《龍之戰》是一部國產戰爭片,它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鎮南關大捷,講述了1885年法軍占領了越南順化后大舉入侵廣西,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率領清軍抵抗法國侵略者,經過艱苦奮戰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兩部戰爭片有著驚人的相似:人物都是重新啟用的七旬老將;題材都是反抗入侵者;結果都是以弱勝強;故事都是歷史史實改編。但作為類型片的戰爭片,卻有著可資借鑒的比較。
一、電影《龍之戰》的藝術缺失
1.電腦特效運用不合理
電腦特效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以來,對整個電影行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優秀的電腦特效為電影增色的同時,讓聲畫的結合也可以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效果。
但是,任何技術的運用都是有度的,過猶不及。電腦特效的運用也是同理,并非運用得越多越好。對于電影《龍之戰》,有很多地方電腦特效的運用就其對影片的表達效果而言不是恰到好處而是浪費。電影開篇是馮子材一行人在前去贖人的途中遭遇了湖中的鱷魚,并與鱷魚進行了殊死搏斗。這段特效質量堪憂,鱷魚很明顯的掉幀了。更重要的是這一段人鱷之爭也沒有反映出與后期內容的關聯。如果說要體現馮子材的愛民如子或是老當益壯,后面的對話、武打戲與劇情安排已經將人物塑造得十分豐滿了,無需多此一舉。電影中法軍炮轟清軍陣地時所運用的“子彈時間”鏡頭也屬此類。“子彈時間”多運用在一些以動作打斗為主的電影中,比如《黑客帝國》,《刺客聯盟》等電影,目的是為了渲染打斗的激烈以及動作的華麗。而這種鏡頭在一部反映真實歷史的戰爭片中顯得勁道過剩。電影《鳴梁海戰》的特效運用相比之下就顯得爐火純青,恰到好處。影片中的特效幾乎都用在了高麗海軍與日本艦隊雙方正面對決的大場面上,畫面宏偉壯觀,特效效果搶眼,既把影片情節推向了高潮,又將真實的古代海戰場面有聲有色的通過銀幕展現給觀眾。
2.暴力戲份的點綴火候不足
幾乎每一部優秀的戰爭片都不能回避血腥與暴力,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特洛伊》,連表現不拿槍的戰士的英勇事跡的電影《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傷者裸露在外的腸子、噴涌而出的鮮血,血染的沙灘、水流,不僅沒有影響到觀影效果,反而讓影片更具視覺沖擊力和更強的代入感。
戰爭中的血腥與暴力無可避免,電影在處理這方面的情節或細節上可以適當的藝術化和淡化,但不能回避。一定量的血腥與暴力元素在戰爭片中能夠加強影片對觀眾的感官沖擊,突顯戰爭的殘酷,戰爭的本質畢竟是血與火的較量。在電影《鳴梁海戰》中,高麗海軍與日本海軍交戰時,斷裂的手臂,飛濺的鮮血,再配上快速的鏡頭變換,刀劍的撞擊,漫天飛舞的船體碎屑,勾畫出一幅慘烈的海戰場面;導演在拍攝這些血腥暴力元素時所用的鏡頭大部分都是特寫和近景,有些則是虛化,通過剪輯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有著強烈的現場帶入感。觀眾感覺真實、震撼之余,加深對戰爭的認識。另外,這些畫面也從側面刻畫出主人公的大義凜然和之所以為英雄的勇氣——能夠直面血淋淋的現實,深諳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故而信念堅定,正視鮮血與碎尸并且力戰群敵,至少在這一刻他是高大、偉岸的英雄,是民族高矗的形象。 反觀電影《龍之戰》,在戰爭場面的營造上,在戰爭場面細節的刻畫上表現得非常平淡,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激烈和悲壯,戰士們的沖鋒陷陣也就沒有了心靈上和視覺上的震撼力,其視死如歸的無畏和勇氣也就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藝術上的升華也就無從談起。
二、電影《龍之戰》敘事方面存在的不足
1.電影敘事主次不分明
按照電影頻道的官方宣傳,《龍之戰》這部電影是一部反映民族英雄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故事。那么這部電影就應該著重刻畫主人公馮子材,表現一代民族英雄對抗外敵時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民族大義,以及他的人格信仰等等。但電影中對于馮子材這些方面之外的東西刻畫的過多,因負荷過多而削弱了形象的豐滿。
影片的重點應是表現馮子材如何克服困難戰勝法國侵略者的,影片卻用過多的筆墨描寫清政府內部的腐敗,清政府內部的黨派之爭,軍隊派別之間的分歧等等,有喧賓奪主之嫌。清政府的腐敗固然是困難阻撓之一,完全沒有必要事無巨細的展現在熒幕上,點到即可,觀眾自然會產生相關的聯想。這一點《鳴梁海戰》處理得十分得當。影片以介紹性的字幕開頭,輔之以李舜臣將軍在監獄中受難的鏡頭。下一個鏡頭便是李舜臣受命于危難之際,坐在營帳中處理事務。短短幾個洗練的鏡頭便把故事背景和李舜臣的性格特點交代的清楚了然。從這組鏡頭中觀眾同樣可以看到政府的黑暗和昏庸。電影沒有給政府官員一個鏡頭,但觀眾卻能感受到政府的黑暗腐朽和無能,這些信息來自于其他地方的戰報、都城傳出的命令以及李舜臣手下將軍們的分析。這些只言片語在反映政府黑暗腐敗的同時,也在塑造李舜臣的形象。一部電影的時長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應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在次要的部分多做筆墨勢必會壓縮主要部分的時間,從而導致電影故事難以講得圓滿充實。
2.B故事講述聊勝于無
電影中的B故事是指電影中的感情線。《龍之戰》中的感情線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馮相賢與依南的愛情,一條是馮子材與兒子的父子情,一條是馮子材與昔日部下將士的兄弟情。判斷B故事是否成功,就是把B故事從電影中刪去,如果電影主要劇情沒了B故事便不能順理成章的發展,那么這個B故事便是成功的,反之便是失敗的。
馮相賢與依南的愛情剛一開始便終止了,如果說這是為了反映戰爭的殘酷,那么完全沒有必要將大量的鏡頭和時間花在這里,電影后面的戰爭刻畫已經足以說明戰爭的殘酷了。而且他們的感情對于整部電影劇情的發展推動作用很有限,近于多余。馮子材與昔日部下將士的兄弟情的刻畫也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和意義,最后英勇就義的即便是一個與馮子材毫無關系的人也可以擔此重任。《龍之戰》中唯一刻畫成功的就只剩下馮子材與兒子的父子情。
《鳴梁海戰》中唯一的一條感情線就是任俊永與啞女的夫妻之情了。電影中沒有用多少筆墨刻畫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只是在任俊永即將出發執行任務的時候啞女才出場為丈夫送別。整個過程不過五分鐘左右,但是卻把夫妻之間深厚的感情表現了出來.也正是任俊永與啞女之間深厚的感情和不懼犧牲的精神為扭轉鳴梁海戰的戰局增添了翔實的一筆。
三、電影《龍之戰》對題材的處理存在不足
電影《鳴梁海戰》的劇情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對于僅剩12艘戰艦的高麗海軍是如何以弱勝強,擊敗數以百計圍堵而至的日本戰艦,電影中李舜臣將軍牢牢把握器利、天時、地利、人和這四個兵家用兵的要素,翔實可信,無漏洞破綻。影片中不時的將敵我雙方的武器加以展示,表現出高麗水軍擁有較為優勢的重火力武器。同時又細致展示李舜臣多次實地考察鳴梁與珍島之間的海峽,向老漁民詢問海峽間水勢變化的態勢,最終將決戰地點選定在了這里,并且將決戰時間定在了海峽間水流變得最猛的那一天。影片中,兩軍決戰的時刻,作為統帥,李舜臣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在其他戰艦退縮的情況下,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動感染了臨陣畏縮的將士和已經開始逃跑的百姓。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最終李舜臣率弱勢海軍戰勝了來勢洶洶不可一世的敵人。由此可以看到劇情的精致細膩,編劇和導演對題材的熟悉和善于對事件矛盾的把握。
《龍之戰》的題材處理就顯得貧乏。影片中確實也有馮子材為了打消村民對外國人的恐懼心理而與黑人上尉決斗這樣的場景顯示,卻沒有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去表現馮子材在決斗事件后是如何進一步激勵人心的,顯得后發力不足。在最終決戰的時刻,也沒有看到老百姓的參與。戰役的轉折點是依南聯系到了黑旗軍,他們切斷了法軍的彈藥供給。使中國軍隊團結一致的是馮子材的手下引爆酒窖,從天而降的火龍。這一幕相當的魔幻:一個酒窖爆炸后,直接引燃了附近的森林,還有巖漿從酒窖中噴出。那場面堪比引爆了幾十噸的凝固汽油彈,使影片的真實性大打折扣。緊接著的場面更讓人咋舌,一條火龍從洞中飛出,吞噬了大部分敵軍,清軍將士借此高呼:“天降火龍!法夷必敗!”齊心協力,最后擊敗敵人。在紀錄片《圓明園》中,英法聯軍從天津進攻到北京,只損失了不到十人,可見當時中外軍隊的實力差距之大。即便沒有了火炮的支援,法軍也不是影片中那種無腦的沖鋒和滿腔的熱血輕而易舉就戰勝的。編劇和導演安排這樣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畫面來結束戰爭,不切實際,顯得對題材處理的隔膜。看上去呼應了片名《龍之戰》,龍之再現,也許象征了某種精神或者是東方民族的原型,但卻忽略了人的因素,忽略了藝術之于題材之間的關系。
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在戰爭類型題材表現上,尤其是有一定史實依據的題材方面,無論是編還是導,都有待于深入探索,學習和借鑒,熟悉把握題材,拍出既真實又有強烈藝術表現力的影片,達到既叫好又叫座。這方面《鳴梁海戰》對我們有著可供借鑒的深刻啟示。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布萊克·斯奈德.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M].王旭峰譯.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M].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