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春
(竹山縣婦幼保健院兒科 湖北 十堰 442200)
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發病率較高,是兒科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具體癥狀以腹瀉為主,且伴有酸堿紊亂、離子紊亂和脫水情況,嚴重影響患兒身體健康,甚至影響患兒成長發育[1]。臨床大量研究證實,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多存在缺鋅問題,而鋅元素是上皮細胞及組織完整性維持的重要元素之一,為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可從補鋅方面著手,以此確定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而在補鋅方面。葡萄糖酸鋅效果較為理想,可對蛋白質合成,腸道蛋白的吸收及消化發揮重要生理輔助作用,進而改善患兒消化系統功能,更快止瀉,并調節脫水情況,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選定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葡萄糖酸鋅治療效果與常規藥物治療情況對比探究,旨在為疾病臨床治療提供科學指導意見,做出如下報道:
選取本院收治的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72例,研究時段自2017年3月-2018年11月,分組原則以治療方式差異性為主,分對照組(例數=36)、實驗組(例數=36)。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7~28個月,平均(15.23±3.81)個月,病程5~11d,平均(8.02±1.31)d;實驗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6~28個月,平均(14.82±3.73)個月,病程6~11d,平均(8.87±1.21)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存在差異,但P>0.05,不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可比較。
納入標準:影像學診斷確診為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大便呈黃色稀水樣或蛋花樣患兒;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2];
排除標準:先天性畸形患兒;臨床資料不完整患兒;依從性較差中途退出研究患兒[3]。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患兒發病后進行抗病毒處理,及時補液,并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同時開展對癥營養治療和微生態制劑治療,密切觀察患兒腹瀉癥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實驗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衛生許可證號:(黑)衛食證字[2006]第230000-070010號)治療,口服,1支/d,以10d為1個療程,持續給藥2個療程。
治療效果比較,評估標準如下:顯效:治療72h后患兒腹瀉停止,其他癥狀消失,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有效:治療72h后患兒腹瀉改善,大便次數縮減至3~4次/d,性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前兩個等級患兒占比之和[4];癥狀恢復時間比較,具體包括:脫水糾正時間、止瀉時間。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4.44%)顯著較對照組(77.78%)高,P<0.05,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比較[n(%)]
實驗組脫水糾正時間、止瀉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見表2。
表2 癥狀恢復時間比較(±s,d)

表2 癥狀恢復時間比較(±s,d)
組別例數脫水糾正時間止瀉時間實驗組362.2 1±1.1 53.94±1.2 1對照組364.34±1.2 45.16±1.1 2 t--7.5574.440 P--0.0000.000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發病率較高,多發生于6~24個月嬰幼兒群體中,傳染性較高,患兒感染病毒后會出現機體吸收功能異常情況,出現腹瀉情況,并合并脫水和離子紊亂癥狀,而腹瀉會導致患兒出現缺鋅問題,嚴重感染患兒成長發育,因此在臨床治療時可適當補充鋅元素,進一步強化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效果及癥狀恢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具體原因分析如下: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中,常規方式以抗病毒、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對癥營養處理為主,可抑制病情發展,緩解腹瀉情況,但無法改變患者機體功能紊亂情況,患兒多伴有缺鋅問題,而輔助使用葡萄糖酸鋅可達到補鋅效果,且此藥物可促進腸道黏膜再生,增加腸黏膜刷狀緣酶水平,增強腸黏膜水鈉吸收,進而更好地避免水電解質紊亂情況,此外鋅具備抗病毒作用,強化吞噬細胞功能,進一步增強了治療效果。
綜上,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采用葡萄糖酸鋅治療,可促進患兒恢復,縮短治療時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