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
(貴航貴陽醫院皮膚科 貴州 貴陽 550006)
梅毒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機體經性傳播感染梅毒螺旋體,妊娠梅毒可分為顯性梅毒、隱性梅毒,妊娠梅毒患者可經胎盤、臍靜脈將梅毒傳染給胎兒,梅毒一旦感染其病程長、傳染性強,梅毒的感染對個體神經系統、骨骼系統造成的損傷較大[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42例未行梅毒阻斷干預的梅毒孕產婦與實驗組42例行梅毒阻斷干預孕產婦不良妊娠結局以及新生兒預后情況,從而論證妊娠期梅毒阻斷干預措施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 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4例梅毒分娩孕產婦按照孕產婦妊娠期是否行梅毒阻斷干預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42例:未行梅毒阻斷干預)與實驗組(42例:行梅毒阻斷干預),實驗組42例孕產婦年齡最小為21歲,年齡最大為37歲,中位年齡為(24.12±1.12)歲,孕周最短為25周,孕周最長為38周,平均孕周為(34.14±2.22)周。分娩次數:有22例為初產婦,有20例為經產婦。對照組42例孕產婦年齡最小為20歲,年齡最大為36歲,中位年齡為(24.11±1.11)歲,孕周最短為24周,孕周最長為37周,平均孕周為(34.11±2.12)周。分娩次數:有24例為初產婦,有18例為經產婦。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分娩次數等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會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為隱性梅毒患者,結合妊娠期孕產婦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血液檢測結果,患者均符合妊娠期梅毒臨床診斷標準,所有孕產婦產前檢查均為單胎頭位。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語言交流障礙患者。(2)排除參與本次研究前使用抗生素治療患者。(3)排除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孕產婦未行梅毒阻斷干預,實驗組患者給予梅毒阻斷干預,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給予芐星青霉素治療,患者每周肌肉注射給藥1次,每次兩側臀部各肌注120萬U,連續給藥3周。對于青霉素過敏患者給予頭孢曲松治療,患者每日靜脈注射給藥1次,每次靜脈注射給藥500mg,連續給藥10日。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流產、出生畸形、死胎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
(2)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先天性梅毒、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以及新生兒死亡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以(%)表示計數數據,兩樣本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共有4例發生不良妊娠結局,對照組共有12例發生不良妊娠結局,實驗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表 兩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n(%)]
2.2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先天性梅毒、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以及新生兒死亡發生情況,實驗組有1例(2.3 8%)為先天性梅毒、有1例(2.3 8%)為低體重兒、有1例(2.3 8%)為新生兒窒息,有1例(2.3 8%)為新生兒死亡,對照組有3例(7.15%)為先天性梅毒、有3例(7.15%)為低體重兒、有3例(7.15%)為新生兒窒息,有3例(7.15%)為新生兒死亡,實驗組先天性梅毒發生率、低體重兒率、新生兒窒息率以及新生兒死亡發生率與對照組經χ2檢驗分別為5.007、5.007、5.007、5.007,P<0.05。
近些年我國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妊娠期梅毒發病率逐年攀升,妊娠期梅毒臨床分期不同,臨床癥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現代研究顯示I期梅毒患者、Ⅱ期梅毒患者以及Ⅲ期患者若未及時給予阻斷干預治療,新生兒先天性梅毒發病率明顯提升[2]。青霉素屬于妊娠梅毒臨床常用藥,梅毒阻斷干預可有效降低新生兒梅毒感染率,對于青霉素過敏的妊娠梅毒患者,則應給予頭孢曲松持續治療[3]。本次研究顯示給予妊娠期梅毒阻斷干預的實驗組孕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9.52%,顯著低于對照組,實驗組先天性梅毒患兒、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以及新生兒死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妊娠期梅毒孕婦梅毒母嬰阻斷可有效提升孕產婦分娩安全性,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
綜上所述,妊娠期梅毒母嬰阻斷干預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