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勇
(揚中市人民醫院 江蘇 鎮江 212200)
在當前來看針對四肢骨折的主要手術方式為通過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手術的方式需要剝離骨膜,對骨折的位置會產生一定的傷害,增加了骨折部位的恢復時間。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就當前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整體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探究,具體的數據資料情況如下所示:
選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共計56例四肢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的患者通過我院的診斷和分析均符合四肢骨折的診斷標準,同時將所有的患者按照電腦隨機分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人數共計28例,男性人數15例,女性人數13例,年齡為32~78歲,平均年齡為50.4±2.3歲。同時觀察組人數共計28例,男性人數16例,女性人數12例,年齡為30~77歲,平均年齡為52.3±4.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如性別、年齡等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鋼板固定方式進行治療,首先所有的患者均實施硬膜外麻醉,同時在骨折的部位進行切口、剝離皮膚組織、肌肉,實施骨折復位手術后進行螺釘固定以及鋼板植入工作,外包扎固定需要在手術完成后進行。
觀察組患者則實施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首先進行骨折部位的固定,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后鎖定鋼板的位置并且實施恰當的螺釘,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進行人工骨的填塞工作。
首先對比兩組患者在臨床上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的持續時間,患者手術完成后的整體恢復時間。
其次對比兩組患者在術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關節僵硬及靜脈血栓兩種。
將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采用SPSS15.0進行統計學軟件的處理和分析計數和計量資料通過卡方和t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持續時間、患者手術完成后的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完成后的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整體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隨著當前階段國內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建筑行業的不斷進步,四肢骨折患者的患病率在不斷的提升,主要的原因是從事高危產業的人員數量增多,因此在臨床上探究一種有效的治療四肢骨折的治療手段和方式是非常關鍵的,微創治療手術能夠有效的降低常規外科手術治療所造成的切口創傷,提升手術效率。當前四肢骨折的患者常規采用鋼板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手術完成后往往創傷口較大,而且手術創傷以及治療完成后往往會極大的增加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以及手術的時間,對于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來說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且傳統的固定手術治療方式往往會造成患者自身的運動能力受到極大的影響。
微創技術在目前的四肢骨折當中的應用愈來愈廣泛,具有骨折恢復速度快、創傷小、手術時間段的優勢。同時在臨床上的應用過程中通過微創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利用C臂機結合醫學影像設備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后,采用鋼板鎖定的方式選擇合適的螺釘植入,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人工骨的填塞情況,能夠有效的提升整體的手術成功率,手術方式對于患者的骨膜損傷、骨骼的破壞較小。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通過實施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手術方法能夠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能夠顯著的降低患者手術時間以及術后的恢復時間,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四肢骨折通過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可代替常規鋼板治療方式,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