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存芳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口腔頜面外科 寧夏 銀川 750004)
目前,唇腭裂患兒均會接受序列治療,但臨床上更多在為患兒提供科學合理的護理服務,以期在患兒病情得到充分治療的同時,糾正和改善其交往能力和行為問題。本次研究旨在對唇腭裂患兒接受序列治療中,輔以心理干預對其交往能力和行為問題的影響進行探討。
研究時間在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在我院收治的序列治療唇腭裂患兒中納入45例為對象,單盲法分組為對照組18例和觀察組27例。對照組患兒中男女比例是11:7,年齡在3~14歲、均值是(8.37±2.09)歲;觀察組患兒中男女比例是16:11,年齡在2~13歲、均值是(8.40±2.1 2)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依患兒具體病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予以常規健康知識宣教,責任護士對患兒施以入院教育和治療中基礎護理以及出院指導等方面內容。
觀察組:序列治療中采用心理干預,具體內容是:(1)3~10歲:該階段的患兒均已接受手術后治療,且患兒的畸形得以矯正,腭咽閉合功能亦被重建,但仍需對患兒的語音功能持續監測。要為家屬詳細講解患兒語音功能持續監測與訓練的重要性,使其更重視該階段的各方面練習,且能夠積極的配合各項臨床工作。評估患兒的心理狀態,引導患兒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心聲,再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患兒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能夠直面自己的病情與治療,提高其治療配合度。給患兒施以系統且正規的發音訓練,對其拼音進行嚴格矯正,讓患兒懂得語音標準的重要性,促使其能夠不斷練習自己的語音標準。(2)11~14歲:該階段患兒大都已經發育成熟,但仍需接受再次修復,此時要注重對患兒不斷鼓勵,糾正患兒不良的思想,讓患兒懂得自己與他人是一樣的,消除患兒的自卑心理,提高其面對他人的自信心,不再因為自身容貌的缺陷而不敢見或者害怕見別人,確保患兒能夠正確面對自己與生活,懂得自信的看待遇到的事情,強化其面對未來的自信心。
觀察兩組患兒交往能力和行為問題的改善情況,參照參考文獻胡月香等人[1]研究中的評價標準評定,Achenbach評分越低,表示患兒的交往能力越好、行為問題越少。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Achenbach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
表 兩組患兒的Achenbach評分比較(±s,分)

表 兩組患兒的Achenbach評分比較(±s,分)
組別精神分裂抑郁癥強迫癥腦功能障礙社交不良交往不佳侵犯行為觀察組2.4 2±0.505.57±0.612.4 5±0.245.60±0.454.63±0.285.38±0.2310.47±0.89對照組6.02±0.4112.3 1±0.986.89±0.577.38±0.599.12±0.768.70±0.5314.26±0.57 t26.422925.963431.1 63910.852523.929224.980817.4475 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唇腭裂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均見患者頜面部發育呈畸形狀態,且存在牙頜系統畸形以及語言功能障礙等異常情況。該癥患兒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久之便對其交往能力和行為造成很大的影響,且會對患兒的家屬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2]。
心理干預主要是基于心理學理論,予以個體或者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行為策略性影響,促使其產生指性往預期目標方向變化。王延安等人[3]的研究中指出,唇腭裂患者的心理干預主要是包括心理咨詢與治療,其內容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涉及患者、醫院、家庭以及社會、學校等方面。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接受序列治療中心理干預,工作人員本著高度責任心和耐心、細心為患兒與家屬提供心理護理服務,及時通過各種方法予以其心理安慰,糾正其不良的心理狀態,著眼于安慰和關懷以及誘導、鼓勵等方面,提高患兒與其父母的配合度,促使其能夠更加積極的配合各項臨床治療與護理,保證序列治療有序完成,結果顯示該組患兒的Achenbach評分比對照組低,可見患兒的交往能力高,且行為問題較小。
綜上所述,序列治療中心理干預對唇腭裂患兒交往能力和行為問題的改善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