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穩
(保山市人民醫院骨外二科 云南 保山 678000)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常見的疾病類型,多發生于老年患者,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股骨頸骨折的發生概率越來越高,主要由于老年患者體質較差,同時伴有器官功能減退現象,若治療不及時會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現象,對其運動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導致股骨頸骨折不愈合,有致殘的可能,所以及時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并且還應該選擇有效的手術方式來減輕探討,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愈合[1]。本次研究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總結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58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67.5±2.5)歲。對照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最小59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68.5±2.5)歲。兩組患者各項資料均在研究標準內(P>0.05)。
1.2.1 對照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硬膜外麻醉之后讓患者取側臥位,然后在其骨折部位進行縱向切口,將髖關節充分顯露出來,之后切開關節囊暴露出股骨頸并將其切斷,然后取出股骨頭,保留大約1cm的股骨頸殘端,沖洗骨髓腔之后將骨水泥注入其中,安裝股骨頭假肢并對其長度進行調整,對骨水泥進行加壓處理,完全凝固之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2.2 觀察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硬膜外麻醉之后讓患者取側臥位,然后在其髖關節后外側進行切口,將后旋肌以及筋膜切開之后充分暴露出髖關節,將股骨頭取出并對股骨頸進行修整,對其髖臼進行清理,將剩余的骨贅以及關節囊軟組織徹底清理之后使用髖臼銼磨削髖臼,沖洗干凈骨碎屑后將髖臼窩擦凈,植入合適的髖臼假體以及內襯,進行擴髓處理之后選取合適的股骨柄,將殘留的骨碎屑清理之后沖洗髓腔,放入合適的股骨柄之后判定人工關節的穩定性、髖關節活動范圍以及下肢長度,在假體柄上安裝股骨頭假體并對髖關節進行復位,然后進行常規抗感染處理。
分析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采用Harris評分評定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越好[2]。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顯著低于對照組,髖關節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長(d)髖關節Harris評分(分)觀察組5085.24±22.1 3283.46±23.6417.12±2.7287.64±5.22對照組50113.51±34.62362.76±85.1318.51±2.6198.75±2.1 3 t--4.8656.3472.60713.934 P--0.0000.0000.0110.00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n(%)]
股骨頸骨折的發生主要與骨質疏松有關,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加,骨質疏松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發生骨折的概率較高,骨折之后會導致患者出現股骨頭壞死現象,導致其髖關節功能出現障礙,對其日常活動有嚴重影響,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所以及時有效治療至關重要。
全髖關節置換術以及半髖關節置換術均為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方式,但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更佳,主要由于該種手術方式在術中進行的髖臼處理,可使得股骨頭假體與髖臼之間充分吻合,使得磨損度不斷降低,還可最大程度上減輕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而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的過程中未對髖臼進行有效處理,導致假體與髖臼之間的吻合度降低,磨損率較高,并且反復磨損還會導致髖部疼痛,極易引起假體脫位以及假體下沉,不利于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研究中治療后各項指標明顯較好,且并發癥較少,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緩解疼痛,避免二次翻修,這與王亞全[3]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效果顯著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