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強
(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院 江蘇 鹽城 224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較為多發的臨床骨科疾病,其致殘率較高,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影響較大[1]。本文旨在比較分析椎間孔鏡神經根減壓松解術及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單節段單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8例單節段單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31~62歲,平均年齡(47.58±2.3 4)歲。將所有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有19例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社會性資料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研究內容報備倫理委員會并批準后,開始對照試驗研究。
甲組實施椎間孔鏡神經根減壓松解術,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應用C臂X線進行透視定位,置入穿刺針,在X線的輔助下,將穿刺針的針尖置入椎體后上緣及下位椎體上關節突尖中間位置。置入導絲之后進行工作通道的建立,在內窺鏡的輔助下,采用髓核鉗將內部的髓核組織進行摘除,將內窺鏡的方向進行調整,并對神經根部進行全面地檢查,將突出的髓核進行摘除處理,使得神經根能充分暴露[2]。止血處理后,將內部殘余的髓核組織進行徹底消融,減壓完成后,將工作通道撤出,縫合切口,完成手術。
乙組實施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術前通過C臂定位對椎間隙位置進行確定,在病變椎間隙中間位置做一切口,長度為3到5cm,緊貼骨面在髓核突出位置對肌肉進行分離,使得病變椎間隙上緣、下緣位置能充分暴露,進行椎板開窗,將黃韌帶進行切除,注意保護患者的神經根以及硬膜,將纖維環切開,將髓核組織取出[3]。最后對病變椎間隙進行全面檢查,觀察是否存在髓核殘留、傷口出血的情況,確認無異常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長,并進行比較分析。
術后12個月,對兩組手術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定:疾病癥狀已經消失,正常工作生活不受限為治愈;尚存在輕微癥狀,正常工作生活受到輕度限制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的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乙組,手術時長顯著長于乙組,住院時長顯著短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住院時間比較(±s)

表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例數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長(min)住院時長(d)甲組1911.3 6±1.5981.78±7.674.17±0.21乙組1949.19±5.4340.31±3.8510.31±3.28 t-29.144121.06308.1430 P-0.00000.00000.0000
術后12個月,甲組共有18例患者痊愈,痊愈率為94.74%,乙組共有17例患者痊愈,痊愈率為89.47%,兩組痊愈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由先天發育、外傷等因素引發,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方式對此病進行治療,傳統手術方式雖療效確切,但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大,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椎間孔鏡神經根減壓松解術、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等微創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4]。本次研究表明,甲組的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乙組,手術時長顯著長于乙組,住院時長顯著短于乙組,組間有顯著差異,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療效不存在顯著差異,差異值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神經根減壓松解術及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單節段單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均較好,但前者優點為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缺點為:手術時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