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東
(白銀市中心醫院骨科 甘肅 白銀 730913)
近年來橈骨遠端骨折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易對患者健康造成影響,而實施一項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每位患者預后十分重要[1]。因此,本次研究對老年患者橈骨遠端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見下文。
本文研究對象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研究例數一共200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均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收取時間在2018年1-6月。
觀察組100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年齡60歲~81歲內,平均年齡(70.21±1.01)歲,其中老年患者男性有50例、女性患者50例。
對照組100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年齡61歲~80歲內,平均年齡(71.01±1.1 5)歲,其中老年患者男性有51例、女性患者49例。
觀察組100例老年患者、對照組100例老年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等資料相比,P>0.05表明無顯著差異。
對照組100例均使用非手術治療。
經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使用利多卡因2%進行局部麻醉,然后牽引復位,通過石膏固定,再根據患者骨折遠端移位情況完成塑形,經過X線觀察患者復位滿意后,逐漸放松懸吊固定患臂,4周~6周后將石膏拆除,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2]。
觀察組100例均使用手術治療。
進行經掌側入路鎖定加壓鋼板固定術治療:常規消毒鋪巾后,使用頸叢聯合臂叢神經阻滯方法實施麻醉,經橈骨遠端掌側進行手術入路,在魚際紋近端處取S形手術切口,長度在7厘米~8厘米之間,經橈動脈間進入,完全暴露移動骨塊、骨折端,經透視牽引,然后將骨折復位,放置鎖定加壓鋼板直至患者橈骨遠端掌側,和橈腕關節面近側距離2mm~3mm,經過透視確定患者骨折復位后,采用螺釘鎖定后,放入引流膠片24小時,然后進行縫合,在手術后將患者前臂旋轉直至后位,使用石膏進行固定,持續3周,經抗生素治療3天~5天后,術后48小時實施手指關節伸屈活動,2周直至3周開始患者腕關節主動屈伸鍛煉[3]。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橈骨縮短、尺偏角、掌傾角指標。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隨訪1年的優良率。
統計學數據處理采取SPSS25.0軟件,計量和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或卡方檢驗。本次研究各項指標P<0.05表示具有顯著差異。
觀察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橈骨縮短(0.31±0.12)mm、尺偏角(20.15±2.3 1)度、掌傾角指標(7.02±2.01)度與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橈骨縮短、尺偏角、掌傾角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橈骨縮短、尺偏角、掌傾角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橈骨縮短(mm)尺偏角(度)掌傾角(度)觀察組1000.31±0.1220.15±2.3 17.02±2.01對照組1003.18±0.219.75±2.1 52.54±1.2 7 t 118.659932.956040.2085 P<0.05<0.05<0.05
觀察組優良率95.00%(優有90例、良有5例、差有5例)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優良率比較
據相關研究顯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發生率呈逐漸增高趨勢,一般對于該類患者均實施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該項治療方式費用低、操作簡單,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創傷,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具有顯著的效果[4],但是部分患者由于腫脹消退、血腫吸收,易發生石膏松動情況,導致其他活動功能受到影響,應根據老年患者病情不同,實施不同的手術方式[5]。經掌側入路鎖定加壓鋼板固定術目前在臨床廣泛應用,在長期效果中,其與非手術治療無顯著差異,兩種治療方式均可發揮良好效果,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功能逐漸發生退化,合并全身性疾病,在骨折后易發生骨量缺失情況,對手術無較高的耐受性,對于老年患者治療方式需要綜合考慮[6]。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橈骨縮短(0.31±0.12)mm、尺偏角(20.15±2.3 1)度、掌傾角指標(7.02±2.01)度與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觀察組老年患者的優良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實施手術與非手術治療,長期效果差異不大,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合理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