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鐵人醫院 黑龍江 大慶 163413)
結直腸癌屬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的一種,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近年來,臨床上逐漸將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應用于該病患者的治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價值。但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其對麻醉方式的選擇有著更高的要求。本研究為探究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在該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對收治的80例老年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患者進行了如下研究。
選取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80例進行研究;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62~83歲,平均(69.4±3.9)歲;觀察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齡61~84歲,平均(68.9±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較。
對照組行全身麻醉,以芬太尼2~4ug/kg、羅庫溴銨0.6~0.8mg/kg、丙泊酚1.5~2.0mg/kg行全麻誘導;術中采用七氟醚行維持麻醉,控制呼氣末濃度在1.0~1.3 最低肺泡有效濃度(MAC);術中以患者情況適當椎間羅庫溴銨,每次10~20mg。
觀察組采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其中全麻誘導方法與對照組相同,氣管插管后,予以患者硬膜外注射5mL 0.75%布比卡因與15mL 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注射劑量為8mL,之后每小時追加5mL,維持呼氣末七氟醚濃度為0.6~0.8MAC,以患者情況適當追加羅庫溴銨;兩組均于手術結束前30min停止肌松藥,手術結束前15min停止全麻藥,患者呼吸恢復正常后拔管。
(1)比較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情況;分別在麻醉前、氣腹前10min、氣腹后10min、放氣5min進行測定比較;
(2)比較兩組患者肌松效果,優:肌松效果良好,阻滯完善,無輔助用藥;良:肌松效果一般,有不適感,需輔助用藥;差:患者可見明顯疼痛感,需配合其他麻醉方式[1]。
數據資料以spss20.0處理,計量與計數資料分別行t與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比較,麻醉前、放氣5min時HR、MAP均無較大差異(P>0.05);氣腹前10min、氣腹后10min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心率、血壓情況比較(±s)

表 兩組心率、血壓情況比較(±s)
放氣5min組別n HR(次/min)MAP(mmHg)麻醉前氣腹前10min氣腹后10min放氣5min麻醉前氣腹前10min氣腹后10min觀察組4073.5±5.878.0±6.277.3±5.873.8±6.277.5±5.482.8±6.992.8±8.378.9±6.0對照組4074.0±5.482.8±6.785.9±6.074.5±5.977.8±4.976.8±7.283.6±8.078.3±6.5 t0.3993.3266.5180.5170.2603.8055.0470.429 P0.3450.0010.0000.3030.3980.0000.0000.335
觀察組肌松優良率為95.0%,其中優25例,良13例,差2例;對照組肌松優良率為77.5%,其中優17例,良14例,差9例;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χ2=5.16,P=0.023)。
結直腸癌為臨床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近年來,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飲食習慣與結構的改變也致使該病的發生率及致死率呈明顯增高趨勢。腹腔鏡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老年結直腸癌的常用方式,但因老年人多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機體功能衰退,其對麻醉及手術安全的要求更高[2],因此,合理選擇麻醉方式,確保患者圍術期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
全身麻醉為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具有較高的麻醉效果,但患者極易因術中操作刺激過強而引發應激反應,致使心率、血壓出現明顯波動,甚至可能會引發多種不良反應。而復合硬膜外麻醉則可促使應激反應下降,對提高麻醉過程的平穩性及安全性均有重要價值;且硬膜外麻醉采用靜脈注射方式給藥,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險事件發生,可發揮較好的鎮痛與肌松功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HR、MAP變化均較小,鎮痛肌松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上述理論。
綜上所述,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在老年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佳,麻醉穩定性及肌松效果均較為理想,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