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濤
(京山市仁和醫院急診科 湖北 京山 431800)
膽囊息肉又叫做“膽囊隆起性病變”,是膽囊壁向腔內出現息肉樣突起的病變[1],主要有良性息肉、惡性息肉之分。膽囊息肉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是比較高的,患者會出現右腹部不適,伴有膽囊結石的患者還有膽絞痛的情況。當前臨床治療膽囊息肉的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治療廣泛應用,為研究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我院接收的膽囊息肉患者96例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到2018年7月我院接收的膽囊息肉患者9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8例。所有患者經過診斷滿足膽囊息肉的標準。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43.4±5.3)歲,病程1個月~8年,平均病程(3.4±1.2 )年。治療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3.9±5.6)歲,病程1個月~7年,平均病程(3.3±1.4 )年。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組間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呈仰臥位,全身麻醉,手術切口位于右上腹。腹腔充分暴露,明確患者的膽囊是否出現惡性病變。對膽囊周圍粘連的組織進行分離、清理,將膽囊以及膽總管暴露出來,并利用鹽水紗布將網膜孔堵住,膽囊底部用止血鉗關閉[2],并將適量的生理鹽水注入到膽囊周圍。將膽囊漿膜切開,從底部分離膽囊,到頸部時利用止血鉗將膽囊動脈關閉,并結扎。膽囊切除之后,切口需要進行電凝止血,并利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在確定患者沒有出血情況之后,對切口進行常規縫合。
1.2.2 治療組 治療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患者頭高腳低,呈左傾斜仰臥位,全身進行麻醉。在患者臍下10cm左右的位置進行切口,同時建立氣腹。在患者劍突、右鎖骨中線肋下緣、腋前線肋弓下緣做手術切口[3],同時將相關手術器械置入。通過腹腔鏡對患者腹腔內的情況進行觀察,同時三角區解剖膽囊管,將膽囊管分離之后在對膽囊頸部進行關閉,并切斷膽囊動脈,剝離膽囊。膽囊剝離之后,要小心的從切口出將膽囊取出。最后檢查患者腹腔,在保證沒有異常情況后將氣腹關閉,并進行常規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疼痛評分進行記錄。同時觀察患者的并發癥,主要包括腹腔積液、膽管損傷、感染等。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用SPSS14.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就患者臨床指標情況而言,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疼痛評分(分)治療組4872.3 ±41.2 4.8±1.567.8±11.2 3.9±2.3 2.3 ±0.8對照組48110±45.39.6±2.7162.5±26.110.8±5.17.8±1.6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治療組為6.2%,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飲食習慣等也逐漸發生變化,膽囊性的疾病發生率也呈現出升高的趨勢。在膽囊性疾病中,膽囊息肉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其主要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良性膽囊息肉對于患者的損害不大,但是需要注意其是否有發生病變的可能。
在治療膽囊息肉時,傳統方法就是開腹手術,這種治療方法嚴重損害患者的機體,手術過程中會大量出血,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是不利的。而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技術出現并日漸完善,腹腔鏡手術在臨床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由于其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恢復時間快,因此患者接受程度高,已經成為膽囊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之一。
在本次研究中,就患者臨床指標情況而言,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治療組為6.2%,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息肉效果優于傳統開腹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