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娟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患者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發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1]。選擇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探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采用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干預的切實效果。
納入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奇偶法下分為觀察組(41例,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干預)與對照組(41例,常規護理方案),對比兩組護理實效。觀察組中,女性15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為52~82歲,男性年齡39~82歲;平均年齡65歲;對照組中,女性16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為53~82歲,男性年齡40~85歲,年齡為65歲。將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資料輸入到SPSS20.0軟件中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2]:臨床確診為急性腦梗死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臨床搶救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行全程優化急診護理:(1)急診分診護士接到患者后,進行預檢分診,詢問主訴,并立即給予FAST評分,根據病情分診分區優先救治,通知卒中中心會診,準備搶救設備和藥品,并進行記錄。(2)護理人員迅速配合醫生的搶救工作,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立即進行各項體征的檢查和評估,重點觀察患者的神志、血壓等情況,及時給于心電監測,觀察瞳孔的變化,觀察心率、心律,注意有無異常心電圖。(3)建立靜脈通道,立即采集血標本送檢;(4)開通綠色通道,及時護送患者進行CT檢查;(5)根據檢查檢驗結果迅速根據情況給予溶栓治療。(6)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完善的護理方案.(7)護理人員與患者多進行溝通,消除患者的恐懼感[3]。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的感覺,給予患者鼓勵,根據不同患者給予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急性腦梗死病情發展過快,患者的語言能力以及活動能力會突然喪失,且情緒出現異常,極易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部分患者還會產生過激行為,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提升患者的舒適感.
(1)NIHSS評分。(2)住院時間。(3)護理滿意度:滿意、特別滿意和不滿意。(4)確診時間。(5)溶栓時間。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搶救效果對比,觀察組NIHSS評分、住院時間、護理總滿意率、確診時間和溶栓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s)

表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s)
溶栓時間(分鐘)組別nNIHSS評分住院時間(天)護理總滿意率(%)確診時間(分鐘)觀察組414.30±1.2216.65±2.3640(97.56)28.65±2.3 239.87±12.3 1對照組419.64±1.0626.98±4.5131(75.61)40.65±10.3660.32±13.46 t[χ2]21.1 56612.9945[8.5045]7.23747.1788 P 0.00000.00000.00350.00000.0000
腦血管疾病現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發病急、致殘率高、的特點,并且具有高病死率,在臨床急診中一定要配合全程優化護理,降低患者的危險發生系數。急診室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反復,并且具有突發性,所以對于急診室的護理需要采用更加優質的形式,提升護理的整體效率。急診室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更加嚴格,需要強化治療中的護理工作。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是現代臨床中采用的新型護理形式,通過干預來提升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以及精神狀態,提升患者的依從性,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采用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干預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