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蓉 鐘雨潔(通訊作者) 李明霞 文金明
(重慶市涪陵區中醫院 重慶 408000)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量少且干硬,患者常表現為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卻排便困難[1]。便秘可發生于各人群中,其中臥床患者發病率較一般人高。臥床患者長期處于臥位,腹肌及膈肌松弛無力,胃腸功能減退,蠕動減慢,床上排便時的腹內壓力不足,加之排便習慣的不適應和心理因素,更加導致患者排便困難,產生便秘。便秘會導致患者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脹腹痛、頭暈乏力以及失眠等癥狀,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便而誘發心腦血管意外疾病,是住院臥床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質量[2]。我院遵循中醫經絡學說、結合中藥藥性配制出調護便秘的茶辣散組方,按脾升胃降的中醫原理對封包熱熨手法進行了創新,借助熱力和藥力刺激患者腹部任脈及脾經、胃經的穴位,通過皮膚和粘膜吸收作用于機體,能起到調整胃腸氣機,增加胃腸動力,緩解腹脹、促進排便排氣的作用。本文通過對便秘評估風險高的臥床患者,應用中藥茶辣散封包揉熨腹部,觀察其對便秘癥狀的改善效果,為臨床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將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腦病科收治的118例臥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院后進行護理評估,采用臥床患者大便情況觀察表對患者進行評分,評分≥6分的納入研究,最后納入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在36~76歲之間,平均年齡(50.4±4.8)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在33~78歲之間,平均年齡(52.6±4.5)歲。納入標準:符合羅馬Ⅲ便秘診斷標準的患者;年齡在18歲以上患者;臥床時間>72h。排除標準:有腸道疾病如:腸道良、惡性腫瘤、腸粘連、腸狹窄;合并精神疾患者;合并肝腎疾病、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極度衰弱者;脊髓損傷引起的中樞性大便失調者。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①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告知患者產生便秘的原因及預防方法,使之消除緊張焦慮的心理。②指導患者多飲水,每天攝入水量2000>3000ml,多食富含粗纖維的食物、水果。③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幫助鼓勵患者適當活動,協助臥床病人增加翻身次數,指導患者進行收縮腹肌鍛煉、腹部環形按摩。④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有計劃地訓練床上排便。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3],給予茶辣散,其組方如下:吳茱萸100g,紫蘇子100g,木香10g,桃仁10g,可用微波爐或炒鍋加適量水,加熱到65~70度(不宜超過70度,年老者不超過50度)后裝進布袋做成封包,熱熨患者腹部,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囑患者先排尿,取平臥位,松解衣物放松腹部,腹部墊治療巾,試溫合適后,放置于患者腹部,從腹部正中的任脈沿上脘、中脘、下脘、水分、神闕、氣海、關元等穴位從上至下揉熨,在從脾經走行方向沿府舍、腹結、大橫、腹哀從下至上揉熨,然后沿著胃經走行方向的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開始往下揉熨,再沿對側腹部相應穴位如此循環往復推熨上10~20個輪回。如感覺到腹部某個區域酸、麻、漲、隱痛,或有水聲腸鳴時,注意控制力度暫停推熨,改為點熨、輕揉熨,以能耐受為宜。在推熨的過程中力度要適中,注意溫度是否合適,是否有異常感覺,如溫度過高、皮膚疼痛、發紅可稍離腹部,待布袋內溫度降低,將布袋置于腹部神闕穴位置,約20~30分鐘,取下布袋,治療結束。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情況,防止燙傷,每日治療1次,7天為1療程。
從使用茶辣散第1天起,連續7d每天評估記錄兩組患者自解大便情況。參照便秘羅馬Ⅲ診斷標準,對患者的排便努掙(費力)程度、肛門直腸阻塞感、排便不盡感、糞便形狀、排便次數五個癥狀進行評分,每個癥狀分為0、1、2、3四個等級。患者的臨床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具體標準如下:顯效:治療后出現腸鳴、肛門排氣并在24小時內排便腹脹緩解;有效:治療后出現肛門排氣,24~72小時內排大便;無效:治療后72小時以上未排便或僅排少量顆粒狀便排便困難。
患者的滿意度調查采用我科研小組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主要包括患者便秘癥狀改善的效果、緩解便秘的時間、是否有不良反應、滿意程度4個項目進行評分,每個項目分為0、1、2、3四個等級。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有效率98.0%顯著高于對照組76.0%,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本次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排便情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排便情況比較
干預后,對兩組患者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觀察組評分(12.3±1.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8.3±2.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學認為便秘是患者胃腸燥熱,氣機郁滯,使升降功能失調,腹氣下行不暢,導致胃腸運動功能障礙,糞便停留時間過長,糞質干燥或堅硬,因而艱澀難下,出現排便、排氣停止癥狀[4]。本文茶辣散組方中:吳茱萸其性熱味苦寒,有散熱止痛、降逆止嘔之功,治肝胃虛寒;紫蘇子辛,溫,治腸燥便秘;木香歸經,歸脾,治飽脅脹滿;桃仁味苦甘而性平,能入心、肝、大腸,治大便秘結。配合封包揉熨法行氣、導滯、通腑,能調理胃腸功能,促進排便排氣。對熱熨手法進行了創新,以穴位為點,以經絡為帶,刺激氣機運行。借助熱力和藥力刺激腹部任脈及脾經、胃經的穴位,通過皮膚和粘膜吸收作用于機體,能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胃腸氣機,增加胃腸動力,緩解腹脹、促進排便排氣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98.0%)顯著高于對照組(76.0%),觀察組患者排便費力、肛門直腸阻塞和排便不完全感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方法操作簡單,用藥劑量小,利用外治法減少臥床患者胃腸不適,不良反應小,對機體無損傷,患者依從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