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敏
(東營市墾利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 東營 257500)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群體,隨著我國老年人口逐年增多,老年糖尿病發病率不斷增長,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積極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十分重要。本研究將中醫辨證施膳指導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旨在評價其應用價值。報道見下。
資料收集時間在2017年11月-2018年8月,選取社區登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58例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9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齡67~83歲,平均(75.12±2.81)歲。參照組: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齡66~81歲,平均(75.08±2.85)歲。兩組資料相差不顯著(P>0.05)。
對照組行常規社區健康管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藥指導、飲食干預、運動指導等綜合管理措施。觀察組行中醫辨證施膳,具體措施見下:
(1)肺熱津傷證:癥狀主要表現為舌干煩渴、多飲等,飲食以生津止渴、清熱潤肺為主。指導患者多進食南瓜粥、排骨山藥粥等食物,保持飲食清淡,嚴禁食用韭菜、牛肉、蒜苗等食物。(2)陰陽兩虛證:臨床表現為主要畏寒怕冷、乏力等,飲食應以溫陽滋腎為主。囑患者多進食黃芪百合粥、魚類、兔肉、蔬菜等食物。(3)胃熱熾盛證:臨床表現主要為大便干結、多食、口臭等,飲食應以養陰生津、清胃泄火、健脾胃為主。囑患者多進食小米粥等低熱粗纖維食物,以菊花、枸杞泡水,多進食新鮮瓜果蔬菜、烏雞、鯽魚、茄子、山藥等食物。(4)腎陰虧虛證:臨床表現為尿頻、口干舌燥等,飲食應以滋陰補腎為主。囑患者多進食海參、豬腰、蝦類、黃鱔等食物,以生地汁500g、白蜜120g熬成膏食用。
比較兩組干預后血糖控制達標率,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糖(FPG)<6.2mmol/L,餐后2h血糖(2hFPG)<8.0mmol/L。自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識及行為量表對兩組進行測評,包括自我管理能力(40分)、飲食知識(40分)、飲食行為(40分)三個維度,共計30個條目,分數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糖達標率為93.10%(27/29),對照組血糖達標率為68.97%(20/29),兩組血糖達標率相比,觀察組相對更高(χ2=18.944,P<0.05)。
兩組干預前自我管理能力、飲食知識、飲食行為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上述評分與參照組相比均相對更高(P<0.05)。
表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飲食管理情況(±s,分)

表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飲食管理情況(±s,分)
分組n自我管理能力飲食知識飲食行為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2918.52±1.3631.05±2.7520.16±1.8433.46±3.4819.31±0.8531.08±1.64對照組2918.49±1.3220.64±1.8520.23±1.8923.14±2.9119.26±0.8922.65±1.27 t 0.08516.9140.14312.2 510.22321.886 P 0.9320.0000.8870.0000.8250.000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其臨床特征主要為高血糖。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逐漸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病率逐年上升,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主要采取以降糖治療為主,運動、飲食療法為輔的綜合治療方式控制其血糖水平。
中醫理論認為,糖尿病發病病因與素體陰虛相關,受情志不調、飲食不潔、勞累過度等多種因素影響致病[1]。中醫認為糖尿病患者加強飲食調理對控制病情十分重要,根據患者體質辨證施膳可達到補偏救弊的作用。常規社區健康管理可加強患者對疾病認知,讓患者意識到疾病的危害,提升自護意識。而在此基礎上加強中醫飲食調護,在養生保健前提下嚴格控制每日飲食總熱量,根據患者不同證型選擇科學健康的飲食調護方法及食譜,合理烹飪飲食,可起到針對性調護效果,也能提高飲食合理性,有利于血糖控制[3]。中醫辨證施膳是根據體質進行膳食指導,食物類型豐富,可避免飲食單一化,患者樂于接受,也能預防饑餓后暴飲暴食、食欲減退等現象,幫助患者建立規律、健康飲食,將血糖控制在平穩狀態,減少血糖波動而產生的不良后果[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實施中醫辨證施膳后,血糖達標率、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飲食知識評分、飲食行為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更高,提示中醫辨證施膳指導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應用不僅能有助于控制血糖,也能提高患者對飲食知識的了解程度,有利于遠期預后。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施膳指導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改善其飲食知識與行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