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敏
(鄧州市康復醫院 河南 鄧州 47415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典型骨科疾病之一,患者椎動脈由于外力壓迫或其他刺激引起血液循環不良,局部供血不足,表現為眩暈、頭痛,頸椎酸脹,耳鳴,甚至產生視覺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牽引按摩療法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基礎療法,應用廣泛但療效有限[2]。本文設計對照研究,探討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06 例研究對象選自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觀察組男21例、女32例,年齡24~60歲(38.25±6.13),病程平均(2.83±0.12)年;對照組男22例、女31例,年齡25~65歲(37.98±6.09),病程平均(2.78±0.11)年。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告知所有患者研究內容及目的,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給予本次研究相關支持。
1.2.1 對照組 給予中醫正骨治療。
坐位:拇指按揉患者背部肌肉和肩頸兩側肌肉,約10min;采用點穴手法按揉患者風池穴、翳風穴,力度輕柔,約3min;囑患者頭低前屈體位,放松肩頸肌肉,以前臂和手肘固定患者下頜,指導患者緩慢向一側旋轉,配合拇指輕微按壓頸椎棘突下對側位置;提拉患者雙手,適度反向旋轉,以發出彈響聲為標準,另一側治療相同。
俯臥位:胸前墊15cm枕墊(使頸胸結合部充分暴露),前額墊3cm枕墊,雙上肢放于身體兩側,拇指按揉督脈膀胱經路線3-5min,點揉風府、啞門、大椎、風門、肺俞各0.5min;拇指及多指揉拿上述部位;一手拇指按其一側偏歪棘突,另手掌根按患者側枕部,反方向用力搬動,多可感到偏歪棘突復位。
仰臥位:醫者坐于床頭,雙拇指分推印堂至太陽5-7遍,按揉百會、神庭、太陽、風池;用兩條毛巾分墊于患者枕部及下頜部位,雙手力量均衡拔伸牽引7-10次,每次持續0.5min,力度5-20kg。施術后休息5min下床。每次治療約25min,15d一療程。
1.2.2 觀察組 中醫正骨療法同對照組,并結合中藥內服治療:
以天麻、鉤藤各10g,石決明、珍珠母各30g,茯苓、牛膝、黃芪、山梔、枳實、陳皮、竹茹、半夏各10g,炙甘草、生姜和大棗各6g配伍制成天麻鉤藤飲清水煎服,若患者伴眩暈加生牡蠣和生龍骨各30g,面色發紅加野菊花10g,疼痛嚴重加桑枝和黃姜各10g,每天1劑,早晚服用。
參照我國《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判定[3]:患者眩暈頭痛感基本消失或顯著緩解,頸部功能恢復良好,不影響正常生活即為顯效;眩暈頭痛感有所緩解,頸部功能有所好轉,即為有效;眩暈頭痛感明顯,頸部功能無改善或加重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有效和顯效率之和。
治療前后患者眩暈頭痛程度采用法國神經病理性疼痛DN4量表[4],0~10分,0分為無眩暈無頭痛感,10分為嚴重眩暈頭痛,分別收集兩組患者眩暈頭痛程度評分進行比較。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眩暈頭痛程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緩解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頭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頭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36.20±2.893.17±2.2 6對照組536.15±3.115.26±3.24 t 0.0863.852 P 0.9320.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病因涉及頸肩肌肉勞損、局部組織缺氧缺血與肝腎功能不全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頸椎酸脹、耳鳴,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數患者可伴有視覺障礙,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響。中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應歸于“眩暈”范疇,臨床治療以平肝潛陽、健脾和胃為主,常用的方式有中醫骨傷手法和中醫骨傷手法聯合中藥內服。
本文采用的中醫骨傷手法作用于患者頸肩兩側和背部肌肉,可有效松弛緊張、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拇指按揉結合頸椎牽拉,力度適宜,患者接受度較高,同時也能有效改善頸肩部局部供血。在此基礎上,結合中藥內服療法:以天麻鉤藤飲為主,天麻、鉤藤、石決明、珍珠母、茯苓和牛膝等藥物配伍主要功效在于疏通經絡、消炎止痛,有利于緩解頸肩肌肉緊張。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頸椎表現為退行性病變,關節易松動,壓迫感強烈,生物力學穩定性明顯變差,治療采用中醫骨傷手法可從外部干預刺激頸部椎神經叢,結合中藥內服調節患者機體血液循環功能,療效顯著。韓鎖柱、崔明等[5]人的研究表明,聯合應用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總有效率高達96.67%,較中醫骨傷手法單一治療效果更佳。楊傳美等[6]人采用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發現觀察組治療后血沉、紅細胞壓積、血漿比黏度等指標均顯著下降,癥狀緩解明顯。本文數據結果與相關研究相符,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患者臨床眩暈頭痛感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中醫骨傷手法基礎上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更為理想,有利于緩解患者眩暈頭痛等癥狀,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