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梅
(上海市普陀區宜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65)
醫養結合模式[1]是解決當前我國醫療資源與老年慢病康復需求矛盾,促進社會“健康老齡化”的有效措施。養老機構照護者具有年齡跨度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特點[2],由于缺乏老年護理專業知識,對老年患者容易發生的安全危險疏于防范,對老年常見安全危險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存在誤區。在醫養結合工作背景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對轄區內1家民營養老機構的照顧者實施6個月的護理安全教育,現將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7 月-12月對宜川社區內1家小型民營養老院進行醫養結合簽約服務管理。該家養老機構固定照顧者56人,日間固定陪護家屬5人,共計61人。其中女性46人,男性15人;平均年齡58.62±8.53;文化程度文盲與半文盲為47.54%;護理員大多來自農村地區,家屬均為養老院老人的子女或配偶。
1.2 方法
對養老機構照顧者開展以“護理安全”為專題的教育講座和技能培訓。6個月后評價干預前后,護理安全教育對降低養老機構護理不良事件的效果。
1.2.1 成立護理安全教育小組 總護士長任組長,兩名護士長和一名護理骨干為成員,四人均為本科學歷、主管護師,從事護理工作18~25年。
1.2.2 問卷的編制與調查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把日常護理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列為20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回答的正確性與完整性進行0-5分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護理安全知識掌握得越好,滿分100分。
1.2.3 教育方法 ①運用圖片、案例分析、現場模擬、授課與提問相結合、隨機查房等教學方式,結合個別輔導。②護理部邀請養老機構照顧者、管理者到中心參加全院性護理安全培訓,將各類護理操作與技能進行現場演示。③同伴化教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房有護理員11人,其中6名護理員獲得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的“健康照護”專項職業能力證書。養老機構護理員定期與中心護理員進行溝通交流,同伴化教育受到歡迎。
1.3 評價方法
1.3.1 護理安全知識知曉度問卷調查對61名照顧者進行面對面單獨訪談式問卷調查。問卷得分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護理安全知識掌握得越好。
1.3.2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統計2018年養老機構內與護理安全相關的案例,結合管理小組日常督查中發現的問題,列出護理不良事件。比較2018年上半年與下半年,養老機構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6個月后,照顧者的護理安全知識掌握程度明顯提高。干預前后比較,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照顧者對護理安全知識掌握程度比較[n(%)]
2.2 干預6個月后,2018年上半年與與下半年護理不良事件統計匯總比較。上半年該養老機構收住老人346人,護理不良事件37例,發生率10.4%;下半年收住老人339人,護理不良事件18例,發生率5.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3.1 護理安全教育幫助照顧者掌握專業護理知識及技能。養老機構照顧者文化程度低、接受知識能力不強,缺乏專業護理知識。護理安全教育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幫助養老機構照顧者接受知識,提高護理安全防范的意識和技能。
3.2 護理安全教育幫助養老機構管理者提高安全意識及管理職能。通過護理安全教育,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硬件設施存在的隱患對護理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積極改良和完善安全防范設施,增加老年輔具的使用,添置護理床、防壓瘡氣墊、增設床欄、扶手、防滑墊等,并開展定期保養和維修。
3.3 “醫養結合”可以最大化利用社區護理資源。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護理的職能不斷延伸和擴展,社區護士的服務功能在發生轉型[3],護理工作下沉社區,將專業化的護理知識與技能傳授到養老機構,并將護理管理方法傳播到社區養老機構,可以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在醫養結合模式下發揮社區護士的專業優勢,對社區養老機構照顧者實施護理安全教育,通過技術、教育、管理三大對策,達到創造良好安全的護理環境,保障養老機構老年患者生命與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