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成慧
【摘要】小兒高熱驚厥是臨床上一種常見兒科疾病,具有病因復雜、發病急、年齡段集中等特點。臨床實踐表明,若驚厥時間太長或多次發作,就可能導致腦細胞受損,誘發呼吸衰竭、腦缺氧等并發癥,進而對小兒智力發育與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響。對高熱驚厥患兒采用合理有效的院前急救和護理,對提救治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發生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小兒高熱驚厥;院前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R82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127-01
小兒高熱驚厥是指小兒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體溫升高≥39℃時發生的驚厥,并排除顱內感染及其它導致驚厥的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由于該年齡段少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成熟,相比于成年人,其驚厥閾值顯然較低,在高熱影響下,就極易對其神經系統產生高熱刺激反應,使患兒出現呼吸急促等異常反應,大腦供氧量也會顯著下降,進而產生腦部缺氧、腦細胞壞死等諸多并發癥。因此,高質量的院前急救與護理,直接關系到患兒的后續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病因
小兒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神經系統病癥,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6個月~3歲為高發人群。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該年齡段少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小兒大腦皮層下中樞神經的興奮性比較高,當上呼吸道感染時,由于體溫驟然升高,大腦皮層對皮層下就不能很好控制,引起神經細胞暫時性功能紊亂,出現驚厥。
2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體溫升至≥39℃,突然發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強直性或陣攣性對稱或部分性不對稱抽搐,雙眼球凝視、斜視、發直或上翻,伴意識喪失。驚厥持續約數10秒鐘至數分鐘,個別呈驚厥持續狀態(驚厥發作〉30分鐘)。
3 診斷
首發年齡在4 月~3 歲,最后復發年齡<7 歲。發熱>38.5℃(腋溫),先發熱后驚厥或同時出現,驚厥多發于發熱24 小時內。全身性抽搐伴短暫意識喪失,持續數分鐘,發作后很快清醒。無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感染及外傷。常伴有呼吸、消化系統等急性感染。輔助標準:驚厥發作2 周后腦電圖正常。腦脊液常規檢查正常。體格和智力發育史正常。有遺傳傾向。
4 急救護理措施
4.1 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
立即取側臥位,頭稍后仰或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用手絹或紗布及時清除其口、鼻中的分泌物,防窒息。同時盡早給氧,增加氧合,預防患兒由于缺氧而對各組織造成嚴重損傷。解開衣領,以降低衣物對其呼吸道造成壓迫。必要時,用軟布或手帕包裹壓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間,防止咬傷舌頭。出現抽搐現象,不應強行對其牽拉,以防二次損傷。
4.2 控制驚厥,對癥處理
嚴格遵醫囑進行鎮靜治療,讓患兒的抽搐在最短時間內得以控制,可采用穴位刺激法與藥物治療法。
4.2.1 穴位刺激法
多次按壓患兒的相關止驚厥穴位(人中、合谷等),以緩解驚厥現象。
4.2.2 藥物治療法
首選地西泮(安定)。抽搐發作,建立靜脈通路困難時,立即肌肉注射;靜脈通路建立后,緩慢靜脈推注,起效更快。安定有抑制呼吸、心跳及降低血壓的副作用,故應準備心肺復蘇措施。如果患兒的癥狀未見好轉,則可以聯合苯巴比妥治療。
4.3 建立靜脈快速通路
對患兒及時建立快速靜脈通路,不僅方便靜脈給藥,同時,方便補液和緊急搶救。靜脈給藥的起效最快,生物利用度高,劑量準確易控。
4.4 降溫處理
及時進行降溫治療,可采取物理降溫:將冰袋放于患兒頸部、腋下、腹股溝等位置,同時進行擦拭,以達到降溫目的,或使用退熱貼讓退熱貼上凝膠中的水分汽化帶走熱量,以達到降溫目的;也可遵醫囑使用柴胡、賴氨匹林等藥物。
4.5 冰枕護腦
小兒高熱驚厥,大腦代謝、耗氧量、血流量等指標就會發生變化,使大腦處在一個過于激動狀態。需使用冰枕護腦,使頭部降溫,防止腦水腫,并可降低腦細胞代謝,減少其需氧量,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從而保護腦組織。
參考文獻:
[1] 覃秋逢. 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進展.醫學信息.2016(29):22-23.
[2] 彭建霞,王淑玲等. 小兒驚厥臨床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西部醫學.2011(12):2377-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