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敏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4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差異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各2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治療,在相同護理周期后,收集兩組患者的NIHSS和ADL相關數據,從而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經護理,觀察組患者NIHSS和ADL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結論: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效果更為顯著,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臨床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過程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老年腦梗死;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165-01
在臨床上,神經科中腦梗死為常見病癥,其主要是由腦動脈血流受阻而造成的腦組織局部缺血或壞死,從而引發的一系列神經功能損傷[1]。臨床為了提高腦梗死患者預后質量,需要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配合康復護理來達到預期效果。選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4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資料,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對患者進行分組,旨在重點探討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效果,以期改善臨床護理質量[2]。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接收的4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為(67.0±4.6)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62-81歲,平均年齡為(69.0±4.4)歲。兩組患者均符合臨床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家屬也均同意分組護理,同時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無明顯區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醫護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為患者營造清潔安靜的治療環境,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心理疏導,定期發放健康指導手冊,指導患者禁煙戒酒、以清淡飲食為主,保持良好的作息等等。
(2)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治療,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傾聽患者主訴,幫助疏導不良情緒,使患者有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病友間的交流,指導家屬多陪伴患者,消除患者的孤獨感,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②保持肢體良好的功能位:每1-2h定時翻身,側臥或半臥位,健側與患側交替,為避免患肢腫脹,應抬高患肢。③按摩患者肢體肌肉,進行功能訓練:進行早期床上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護士協助患者活動雙上肢及雙下肢各關節,按摩肌肉,進行翻身訓練、從仰臥位到床邊坐起訓練。④語言訓練:通過肢體語言協助溝通,使患者逐步恢復言語功能,加速患者的恢復。
1.3 評判標準 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的NIHSS和ADL評分。NIHSS、ADL分值與改善情況呈反比,護理后兩者分值均比護理前降低表明護理效果較好。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NIHSS、ADL評分進行對比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床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NIHSS和ADL平均分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對比數據見表1。
3 結論
腦梗死是神經科常見病,也是危險系數較高的疾病,常發生在中老年患者中,臨床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偏癱、語言障礙,患者康復和精神受此影響較大。為了深入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于老年腦梗死患者的預后作用,選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接收的4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法的差異對于樣本進行分組,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護理方法,為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治療。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護理前NIHSS和ADL評分無顯著性差異的前提下(P>0.05),經護理后,對照組:NIHSS平均分為3.6分、ADL平均分為31分;觀察組:NIHSS平均分為2.6分、ADL平均分為22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更符合人性化護理理念。實施護理干預后,可明顯減輕患者的語言、行動障礙,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自理能力,從而增強患者治療信心?;诖?,早期康復護理值得在老年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鳳芝. 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2):229-230.
[2] 韓彥姣.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質量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4):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