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小李的爸爸生病住院了,需接受手術治療且需要輸血,而小李則認為自己曾經數次無償獻血且自身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同時血型和爸爸完全相同,因此小李希望在爸爸住院治療期間能夠直接輸血給爸爸。然而醫(yī)院卻拒絕了小李的請求,小李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無法輸血給爸爸,而用其他人的血液給爸爸輸血會出現不良反應情況嗎。針對此問題有專家指出,老百姓對于輸血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小李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手術期間用親屬的血液輸血其安全性較低,還容易誘發(fā)相關的免疫性疾病。例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因而在臨床輸血中需要避免應用親屬所提供的血液,這也是輸血中的重要原則。
關于輸血大部分人均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q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該不該用自己親屬的血液
專家指出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親屬之間特別是父母及子女之間在輸血之后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風險較非親屬之間輸血明顯增多。主要原因在于供血者與受學者兩者的血液當中若存在同樣的人類白細胞抗原單倍型則會對受學者機體免疫系統(tǒng)形成干擾,同時受血者所具有的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功能也會自動將供血者的外來淋巴細胞作為自己人而不進行攻擊,因而能夠再受血者機體中不斷的大量繁殖,導致反客為主。因而遭受干擾的受血者免疫系統(tǒng)也將會把自身淋巴細胞來作為入侵者進行攻擊,這就導致受血者機體內組織抗原容易形成免疫反應,因此會對其自身消化系統(tǒng)以及造血系統(tǒng)中的細胞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而更容易誘發(fā)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產生。該疾病的危害性高,發(fā)病突然且病情進展十分迅速,患者的病情較為危重,部分患者甚至還尚未進行明確診斷便已發(fā)生死亡。
2 輸注全血其效果會更好嗎?
大部分人會簡單的認為在輸血過程中輸注全血與輸注成分血相比效果更優(yōu),主要是認為全血中的成分更為全面,因此輸注后會取得更理想的輸血效果。然而,在臨床輸血原則中若能夠輸注成分血,此時并不推薦輸注全血,主要原因在于全血內成分并非我們想象當中的全血血液當中所包含的相關成分,處于差異化的溫度條件下也具有差異化的保存期限。通常全血需要儲存在4℃的環(huán)境中保。以此才能夠對血液中紅細胞發(fā)揮良好的保護效果,而此時并不會對血小板以及白細胞和穩(wěn)定性較差的凝血因子產生保護性效果,以上成分在該儲存環(huán)境下降很快失效,尤其是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在全血當中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并且輸注全血也可能增加患者的輸血風險[1]-[2]。主要原因在于全血當中存在的大量血漿,可能增加患者血液循環(huán)以及心臟的負擔,容易誘發(fā)患者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肺水腫等情況。除此之外,全血當中所含有的細胞碎片以及抗原物質等相關成分,也可能對人體產生害處,輸注全血后可能造成輸血反應,因而目前臨床中普遍認為全血的輸注適用于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同時伴隨進行性失血情況的大量失血患者,因此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已進行輸注全血。
3 體弱者通過經常性的輸血是否對身體有益?
很多人簡單的將輸血作為為機體補充營養(yǎng),特別是體弱者需要經常性的進行輸血。然而血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在于運輸、防御、調節(jié)凝血以及免疫等,血液本身并不會改善人的營養(yǎng)水平以及體質,并且若不恰當的輸血則可能出現疾病傳播并誘發(fā)輸血不良反應,因此不恰當的頻繁輸血弊大于利。除此之外,庫存血和人體自身血液存在顯著的差異性,輸注庫存血可能誘發(fā)患者免疫抑制反應,同時其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會對患者自身所具有的免疫調節(ji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可能引發(fā)患者出現術后感染等情況,進一步延長期手術后的愈合及康復時間[3]。并且異體輸血也有可能誘發(fā)患者出現血源性疾病的快速傳播諸,如艾滋病和肝炎等,因而若將血液單純的是作為營養(yǎng)品進行輸注,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輸血也是臨床醫(yī)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若能夠將輸血應用得當則能夠在挽救患者生命以及改善患者健康情況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若輸血應用不當,則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機體損傷,情況嚴重時可能誘發(fā)患者死亡。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輸血,在輸血過程中一方面需合理選擇正確的血制品,另一方面還需要在恰當的時機輸注適量的血液,充分發(fā)揮血資源的價值。特別是隨著近年來醫(yī)療市場對于血液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長,部分地區(qū)出現了血荒的常態(tài)化情況,因此合理輸血是珍惜血資源的重要基礎。
綜上,輸血是臨床中對于患者進行搶救和治療的重要措施,在輸血時需要堅持科學的輸血原則,提高輸血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李淑娟,郭建林,鄧偉.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2):113.
[2] 劉伍福.輸血前評估對臨床合理用血的價值探討[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2):163-164.
[3] 曾代英.降低臨床輸血風險和輸血誤差的應對措施[J].飲食保健,2019,6(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