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分析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針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制度機制障礙、人力資源障礙、教學資源障礙,提出應當積極構建思想體系、優化管理服務體系、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體系、優化目標體系、優化評價體系,不斷破除制度機制障礙,釋放人力資源活力,激活教學資源,強化監測,促進形成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思政課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131-0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應充分發揮多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實構建包括實踐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在內的“十大”育人體系。實踐育人質量提升體系要求,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整合各類實踐資源,強化項目管理,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完善支持機制,教育引導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整合了政府機構、不同院校、企業行業乃至社會組織等多方面資源,對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有著重要意義。
一、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依據
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是由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設施、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主體、教學客體多方面因素共同構建的統一整體,是思政課教師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穩定性和動態性。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立足現實,以更好地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繼而促進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觀點。有效開展實踐教學并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政課內容抽象、枯燥、理論性強,純粹的理論教學無法滿足大學生的知識需求、能力需求和發展需求等多方面需求。在有效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有效開展實踐教學并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把學生引向活生生的現實,增加多方面體驗,能夠幫助他們理解理論、掌握理論、運用理論,不斷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發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觀點。經過不斷的探索改革,各類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積累了不少經驗,大大提高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增強了課程的現實意味。同時,職業教育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改革,出現了集團化辦學,包括企業行業、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教學資源集中于職業教育集團,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應充分利用相關教學資源,并逐漸建立實踐教學體系,以促進教學資源共享和提升實踐教學整體質量。
3.馬克思主義整體觀。整體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又一重要觀點。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思政課實踐教學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場所等多方面要素,而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不同院校、不同行業企業、不同部門的教學資源各有特色,因此,應當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把相關教學資源整合起來,使之發揮整體作用,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育人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二)現實依據
1.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思政課教學不僅提供先進理論以武裝學生的頭腦,而且要不斷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能力需求和發展需求,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理論分析、認識和理解現實,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思政課教學就不能局限于單純的理論教學,而應當在保證理論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有效開展實踐教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認識現實、實現自我價值。
2.互聯網時代社會思潮的沖擊。互聯網時代是海量信息生產、傳播、裂變的時代,也是各種社會思潮加快傳播的時代,這為思政課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思政課只有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把學生引向廣闊的社會實踐、生產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在多方面體驗中更好掌握理論、理解理論、運用理論,體會到理論的魅力,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中國,牢固樹立“四個自信”。
3.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賴于各類人才,尤其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顯然,僅局限于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并不能使各類優秀人才不斷涌現。學生只有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參與思政課程的多元化實踐,深入了解自我,才能更好地深入產業行業,打開視野,逐漸形成創新性思維,并使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障礙
(一)制度機制障礙
制度機制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不可否認,良好的制度機制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取得巨大成績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制度機制障礙。一是思政課教師培訓培養制度機制障礙,使得思政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難以得到培養;二是思政課教師校際交流制度機制障礙,使得思政課教師校際間互聘交流、流動不足,師資隊伍的活力也未能全面展現;三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機制障礙,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實際運行質量;四是思政課教學資源共享制度機制障礙,影響相關教學資源形成最大效能。
(二)人力資源障礙
人力資源,如專任教師、兼職教師以及教學輔助人員、相關管理人員是有效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必要條件。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存在明顯的人力資源障礙。一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多為理論課教師全程實施完成,缺乏教學輔助人員,使得實踐教學實施、考核與評價等比較粗糙;二是校際互聘思政課教師不多,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整體質量提升;三是企業行業兼職思政課教師不多,企業行業思政教育資源與院校思政教育資源融合程度不高;四是職業教育集團內部院校和企業缺乏熟悉思政課實踐教學運行的管理人員,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運行缺乏良好的管理保障。
(三)教學資源障礙
教學資源是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基礎。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借助一定的教學資源共享機制,教學資源數量明顯增多、質量明顯提高,但就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而言,教學資源障礙仍然存在。一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開發障礙,實踐教學資源開發缺乏動力,大多局限于課堂內實踐、校園內實踐,缺乏校外實踐基地尤其是依托于企業行業的實踐教學基地;二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維護障礙,對現有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和資源缺乏維護,與時俱進不夠;三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應用障礙,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使用率不高,或者實踐教學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還不夠突出。
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策略
在集團化辦學已成為職業教育多元主體辦學重要實現形式的當下,應積極克服各方面障礙制約,依托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優勢,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一)構建思想體系,突破制度機制障礙
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確立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和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以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因此,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應當確立教師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不斷完善培訓培養、聘任交流等方面制度機制;應當確立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不斷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和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制度機制,從而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制度機制保障。
2.堅持共享理念。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共享理念要求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全體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包括對職業教育集團內部人力資源、硬件教育資源、軟件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因此,應當堅持共享理念,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集團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相關制度機制,促進內部成員單位在師資、教材與圖書文獻、課程、設備設施、信息平臺等方面共建共享。
3.堅持創新理念。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民族、國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走向興旺發達,就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而言,也是如此。因此,應當堅持創新理念,推進制度機制創新、使之不斷適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需要,不斷滿足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
(二)優化管理服務體系,釋放人力資源活力
1.優化師資隊伍管理服務體系。一方面,針對缺乏思政課實踐教學輔助人員相對缺乏的實際,通過以班級為單位選拔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課程助理,協助思政課專兼職教師開展實踐教學,釋放他們的實踐教學活力。另一方面,針對思政課教師校際互聘相對較少的實際,優化教師校際互聘流程,簡化互聘程序,突出師德師風標準,釋放職業教育集團思政課教師的整體活力。
2.優化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服務體系。相關實踐教學基地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得以有效開展的重要依托,而相關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服務質量則直接關系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成效。通常情況下,管理服務質量高,則有利于開展實踐教學并實現教學目標,相反則不利于有效開展實踐教學,影響實踐教學實效。一方面,應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硬件設施維護與升級,保證相關設備設施運行良好,另一方面,應加強提高實踐教學基地服務質量,如講解、導游、示范、實際操作等方面。
3.優化相關企業管理服務體系。行業企業是職業教育集團的重要成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當不斷優化相關企業管理服務體系,尤其是校企合作方面的管理服務體系。具體而言,應當優化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關的管理服務體系,如企業文化的提煉、人力資源的管理、職業道德與紀律、行業規范教育等方面的管理服務,為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如果相關企業的企業文化缺乏提煉、缺乏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缺乏行業規范教育,就難以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發揮作用,如果相關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就會直接影響到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也會大大降低服務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工作質量,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三)優化教學內容體系和方法體系,激活教學資源
1.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激活教學資源。教學內容體系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重中之重。無疑,無論是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相關學校,還是相關企業,都積累了大量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如企業行業歷史、學校歷史、企業行業文化、先進人物、企業業績等方面,這些教學資源分布并不均衡,空間距離有近有遠,有的學校和行業企業分布多一些,有的學校和行業企業分布少一些。因此,應當不斷優化整合教學內容體系,既要加強相關院校聯系,整合院校的教學資源,又要加強院校與企業行業聯系,整合校企兩方面的教學資源,還要整合不同區域的教學資源。整合來自不同學校、行業企業的教學資源,能夠為不斷優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提供重要基礎,從而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
2.優化教學方法體系,激活教學資源。教學方法體系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依托。優質的教學內容只有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體系才能發揮最大效用。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多樣相適應,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應采取多元教學方法,以引導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興趣、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真正參與到實踐教學過程。具體而言,應當形成課堂實踐教學方法、校內實踐教學方法與校外實踐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學生在多元教學方法中增強體驗,增加收獲。
(四)優化目標體系,明確教學導向
1.優化課堂內實踐教學目標。與理論教學不同,思政課堂內實踐教學強調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增加學生的道德體驗、法治體驗、思想政治體驗,目的在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對課堂理論教學相關內容的理解。因此,應當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以相關課堂教學資源以依托,立足于理論知識的灌輸、政策的傳播,以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角色扮演與角色代入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優化思政課堂實踐教學目標,使思政課堂實踐教學成為學生掌握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形勢與方針政策、黨的歷史,以及道德法律知識等方面的重要渠道。
2.優化校內實踐教學目標。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以校內相關實踐教學場所、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以及校園精神文化等為依托,讓學生在活動參與、實踐鍛煉、親身體驗、環境熏陶中得到教育。因此,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場所,抑或是教學方法,校內實踐教學與課堂內實踐教學均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校內實踐教學目標應當區別與課堂內實踐教學目標,應當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整合與優化學校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培育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的基礎上,立足于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培養良好班風學風、弘揚尊師風尚、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等方面,優化校內實踐教學目標,使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成為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良好學習習慣、良好人際關系、良好心理狀態的重要渠道。
3.優化校外實踐教學目標。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以廣闊的社會天地為依托,面向各行各業的生產生活與服務,面向社會現實、歷史與文化,是對相關理論知識與方針政策所描繪的現實與景象的現實體驗,情感升華是關鍵,日常踐履是保證。在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中,應當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立足于學生的理論知識、方針政策、歷史文化體驗,良好德行的培育和綜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優化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參與“重走長征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隨手拍”、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增強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體驗、增強國家方針政策體驗,升華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提高綜合能力。
(五)優化評價體系,強化教學質量監測
1.優化學生評價。學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對象,是評價思政課實踐教學最為重要的主體。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思政課堂及資源由線下走向線上為廣大學生所共享,因此,應當克服以往學生評價的表面性、膚淺性、應付性,強化學校教務、督導部門的引導,科學設計評價標準與量表,通過教學信息員反饋、網絡投票、網絡教學案例資源線上評價等方式,優化學生對思政課實踐學的評價。
2.優化同行評價。教師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施者,是評價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主體。教師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水平如何,同行最有發言權。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環境下,應當發揮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的優勢,在充分共享實踐教學過程與案例、教師校際互聘的基礎上,以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為主體,在教務、督導部門的引導下,發揮教師業務考核、教學綜合評價、年度考核、職稱評聘等機制的作用,優化同行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評價。
3.優化企業評價。企業是學校合作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的就業主體,是評價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重要主體。由于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養成緊密相關,因此,企業也應當成為評價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主體。學校應當創新教學評價機制,把企業吸納進來,了解企業的評價需求,設計合乎企業用人需求的評價流程、標準與量表,以職業道德、崗位職責、行業法規為主要內容,優化企業評價。
【參考文獻】
[1]徐彥秋.關于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9)
[2]孟鳳英.科學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2)
[3]楊東平.試論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2)
[4]郭超,汪一江.論高校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的系統整合[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5]楊艷春,卞桂平.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理路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
【作者簡介】黃宦霖(1982— ),男,廣西玉林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信息管理系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