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業梅,魯 堯
(1.2.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隨著學術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學術語言之一。最新的權威研究成果大多發表在SCI、SSCI等國際數據庫中。在日常學習和研究中,理工類碩士研究生必須使用英語從這些數據庫中獲取本專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因此,英語學術閱讀對他們的學習和研究至關重要。近幾年,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專門用途英語(ESP)的研究和發展。但是大多數的研究是基于ESP課程的教材、教法和課程設計等方面,較少關注ESP的需求分析,特別是學術英語(EAP)的需求分析。根據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1]的精神,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教學大綱》[2]更是明確指出,“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教學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和提高研究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理應擔負起培養一批既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又能熟練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高素質英語應用型人才。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廣西高校理工類碩士研究生對于學術英語的需求,從而探討理工類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外語需求分析最初出現于20世紀初,它是ESP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關鍵環節。Hutchinson和Waters[3]指出需求可以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目標需求是關于學習者在目標情境中的需求,包括學習者必須達到的知識、學習者目前缺乏的知識和希望要達到的知識。學習需求是指學習者在一定情況下如何獲得所需要的語言。Ellis[4]認為需求分析要考慮到學習者使用語言的特定目的、要使用的語言種類、起始水平和目標水平。Dudley-Evans和John[5]指出需求分析是確立一門課程“是什么”和“怎樣教學”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活動。Brown[6]認為需求分析是一個具有系統性的信息采集過程,這一過程中,要對相關課程目標的所有信息進行分析,以確保學習者在特定領域內的語言學習需求。
“學術用途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簡稱學術英語(EAP),是專門用途英語(ESP)的一個分支。此概念首次出現在1974年和1975年伯明翰大學“英國高等教育中留學生的語言問題”的會議記錄中。當會議記錄以“學術英語”為標題出版后,“學術英語”這一概念開始被廣泛應用[7]。最初學術英語(EAP)旨在幫助留學英語國家的高校學生掌握學習專業知識或從事科研活動所需的語言技能[8]。Hutchinson和Waters[3]認為學術英語是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它的目的是講授學術英語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Jordan[7]認為學術英語是“在正規教育體系中,以學業用途為目的的英語交流技巧”。在高等教育和學術國際化背景下,特別是當英語成為高等教育和學術知識傳播的領導語言,EAP教學與研究的疆域也隨之不斷拓寬,其重要性也日益突顯。
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需求分析這一領域。通過整理相關文獻筆者發現:國外對EAP需求分析的研究已經集中在以學習為中心的階段;關于EAP需求分析的研究既有學習者的需求也有社會需求;EAP需求分析的研究對象涉及EGP(通用英語)教師、專業教師和學生等多個群體。這給國內的EAP研究更多的啟示。通過對國內EAP需求分析文獻回顧,筆者發現:國內研究者們大多選擇東部發達地區重點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對我國西部高校關注較少;研究大多只選擇學生或選擇學生和英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鮮有涉及專業導師或畢業生。基于此筆者以廣西一所省級重點高校的理工類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并對他們進行EAP需求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個問題:當前的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現狀如何?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對學術英語的需求有哪些?
本研究對廣西某高校237名理工科專業二年級的研究生(均已通過英語研究生入學考試)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已完成了研究生期間的主要基礎課程,于第二年開始更加專業的學習與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時,他們對當前的英語課程有較為直接的感受,能夠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此外,本研究對4名研究公共英語教師、3名研究生導師和2名碩士生進行了訪談。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研究方法。調查問卷依據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由Mazdayasna,G.& Tahririan M.H.[9]的調查問卷改編而來。為了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實驗的科學性,筆者選取30名研究對象進行了前測,采用SPSS 20.0軟件對其進行了可靠性測試。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37,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
調查問卷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性別、年級、學院和專業。第二部分為理工類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的現狀調查(Q1-Q4)。第三部分為理工類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的需求調查,包括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其中目標需求包括學習者必學的知識(Q5-Q12),目前所欠缺的知識(Q13-Q18)和想學的知識(Q19-Q24)。Q25-Q42是學習需求。
本研究采用結構訪談的方法,根據訪談提綱進行了深度訪談。碩士生導師訪談旨在了解具體的目標需求和對研究生當前英語學術能力的評價。英語教師訪談旨在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英語需求并試圖了解當前英語課程的實際情況。碩士研究生的訪談是針對問卷的結果進一步挖掘學生對當前英語課程的深層次看法。
根據研究問題,筆者對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3.1.1 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現狀
表1 研究生對當前英語課程的態度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13.710.89323.390.89933.050.64143.140.580
根據表1得出,研究生認為目前的英語課程對他們當前的學習很重要(M=3.71>3.5,SD=0.893),但對未來的工作幫助不大(M=3.39<3.5,SD=0.899),研究生對英語課程的考核方式和課程時長都很滿意。此外研究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滿意度不高(M=3.05<3.4,SD=0.641;M=3.14<3.4,SD=0.580)。結果表明,目前的英語課程對研究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不令人滿意。可以看出,目前的英語課程不能滿足他們的英語實際需要。然而,目前本校英語課程只關注通識英語,增加與研究生專業相關的英語內容迫在眉睫。
3.1.2 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數據得出,理工類碩士研究生對學術英語的總體需求較強(M=3.5769>3.5,SD=0.32154)。根據Hutchinson和Waters[3]的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被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筆者擬從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兩大方面進行數據分析和討論。
3.1.2.1 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的目標需求分析。目標需求的分析,主要從必學的知識、缺乏的知識和想要學習的知識三方面進行分析。
表2 必學的知識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54.210.93763.710.86973.210.99083.520.79894.470.647104.010.849114.460.692123.690.953
對于必學的知識,表2表明:在聽力方面,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對參加學術講座、學術會議和未來工作中的英文對話有很強的需求(M=4.21>3.50,SD=0.937;M=3.71>3.50,SD=0.869);在口語方面,研究生在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的需求較少(M=3.21,SD=0.990),但在未來的工作中,他們需要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M=3.52,SD=0.798);在閱讀方面,研究生對國外的專業期刊有很大的閱讀需求(M=4.47>4.4,SD=0.647),也需要在工作中閱讀專業材料(M=4.01>3.5,SD=0.849);在寫作方面,研究生需要用英文撰寫專業論文(M=4.46>4.4,SD=0.692),在工作中需要寫英文郵件和報告(M=3.69>3.50,SD=0.953)。由此不難發現:研究生閱讀英文專業文獻和撰寫英文專業文章的頻率最高。正如Hyland.K[8]所言,“英語越來越多地作為傳播學術知識的主要語言,這改變了無數學生的學習經歷,因為他們現在必須熟練掌握英語學術環境下的常規技能,以便了解他們所在學科,并自如地在其中遨游。”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結合理工科碩士研究生的實際英語學習需求,重新考慮目前的英語課程設置。
表3 欠缺的知識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132.090.798141.890.814152.290.962162.190.774172.320.906182.360.899
對于欠缺的知識,在表3中,所有題目的均值均處于1.5-2.4之間,這表明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對他們目前的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語法和詞匯能力并不滿意,其中口語能力是他們最大的障礙(M=1.89<2.4,SD=0.814)。朱晶[9]通過調查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英語教學現狀,也指出研究生們普遍對自身的英語水平評價較低。由此可見,大多數研究生對自己的英語能力缺乏信心,學習者目前掌握的知識與必須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確實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研究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勢在必行。
表4 想學的知識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193.91.813204.47.695214.23.587224.31.702234.21.724244.24.721
對于想學的知識,如表4所示,研究生在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語法和詞匯等方面有較強的需求(M﹥3.5),其中他們最需要提高閱讀能力(M=4.47>4.4,SD=0.695)。由于權威的和最新的學術成果大多是用英文發表,因此閱讀英文的專業文獻是他們必備的英語技能。
3.1.2.2 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的學習需求。筆者將從學習方法、教材、教學方法、對EAP教師的要求、課程考核、課程安排6個方面進行學習需求分析。
表5 學習策略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253.150.784263.090.892273.690.713283.570.837
對于學習策略,由表5理工科研究生們能夠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M=3.69>3.5,SD=0.713),遇到英語學習中的困難,能夠向老師和同學求助(M=3.57>3.50,SD=0.837)。然而,他們不能合理安排英語學習時間(M=3.15<3.40,SD=0.784),他們的英語自主學習意識不強(M=3.09<3.40,SD=0.892)。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使用已經掌握的學習策略,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培養學生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
表6 教材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293.960.891303.210.791313.290.897
對于教材,如表6所示,第29題的均值為3.96(SD=0.891),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說明研究生更傾向于選擇原版教材作為教材,對國內教材(M=3.29<3.5,SD=0.897)和由ESP教師決定的教材(M=3.21<3.5,SD=0.791)需求不高。蔡基剛[10]指出教材應該是真實的。原版教材能夠保持原生態,以便使學生更快地適應真實的學術英語世界,如最新的知識、母語風格、新的思維方式等。黃萍[11]指出教材的難度應基于學習者當前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求。英語教師也提出他們會在必要時調整教學內容,學生們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EAP課程學習的挑戰。
表7 教學方法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323.790.896333.980.769343.790.821
對于教學方法,如表7所示,研究生希望他們能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互動和交流(M=3.98>3.5,SD=0.769),希望在EAP課堂上做一些情景練習(M=3.79>3.5,SD=0.821),希望EAP課程以中文為主,輔以英文的授課方式(M=3.79>3.5,SD=0.896)。同時筆者認為在EAP課堂中,學生需要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英語教師應該是研究生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表8 EAP教師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353.510.762363.590.902374.060.799
對于EAP教師,由表8的數據得出,絕大多數研究生認為理想的EAP教師應該既是EGP教師又是專業教師(M=4.06>3.5,SD=0.799)。Dudley-Evan和St.John[5]提出EGP教師可以勝任EGAP課程的教學,EGP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承擔ESAP教學。顯然,EGP教師和專業教師在EAP課程的教學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筆者認為,EGP教師與專業教師的合作是EAP教師發展的未來趨勢。
表9 課程評價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383.760.902393.640.798
在表9中,所有題目的均值均在3.5-4.4之間。理工科研究生希望能夠對聽、說、讀、寫等綜合技能進行評估(M=3.76>3.5,SD=0.902),并希望ESP課程的評估方法是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相結合(M=3.64>3.5,SD=0.798)。
表10 課程設置

題號均值(M)標準差(SD)404.130.785413.810.874423.730.946
在EAP課程的開課時間方面,如表10所示,絕大多數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希望EAP課程開設在研二(M=4.13>3.5,SD=0.785)。對于考試方式,他們希望能對聽、說、讀、寫等綜合技能進行評估(M=3.81>3.5,SD=0.874),希望考核方式應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M=3.73>3.5,SD=0.946)。英語教師的觀點與研究生的觀點是一致的。
定性分析可以對定量分析的結果進行補充。通過結構化訪談,驗證了筆者在問卷調查中得到的結果并且作了進一步探討。
通過對研究生導師的訪談,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第一,研究生導師認為學術英語能力對理工科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需要借助英語參與日常學習活動,如參加學術講座、閱讀英文文獻、撰寫英文文章等,其中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最需要的。第二,當前研究生英語能力較為欠缺,讀寫能力較好,聽說能力急需提高。第三,對于提高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受訪導師提出首先應當提高基礎的英語技能,其次轉變研究生階段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另外,學習和儲備具體的學科詞匯。他們也呼吁大學需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學術能力。
通過對英語教師的訪談,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第一,學生的英語水平欠缺。聽力和口語能力最差。英語教師強調研究生需要更多地關注詞匯、語法和英語專業課知識。第二,英語教學信息。對于目前的英語課程,受訪教師認為目前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不令人滿意,主要體現在大多數班級規模太大,大型課堂教學活動難以開展;研究生不重視英語,缺乏英語學習的熱情。在開設EAP課程方面,英語教師持積極態度,認為EAP課程有助于研究生的專業學習和發展。第三,對英語課程提出了一些建議:盡量縮小班型、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呼吁專業能力強、英語基本功扎實的專業型教師從事EAP教學。最重要的是學校要重視研究生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對開設EAP課程給予支持。
通過對研究生的訪談,筆者得出:1)對于當前的英語課程,他們認為學習內容僅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很少涉及他們的專業,同時他們希望多開展有趣的課堂活動,以改灌輸式的教學。2)對于自主學習的意義,根據研究生的回答,可以發現理工類碩士研究生非常清楚成功和努力是分不開的,認為個人的努力和奮斗對英語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目前的英語課程不能滿足研究生階段的英語需求。雖然目前的英語課程對于理工類碩士研究生很重要,但仍不能滿足他們的英語學習需求;在研究生階段英語應是進行專業研究的輔助工具;目前的英語課程只注重培養他們的基礎英語技能;研究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滿意,教學內容沒有涉及具體專業,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足夠的互動。此外,目前的英語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大班授課,師資不足,學生對英語缺乏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意識。其次,理工類碩士研究生對EAP課程有較強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
4.1.1 轉變英語學習態度
這里的學習者指的是理工科碩士研究生。他們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專業,深刻認識到英語已經是主要的學術語言。為了在專業學習和研究中取得成功,掌握良好的學術英語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改變英語學習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即學習英語不再是為了通過考試拿學分,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專業發展。
4.1.2 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由問卷結果可知理工科碩士研究生不主動尋找學習英語的有效方法。接受采訪的英語教師指出課堂教學是有限的,學生應該抓緊課后時間自主學習英語。筆者認為研究生應該努力消除依賴教師的傳統學習觀念,提高自主學習意識,最大程度地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對學什么和如何學做出決策,并且在學習中不斷反思、調整,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5.2.1 明確學習者的英語需求
英語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英語需求。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研究生認為英語很重要,但是他們對英語課還是缺乏熱情。被采訪的研究生指出英語課的教學內容與他們的英語實際需求不匹配。因此明確學習者的具體學習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5.2.2 培養學習者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
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研究生仍不擅長使用英語學習策略。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習者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習者認識到掌握英語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其次學習者試圖將它們應用到英語學習中來。
5.2.3 EGP教師與專業教師的合作
何占義[12]指出“目前在我國高校從事ESP教學工作的師資隊伍主要由兩類人員組成,一類是英語專業畢業的高校教師,另一類是有過出國留學經歷、英語水平較高的專業教師。”然而,EGP教師擅長于英語教學卻不擅長特定的專業學科知識。專業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卻又不擅長教學。因此,EGP教師和專業教師應該相互合作,彌補彼此的先天不足。Barron和Dudley-Evans & St.John[5]提出EGP教師和專業教師應當建立一個合作教學團隊以求互相學習、彌補不足、取得進步。此外,EGP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EGP教師向EAP教師的轉變是一種趨勢。EGP教師應該建立自信,迎接挑戰。
5.3.1 重視EAP課程
根據訪談結果可知目前該校還未開設EAP課程,研究生的英語課程仍以通識英語為主。研究生也指出當前的英語課程內容與本科階段的英語課程內容相似,事實上他們對EAP課程有較強的需求。因此大學應該嘗試設置相應的EAP課程以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
5.3.2 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開設EAP課程
EGP課程是EAP課程的基礎,沒有前者,學習EAP課程將會非常困難。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差異性,因此開設EAP課程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對于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第一年將開設EGAP、ESAP課程。對于英語水平比較欠缺的學生,可以線繼續學習EGP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英語能力。一年的學習之后,再學習EAP課程。在該校,考研英語成績超過60分的學生可以在讀研期間免修英語。換句話說,這些英語水平較好的在讀研期間沒有進一步學習英語機會。筆者認為英語作為為主流的學術語言,理工科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發展離不開英語,為他們開設EAP課程是很有必要的。
調整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受訪教師和研究生的回答可知英語課堂幾乎都為大班授課。蔡基剛[10]認為大班英語課不適合進行聽力和口語教學,要有效地進行閱讀和寫作也很困難。在大班教學中,限制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學生缺乏充分的課堂表現空間和參與機會,教學活動不易開展,缺乏師生交流,教學效果欠佳。而小班授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都能充分地參與交流和討論,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分析。近年來,國內高校紛紛關注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大班授課、小班研討”,即大班授課,討論、報告等活動可在小班研討式進行。朱紅、馬立平和熊宇[13]認為該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理性的質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調查了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對EAP課程的具體需求。研究發現現有的英語課程已不能滿足研究生英語學習的需要,他們對EAP課程有較強的需求。其中,筆者也發現了現行英語課程中的不足并給出相應的建議,以期能為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的英語課程設置提供有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