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菊賢
摘要:隨著高考的改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改革中內心的一些變化,讓我也有了一些思考,這些思考更多的是改變了自己,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方式,從以前的刷題,重視分數,到現在的重視孩子,把孩子作為主體,接納他們,肯定他們,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與孩子共情,然后發生的一些積極正向的改變。改變從我開始,但是最后看到一個班級的改變。
關鍵字:改變;共情;學習
最近看到教育部最新公布:從幼升小到高考要全面改革!高考不再分文理科,數學命題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目,還有各類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摘取一些有關部分??吹竭@些,身為一名家長,同時又是一名教師的我,感到松了一口氣。這些年來,我看到了 我們教育急功近利,為了高考加分學體育、學音樂、學畫畫。從幼兒園就學出特長,消耗了孩子多少的精力,但是這樣小升初能順利進名校,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學特長的 出發點、目的都不一樣了,本該是無憂無慮,以釋放孩子天性為主的幼兒、小學時期被各種各樣、分門別類的興趣班占滿。說了這么多,你可能會問,這些和數學有什么關系。
在班上我常常喜歡和孩子們聊天,其實更多的時候是聽他們說。你只需要起個頭,他們都能七嘴八舌的說個沒完。我也喜歡聽,也是多了解一些他們的想法。聽得最多的是希望周末和誰約著一起去打打球,或者家里玩一會兒。可是總是找不到時間,因為周末被各種補習排滿,時間對不上。一有時間要去玩, 家長也不讓總覺得玩很浪費時間。那陳睿—班里的優生是不是就不用補習了?孩子說“他也在補奧數,一周兩次。因為考實驗中學,就是通過奧數選拔的。他媽媽逼著她一定得學?!蔽蚁胝f奧數班應該就會放過游祚林---學習較差的學生,結果他們更慘,早上補基礎,下午補奧數。說到這些孩子都是抱怨,臉上都無孩童般的光彩。每每看到這些我都特別心疼孩子。剛出生的嬰兒,出于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對世界的探索,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學習摸索,這樣的學習是快樂的是美好的?,F在的學習是被逼著的不但沒有快樂可言,甚至變得討厭,排斥。孩子們疲于應付,課堂上無精打采,成績一考差,家長打罵,老師加大作業練習,抓緊下課時間的講解,陷入死循環。
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思考,這該怎么辦?我能做些什么?作為一名老師,我渴望提升孩子成績,作為一名家長,我心疼孩子的疲憊。我懂孩子的苦,但是成績優秀進名校,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走上人生的巔峰。所以,我曾經也逼著孩子刷大量的題,利用大量的時間,不惜犧牲孩子下課的時間,我越努力,孩子越反感,漸漸孩子的心離我越來越遠。孩子討厭上數學課,討厭我,討厭數學.......
不應該是這樣的,想起剛進師范時,我希望自己是個受學生喜歡的老師,還記得當時教學樓上的大字“教書育人”。我們教的不僅是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在我心里成為關鍵,我決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審視我的教學。
首先,我能做的是給孩子們盡可能多的留白。下課時間不占用,本該數學他們寶貴的身心休息時間,我怎么能夠殘忍的剝奪,在學校里,有屬于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我看到他們歡樂的笑容。周末的留白,得到孩子的歡呼。現在作業減少到平時的量,只多了幾道平時易錯的題,讓孩子精煉。我對他們的作業還是有要求的,必須認真完成,字跡工整,積極思考,不放過任何一道題。這次我的話他們聽進去了,可能是作業量減少了,孩子開心了,對學習也不那么抵觸了,思想上的轉變,帶來行為上的轉變。
我在課堂上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通過更多抑揚頓挫的語言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不再是死氣沉沉的,我看到更多的孩子眼睛里有光,渴望學習的光彩。我跟他們開始有連接,這種情感的聯系使更多的孩子愿意學數學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的成績還能有一些小的提升。我的教學工作更加順利了,我感受到我離孩子們更近了。這讓我想到一句話,讓孩子愛上你,孩子就愛上了你的學科。
同理心——共情,在心理學上共情這個詞頻繁的出現,把它套用在我們的學習上,它其實就是同理心。當我跟孩子建立起情感的連接,他們更能感受到我說的,也愿意傾聽你說的。比如有一次培訓一共會務三天多,在這三天多的時間里內容豐富,從早到晚,整整三天,我感受到了疲勞。這一刻,我突然想起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嘗不是如此,白天滿滿的課程,晚上還有繁重的作業,孩子們能有好的情緒嗎?在課堂上,我也把同理心運用在談話中,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理解他。這種理解又加固了我們之間的連接。再接著跟孩子談當我感受疲勞的時候,我會及時的調整自己,給自己一杯熱茶,想想我的目標,還有我努力的方向,這樣我就能繼續打起精神來努力下去。孩子們不再是不屑的表情,居然認真的聽了起來,相信他們在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會試試看我的方法。情感的聯系就是在這樣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讓我想到了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切就這樣靜悄悄的發生,默默的滋養孩子的心田。
疲勞確確實實也是客觀存在,其實只需要在課堂上注入一點亮光。有時,它是疲勞時的手部運動操,也就是五分鐘時間,但是他們總是認認真真的完成;有時,它是孩子們一刻的歡笑;有時是一段靜心訓練,閉著眼睛隨著音樂,跟著自己的呼吸,就能得到久違的放松。還有時可能是一句肯定的話語,老師看到你們的努力,我們再堅持一會兒。這些時刻深深的印在我的腦子里,那一張張渴望學習的小臉,掛滿專注的神情。我看在眼里,也被受感動。被他們給激發出教學的熱情。到底是孩子激勵了我,還是我激勵了孩子呢?也許這就是我渴求的默契的狀態吧!
當我們做到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那一刻,附屬的好處就是我們班的成績正在悄悄的進步著。從原來的成績墊底,通過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我們已經擺脫墊底,重點是已經沒有不及格的同學。這點讓我備受鼓舞,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愛是一切的基礎,我們的一生都在存找被認可和被接納。為什么我們不能在學校做到呢?孩子一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營造一個包容接納、舒適的空間,我們是快樂的。就沒有那么多錯誤,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記得一個在德國的中國媽媽跟我分享過,在德國很重視閱讀,他們會讓孩子浸泡在濃厚的閱讀氛圍中。學校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我也希望我能讓孩子一到學校就能浸泡在學習的氛圍中,那將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呀!
接著周末還有一項他們熱愛的作業,戶外運動兩小時。我看到孩子們渴望同伴間的交流和玩耍,便萌生了這樣的想法。讓家長還有孩子,甚至于幾個孩子一起,家長跟著,帶著他們到戶外感受自然,自由的奔跑,盡可能的釋放天性。讓家長把戶外運動的照片傳到班級的微信群里。每到周末看到孩子還有家長一張張開心的笑臉,我也跟著開心起來。班級群里的氛圍異?;钴S開心。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我總覺得還不夠。我的理想是孩子因為喜歡、需要而學數學。就像出生嬰兒般處于好奇,出于需要而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數學是有用的,遇到問題能用數學來解決。不再為了成績而學數學,因為喜歡而學數學。我把這個理想種在心里生根發芽。如果學習不是為了成績,那它還能是什么?數學不僅僅給于我們知識,還應該有數學思維,有序的習慣,還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我把培養孩子良好的數學習慣以及數學思想放在了首位。想著培養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勇于嘗試,實踐出真理的理念。我把它用于教學中,比如在教六年級比和比例課堂中教學計算比值還有化簡比。其實生活中的比隨處可見,我就讓學生”創造比”讓他們動手創造泡泡液中的洗潔精與水的最佳比。如何配比才能吹出巨大的泡泡?結果發現要吹出大泡泡不只需要水和洗潔精、還需要甘油,那這里的配比又是多少呢?孩子帶著疑問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一開始假設1:3,接著實驗,調整、再假設、再調整。這不正是科學家出真理的過程嗎?我想今后這就是我教育的目標,將數學教學融入生活中,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隨著時代社會在進步,孩子也在進步著,這個過程中,我被逼著成長。但是我真的感謝孩子,也很光榮我能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我也一直跟著進步一直學習一直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