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秀
摘要:進入“互聯網+”時代,陜西在我國發展農村電商的各種政策導向和市場牽引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相對發達地區而言陜西農村比較落后,發展農村電商意識欠缺,農產品結構單一,以及基礎設施服務質量等因素制約了農村電商更好地發展,因此要從提高發展農村電商意識,培育電商帶頭人,加強電商應用平臺建設,做特做強優勢產品等方面來促進陜西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村電商;陜西
十多年前,“互聯網+”思維尚未形成,很多學者已經對農村電商進行了大量研究,如孫百鳴(2005)李霞(2007)都認為電子商務不論從規模、金額、還是普及率、社會效應等方面看,都處于初級階段。大多農村電商僅限于農產品銷售領域。樊鵬(2007)則強調農村電商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是對發展農村電商認識不到位。因此,在現階段,積極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我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過程中,有兩種最主要的進行模式,一種是自上而下式,由政府主導、國家投入、通過官方機構或者帶有官方背景的機構運營的平臺來做電子商務;一種是自下而上式。由市場牽引、社會或用戶自己投入、農民自發地利用市場化的平臺開展電子商務。自上而下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外在力量推動農民參與電子商務,是“要農民信息化”,后者則以農民自身的主動參與來開展電子商務,是“農民要信息化”,這種信息化應用的效果非常顯著(汪向東,2011)。
一、陜西省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農村電商也嶄露頭角,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推動力,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農村市場同所有行業一樣站在了“互聯網+”的風口,原有的農村市場模式正在被互聯網改變。從農資上網到電商進村,從農產品進社區到消費品下鄉,互聯網無時不在影響傳統農村的生活和生產模式。尤其是農業生產前端的農資電商熱潮、下端的農產品網站銷售以及串聯上下游的農村金融互聯網化等三大農村生產關系板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近幾年來,陜西電子商務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電商賣家銷售品類主要為家用電器、手機、特色農產品、平板電腦等,地方特色農產品銷量增長較快,主要品類為棗類、蘋果、鮮花、茶葉、干果等。2018年,陜西省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共19個,并且按照商務部“項目向貧困縣傾斜”的要求,陜西省的示范項目全部安排在貧困縣,實現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在全省56個貧困縣(區)的全覆蓋。寶雞市在浙江省義烏市舉辦的“2018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博覽會暨首屆數字貿易博覽會”上,還被評為“全國優秀電子商務城市”。
各地發展農村電商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形成了武功模式、山陽模式和岐山模式等開展農村電商的成功范例。戶縣葡萄、韓城花椒、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等陜西特色農產品通過產地直采進入自營和生鮮優選銷售,獼猴桃、柿餅成為線上同類產品第一品牌。這些變化都表明,發展農村電商,對陜西省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失為一個卓有成效的途徑。但是由于農村電商發展不均衡,武功縣電商發展獨占鰲頭,其最初目標定位為“買西北,賣全國”,幾年的發展確實實現了該目標,也導致其所占份額在全省農村電商中最大,由此決定了陜西省近幾年網上商戶購銷商品均以外地產品為主,本地產品尤其是特色農產品銷量雖然增長較快,但在總銷量中所占比例不到20%。因此,為來應利用陜西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致力于發展農村電商,促進本土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助力陜西鄉村振興。
二、陜西發展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
(一)對發展農村電商認識不足
在陜西省發展農村電商的實踐過程中,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對電子商務認識不足,受傳統實體經濟模式思維影響,并不重視農村電商。部分村民和農業經營者也對電子商務這一新業態不夠了解,發展電商意愿不足,農村網絡應用程度也不高。2016年國家統計局陜西省統調隊對全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情況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村民老齡化、低學歷化,接受新事物慢,大多不懂電子商務,電腦和智能手機普及率高但利用程度低。其中,能熟練應用電腦的只有12%,對電子商務明確了解的只有4.2%,應用網絡從事和農產品銷售有關的活動僅占7%,雖然近兩年有些鄉鎮由于青年民工返鄉創業和大學生村官帶頭發展農村電商,情況有所好轉,但大多地區仍存在缺乏農村電商發展意識,對農村電商定位不清的問題。
(二)產品結構單一,特色產業不強
陜西省電商商家銷售的農產品品類主要是鮮花、茶葉、干果、特色蔬菜和水果等,其中,眉縣、周至獼猴桃、富平柿餅等成為線上網紅名品,特色農產品銷售增長迅速,但是陜西發展農村電商也面臨突出問題。首先各地農產品大同小異,同質化比較嚴重,導致同質化競爭,不利于農村電商的發展;其次,很多暢銷農產品產量較低,季節性強且不耐儲存,比如千陽槐花蜜、透心紅紅蘿卜等市場美譽度較高的特色農產品,難以持續滿足線上銷售;再次,農特產品標準化程度較低,產品質量不穩定。很多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整個流程中各環節標準不一,符合“三品一標”的產品數量和占比較低。農業生產組織程度分散、生產加工能力和效率都不高,甚至出現第一天賣完,第二天就斷貨的情況,從而降低客戶粘性,影響銷售渠道拓展。
(三)網絡基礎設施服務質量不高,倉儲物流配送網絡不完善
從陜西省整體來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很多農村實現了家庭寬帶全覆蓋,鄉村公路網基本形成,從縣城到各村的道路硬化率已達97.3%。但是,基礎設施服務對發展農村電商依然形成制約。首先,部分農村寬帶和4G網絡覆蓋仍有空白,全覆蓋的地區也存在網絡資費高,信號差,速度慢等問題;其次,路面硬化程度高,但是大多數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配送網絡只覆蓋到縣城周邊,鄉村快遞服務網點不足,很多鄉鎮村都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且物流成本高,快遞資費幾乎是發達城市的兩倍,只有武功縣能做到1公斤3元的低成本配送。此外,農產品電商多為現貨銷售,產品鮮活需求程度高,而冷鏈倉儲設備不足,冷鏈物流薄弱限制了部分農產品的線上銷售。
(四)電商人才不足,缺乏技術和資金支持
陜西省很多農村地區發展農村電商,人才和資金短缺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有管理團隊的知識和技術水平難以滿足電商發展要求,一些農業經營主體也開網店,但專業水平低運營效果較差,甚至最后關閉;二是大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經濟實力有限,缺乏資金支持,難以給予專業技術人才相應待遇,有些從事電子商務運營的人員月基本工資不足2000元。電商運營必需的策劃、美工、攝影、營銷等技術人才稀缺,招聘難。第三是各級政府對農村電商發展的財政資金支持都極為有限,電商企業和經營戶面臨的融資資產抵押門檻難以逾越。
三、陜西發展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
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中國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這些年蓬勃發展的淘寶村正是“鄉村振興”的樣板和先行者。在日益繁榮的淘寶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鄉風文明、宜居宜業。因此要實現陜西鄉村振興,發展農村電商或許是一種有效途徑。
(一)培育農村電商帶頭人,培育新農人
我國農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發展農村電商要抓住農村“能人”與鄉村結合的契機。從以往實踐來看,各地發展較好的淘寶村都有一個或者幾個“能人”,比如山西王小幫,遂昌潘東明等。各地返鄉青年農民工、返鄉大學生、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等都可能是潛在的“能人”,因此,陜西要培育農村電商帶頭人,結合政府扶持,通過電子商務業務培訓,強化傳統農人的“互聯網+”意識,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發展農業等方式培育新農人,還可以篩選出一批農村電商帶頭人,代理商或者經紀人,利用京東、阿里等成熟知名電商平臺開拓農村市場的有利時機,將這些“能人”和“新農人”推介給電商平臺,為形成農村電商發展的長期機制儲備人才。
(二)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增強服務電商功能
首先要支持本地電商企業和阿里巴巴等成熟電商開展的“萬村千鄉”計劃,利用現有網絡體系優勢,加強本地電商平臺和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網點建設,或者推動知名電商在區縣建立服務中心,在鄉鎮、村建立電商服務站(點),增加服務電商的功能。如寶雞實行整合郵政、鎮村超市、移動網點等資源,建設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尤其是岐山縣實現144個行政村電商網絡全覆蓋,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實解決農民買難、賣難。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完成農村網絡全覆蓋工程,在村村通的基礎上更新改造農村通訊設備,提高網絡基礎設施性能。國家統計局陜西城調隊調查數據表明在被調查村民中將近七成村民認為村里網絡信號不好,并且村民普遍認為資費較貴,極少數認為資費便宜。因此,可以建立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寬帶服務補償機制,鼓勵通信運營商以 4G 網絡覆蓋為重點,實現擴網降費,增強服務農村電商發展功能。
(三)培育和加強電商應用平臺建設
從陜西農村電商發展實踐看,各地大多是借助成熟電商平臺,也有寶雞,山陽等地打造的本土農產品電商平臺,不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實情整合平臺資源,扶持農村電商經營主體,既要充分利用成熟電商的大平臺推銷本地農產品,又要發揮本地平臺在組織貨源、配送等方面的作用。一是積極動員和組織涉農企業和合作社、種養大戶、經銷大戶等與成熟電商平臺合作,以開設地方特色產品館或專區的形式,帶動本地農副土特產品的銷售,也鼓勵京東等自建自營平臺與涉農企業合作,將優質農副產品和農村休閑服務納入自采渠道。二是整合上下游優勢產業資源,拓展網上農貿市場、數字農家樂、特色旅游等領域,培育和加強本地電商平臺建設。比如山陽縣以“互聯網旅游農業”為核心主導,自建網絡平臺“逛集網”,發展旅游和農業電子商務。三是積極推進電商平臺間,尤其是與國內知名電商合作,推動傳統企業向電子商務轉型,支持本地龍頭企業、大型農貿市場或專業市場自建平臺,或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發展電子商務,培育電商應用平臺。
(四)做特做強產品(產業),打造特色優勢品牌
要發展農村電商,必須做特做強產品或者產業,打造特色優勢產品和品牌。當前城市供需矛盾突出表現在城市居民對優質農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獨具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或做強優勢產品,如戶縣葡萄、韓城花椒、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等。因此,首先重點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在保障原產地直供品質的同時,擴大生產規模,既能緩解優質農產品的供需矛盾,又能促進農民增收;其次,逐漸建立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體系,統一農產品標準,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是對整個消費市場而言的,更是對電商而言的。
參考文獻:
[1]樊鵬.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幾點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07(09).
[2]洪黎明.自下而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OL/BL].http://www.cnii.com.cn/xxh/content/2011-04/01/content_ 860834.htm.2011-04-01.
[3]李霞.電子商務在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其發展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07(24).
[4] 孫百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初探[J].北方經濟,2005(09).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