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黎 張毅
摘要: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是促進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以往的科技傳播中,常常關注的是效益,很少有人關注農民是如何獲得技術的,只是簡單的將提高生產的技術發明出來。在農村,農民獲取技術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政府指導、網絡信息獲取等多種多樣的方法。但是中美的農民農村獲取技術的方法確實不同。文章主要討論了中國和美國的農民在獲取以提高生產為目的的技術上的不同,通過比較二者上的區別來發現兩者的優勢和需要進步的地方。
關鍵詞:農民;技術傳播方式;分析
一、中國目前農業傳播的技術方式是給予式傳播
(一)中國農業技術傳播的信息源
5W模式解讀農業技術傳播方式。
傳播者(信息源):(1)政府有關部門網站。主要是農業部門,如,中國農業部網站、中國農業網、中國各地的農業信息網;(2)農業領域發展水平的國家級的專業性或行業性學術團體機構網站。其中主要是學會、協會以及各種研究所的網站,如,從人民網、和訊網;(3)重要工作機構與大學的農業相關專業網站;(4)農業現有信息查詢系統、數據庫,如,知網;(5)農業專業性或商業性信息傳播機構網站,包括特定的主題、專門的產品網站、電子商務網站;(6)公共傳媒網站,如報紙、電視、廣播電臺網站等;(7) 個人網站、網頁、博客等。
內容:主要是提高農民生產或者增加農民收入的農民技術。
傳播渠道:網絡,人際傳播。
受眾者:農民。
取得的效果:農民獲得的技術以提高收入或者提高生產取得的效果如何。
(二)典型實例分析
1. 實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網站中,在農事指導板塊中,2017~2018年度小麥秋冬種技術指導意見,這一篇文章里面,寫了關于小麥種植在具體的地區,小麥的播前準備、播種、冬前管理的種植技術。今年夏季以來,小麥主產區降水較多,土壤底墑總體較足,前茬作物生長發育進程接近往年同期,預計正常成熟,大部分地區可以做到適期播種。小麥種子數量充足、供需平衡,種子質量較高,品種結構較為合理。氣象部門預測,全國秋季氣溫總體偏高,秋雨南多北少,可能影響冬小麥播種出苗和安全越冬。為切實提高冬小麥播種質量,培育冬前壯苗全苗,夯實明年夏糧豐收基礎,現在分區域研究提出了2017~2018年度小麥秋冬種技術指導意見,供各地參考。
2. 分析
關于這個種植技術,政府部門都是很了解的,而且也做了學術報告,但是農民對于這個技術的獲取卻并不是很多。原因就在于政府和農民是分開的,政府只是負責研發出這個技術,但并沒有很好地傳播給農民。農民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充當接受者角色,政府則擔任管理者的角色,就相當于上級與下級的關系。
所以,中國對于農業技術傳播方式還是不夠系統化,在農民與技術之間的傳播存在一定的問題,政府只是將這個技術灌輸給農民,是一種給予式的傳播。
二、美國目前農業傳播的技術方式是參與式的傳播
(一)美國農業傳播方式
美國的農民技術傳播方式與中國的不太相同,他們主要的傳播方式以各種各樣的農業協會為主,比如以某個農產品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協會,以某一類產品為主要研究交流對象的協會等。我將從美國農業傳播協會網站的現狀以及工作方式來說明美國的農業傳播方式。
1. 美國各地各州的農業信息網站現狀
美國農業協會完善的服務體系美國農業協會經歷長期發展的過程,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開拓國際市場的需要,農業協會趨向于綜合性服務和全國一體化的組織形式。全國有基層組織機構3 800個,各縣、州都有機構設置,有些服務人員還在華盛頓政府機構工作,形成一個自上而下輻射全國的網絡服務體系。美國農業協會的宗旨是維護會員權利和利益,為會員服務,協助會員解決農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
2. 傳播方式的工作模式
首先,各地有各種農業協會,每個農民都是里面的成員,在這個協會里,也會有很多的專家,專家和農民一起交流技術,學習經驗。其次,在這些個農業協會里,專家并不一定是技術的傳播者。也可能是有經驗的農民也是可以作為技術的傳播者。
另外,當你有某些問題需要咨詢時,在你參與的這個農業協會的網站里,你可以查詢相關的解決辦法,在這個界面里,有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辦法。最后,農業協會會和農民交流心得,技術專家根據這些掌握的情況改進提升農作物產量。
(二)典型案例分析
1. 實例
在美國東南部的《卡羅來納農場管理協會》中,主要是以家庭農場為主,在這個協會中,農民是以家庭為單位在這個協會中存在,有什么問題或者不能解決的問題,大家會在一起商量討論解決的辦法,同時,協會中也會有專家或者管理者會給出技術指導,參與農事活動中去。在這個網站中,設有關于農場、最近的事件、宣傳、產品系統、農業服務等目錄。在這些目錄中你就可以點進去查看自己需要的東西。
2. 分析
首先各地有各種農業協會,每個農民都是里面的成員,在這個協會里,也會有很多的專家,專家和農民一起交流技術,學習經驗。其次,在這些個農業協會里,專家并不一定是技術的傳播者。也可能是有經驗的農民也是可以作為技術的傳播者。
三、農業技術傳播方式進行比較分析
(一)中美傳播方式的不同之處
1. 中國的傳播主要是給予式傳播
中國目前的農業技術很多,但是農民能獲取到但能了解的技術卻不多,這就是因為中國的農業技術傳播主要是以給予式為主,如果沒有人去告訴農民,那么農民很難了解到這些技術。另外,一般的政府農業支持,也只是在政府的農業網站當中,農民就相當于接受者,政府只有主動的把這些技術告知農民不然他們是很難知道這個技術。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這樣的傳播方式只滿足到了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只達到了最低層次的需求。
2. 美國的傳播主要是參與式傳播
美國的主要就是以農場農業協會為主,農民都參與到其中,是這個協會的一員,各地有各種農業協會,每個農民都是里面的成員,在這個協會里,也會有很多的專家,專家和農民一起交流技術,學習經驗。在這些個農業協會里,專家并不一定是技術的傳播者。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除了前面兩個基本的需求之外,還滿足到了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
(二)中國和美國的PEST分析
1. 中國農業技術傳播方式的PEST分析
P(政治環境):目前中國的政治是大力發展農業,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對于農業是大力發展和支持。
E(經濟環境):中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還貧窮落后,貧富差距顯著,經濟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農民的水平參差不齊,對于信息獲取的能力也相對差距大,所以屬于被動接受的農民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
S(社會環境):中國屬于社會主義社會,農業技術的獲取,在社會上只限于農業組織,信息源相對較少一些。
T(技術環境):目前的農業技術主要是設備上的差別較大,像大規模種植技術和大規模收割技術,在我國國內還沒有實現普及。
2. 美國農業技術傳播方式的PEST分析
P(政治環境):美國是農業第一大國,對于農業的支持是相當大的,同中國一樣,也有很多的惠農政策。
E(經濟環境):同樣,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其經濟實力是毋庸置疑的,對于農業的投入也很多。
S(社會環境):美國屬于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又以農業協會的方式存在,而且美國的農業推廣模式是三位一體的模式,對于農業的推廣又具有特殊性。
T(技術環境):美國現在的農業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種植,很多地方的技術都實現了無人操作,其技術環境已經遠遠領先其他國家或地區。
(三)兩者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分析
首先,對于中國來說,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中國這種給予式傳播方式的優點在于能對農村文化水平較低的人來說,能更好的幫助到農民,其缺點就在于這種方法太過于僵硬,只能是灌輸式的傳播,農民只能接受。而美國的參與式傳播方式來說,就能夠更好的將政府的優惠政策與農民自身聯系在一起,就像政府是一直和農民在一起。
其次,美國的人口較少,農業種植一般就是以農場為主,農場就比中國的這種家庭承包責任制要好,因為土地較大,能更好的管理,更好的控制。中國就是每個人的土地少,想要大規模種植,卻沒有那么多土地。所以,農業協會傳播技術更為方便。
最后,就是兩種傳播方式都能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或者增加農民收入,最后的比較優劣方式就是兩種傳播方式農民的接受程度。很顯然,美國這種傳播方式是我國需要借鑒的地方。
四、總結及建議
美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美國的人口只有3億左右,其中農業人口還不足全國人口總數的2%,不過區區六百萬人而已,但卻在嚴格執行休耕限產制度的情況下,生產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且品種豐富、品質上乘的糧食、畜產品以及其它農產品。它的農業法規和配套體系完善、以小型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科技在農業生產應用廣泛、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這些因素都對農業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對于中國,中國的這種給予式傳播有他的社會原因,也有他的局限性,他將農民與政府分割開來,農民如果想要獲得新的技術,除了政府宣傳,就不能很好地發現其他的方式。還必須自己去其他能獲得新技術的信息源上去尋找。所以,中國未來在農業傳播方式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對此,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第一、當研究出一項能提高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技術后,除了在各個農業網站上發表外,還應該做好如何讓更多的農民了解到這個技術,并很好的傳播下去。比如,在電視上宣傳,在何處可以查到這項新技術的使用方法,政府做農業傳播的部門,及時向自己管理的農村的農民推廣這項技術。
第二、學習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在中國,有些地方還是依靠動物來進行農業生產,這樣的生產方式實在是太落后了,應該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引進來,發展自己的農業。
第三、可以向美國學習,設置農業協會,讓農民都參與到協會中來,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起商量,有什么技術問題也可以向協會中的技術人員咨詢。
參考文獻:
[1]曠宗仁.傳播視角的農民認知行為研究[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3.
[2]駱浩文.農業傳媒與傳播[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趙妤.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海洋學院,2014.
[5]蘇國賢.農業科技信息收集與分析[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6]王征國.農業科技傳播理論與實踐[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7]董成雙,等.農業科技傳播[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8]李建英.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民科技意識轉換研究[D].東北大學,2011.
[9]朱琰潔.美國“農業安全網計劃”2014年新政研究[J].世界農業,2015(01).
[10]賴作蓮.美國農業科教體系特征及其啟示[J].農業科技管理,2010(04).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張毅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