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仟
摘要:在如今網絡社會中,每個人可以通過電子產品或者是其他方式進行網絡交流。所以在網絡中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廣為人知的就是網絡語言暴力的現象,人們總是對不認識或者是認識的人進行著主觀的自我評價,關注度的提高會導致一件很小的事件變成社會全知的熱點。同時有意無意中對當事人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傷害。針對這種現象,文章研究并分析了網絡語言暴力的成因及其對社會和個人的危害,并提出了控制網絡語言暴力的措施。
關鍵詞:網絡語言暴力;成因;危害;控制措施
一、問題的提出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可以足不出戶而了解全世界。但是與此同時,網絡的普及與發展帶來一個新興管理社會問題——網絡語言暴力。
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和自由共享性,使得網絡暴力頻繁發生,人們思想同時也隨之發生了改觀。當人們的思想隨著一些混淆視聽的新聞或是消息思考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失去理智的判斷而非是尋求所謂的事實真相,或許是事不關己的態度讓許多人的思想和言語在網絡社會中被人左右。從而出現了許多所謂的網絡語言暴力事件,嚴重的會導致事件的當事人因無法面對種種的言論與批評從而選擇消極的方式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對待世界。
網絡社會中存在的語言暴力行為層出不窮,只有不斷的研究并尋求更高的突破,用以緩解并解決當下的社會存在的網絡社會語言暴力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網絡語言暴力的各種特性及成因,然后從社會學方面分析網絡語言暴力屬于一種嚴重的越軌行為,最后提出了控制網絡語言暴力的措施。
二、網絡語言暴力的特點
(一)直接性
網絡是個對外開放的平臺,人們在網絡世界和各種社交平臺上言論自由、評論自由。可以直接對自己喜愛的人或事物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同時也可以直接抨擊自己所厭惡的對象。隨意發表自己看法,例如直接通過搜索軟件評論自己無法接受的他人的評論,從而對他人進行直接式的攻擊。
(二)簡單性
由于網絡世界的匿名性,有的人就無所顧忌,在網絡世界中肆意妄為,人們認為一切的價值評判可以依照自己的主觀看法來進行評價,把這個多樣化元素世界剖析為自我的理解從而進行評價,當遇到自己無法理解的事件時,便會主觀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評論別人的行為而不是換位思考或者是冷靜考慮。這樣簡單粗暴的網絡思維越來越普遍。
(三)修辭性
為了更能形象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各種現代的語言修辭方法被用在網絡語言暴力當中。也分別分為好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其中最突出的當屬比喻,在網絡語言暴力中,當人們覺得喻體和本人有點相似之處則偏向于將人們指代某些侮辱性的動物。
總之人們在網絡語言暴力中追求著簡單、口語、形象的詞語或者是言語來對別的事物進行抨擊,而不是特別的在乎事件的真相的一種從眾行為而已。而無形中對當事人將會造成難以言喻的傷害。
三、網絡暴力語言產生的原因
之所以會產生網絡語言暴力并且網絡語言暴力事件越來越常見,其中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存在主觀與客觀原因互相影響的。
(一)社會層面
互聯網為人們的活動領域提供了廣闊的場所,人們可以在網絡上發泄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從社會層面上分析,網絡語言暴力產生的原因是各種群體可以通過這種非理性的方式來尋求超現實的快感和刺激。具體到網絡語言暴力方面,有的人是為了追求群體一致性的態度參與其中,從而運用過激和畸形化的語言進行所謂的聲討、揭發、謠傳,有的網絡暴力的出現并不是網民自己的內心想法,而是一種盲從、缺乏客觀判斷的表現,從而導致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頻頻發生。
(二)個人層面
社會變遷和利益格局的劇烈改變,造成了大眾的焦慮和浮躁,部分人通過網絡語言暴力,其意在一方面,表達其“仇富”的不平衡的心理,從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釋放的轉化為消極的情緒發泄在網絡上,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其對世界的不滿和對其遇到的不公平待遇的反抗。當下許多人崇尚與思想和行為的自由,以彰顯自己獨特的個性,自主、開放、立意標新成為許多人口中的借口,在網絡上發表逾越底線的言辭。還有的是缺乏自我判斷的能力,最后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面對當前復雜的問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的人只是為了實現自己欲望的需要而做的種種越軌行為,為了自己的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從而拋開一切的道德和法律束縛,甚至打著公平、正義的旗子吸引廣大人們的注意,從而獲得較大的市場利益。這些例子的發生與自身的素質與價值觀是分不開的。
四、網絡語言暴力的危害性
(一)網絡語言暴力威脅公民權利
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網絡是給公眾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但網絡語言暴力的頻繁出現卻威脅到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其一旦越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僅僅會影響社會的秩序還會導致個人道德和價值觀的丟失。參考以前的研究,網絡語言暴力的種種社會危害分析大多數從侵犯人身權力、名譽權、隱私權等相關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從法律角度分析,實質是網絡語言暴力已經可以構成犯罪的成分,人們借著網絡身份的匿名的所作所為嚴重的危害到了他人公民的權利。
(二)網絡語言暴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興盛,網絡語言暴力事件時常發生,網絡社會環境在惡化,網民素質在下降。網絡信息的虛假一步步的威脅著當前的現實社會,接觸網絡社會之后思想和價值觀會慢慢的潛移默化隨之改變,抱怨社會的不公,產生強烈的心理不平衡,恣意情緒的宣泄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網絡語言暴力主體。為了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有的人偽造不實信息,發布黃色視頻污染網絡社會,對他人進行刺耳的評價與攻擊,發布或揚言發布負面帖文,揭露對方的隱私,捏造莫須有的故事,惡意造謠抹黑中傷他人卻不以為然,使用渲染、煽動語詞,為了調動群眾的負面情緒。其行為的背后實際上是實現“誰不服我,我整誰”的野心與“非法攫取經濟利益”的心機,許多缺乏客觀分析能力的網民便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成為了網絡語言暴民。
五、網絡語言暴力的控制措施及建議
(一)道德控制
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注定是壞人,家人的教導學校的教育,使得每個人內心都存在一定的底線,當自己做了違背道德的事件時,自己會受道德的束縛,網絡是不可能不接觸的只有我們自己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加強才能減少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產生。人們用道德來對一個人進行好壞善惡的劃分。道德的存在依賴于個人內心的價值觀約束和社會中的輿論。行為的好壞對應著道德的表揚和譴責,使得行為者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察覺到壓力。因此,道德對人的行為是有明顯的指導意義,同時也對網絡社會中越軌行為具有控制作用。
(二)宗教控制
宗教作為一種少數人存在的群體,它是神圣的并且是不可侵犯的。宗教主要表現為教規和宗教儀式,通過教育和裁判的兩種手段來限制和約束教徒的行為。我國信仰宗教的人雖占少數,但是在這種信仰宗教合理的社會中,宗教對于人們行為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的。我國現在信教是一種合法的行為,但是如果在教徒中出現了違反規定的越軌行為之后應該實行懲罰制度,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越軌行為還是在網絡中的越軌行為都應該受到相應的懲治。
(三)法律控制
法律是由國家推行的最嚴厲的、最權威的、最有效的社會控制手段。法律的制定有明確的規定,它清楚的告訴人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現實社會中應用廣泛,在網絡社會中也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在網絡社會這個虛擬社區中人們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計算機的跟蹤越發的發達,當出現違反規定行為并處罰當事人,酌情處理,給人予以一定的教訓。
(四)網絡言語文明倡導
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話語權都空前自由,而且在互聯網這一虛擬平臺上,人們更是肆無忌憚的隨意用語,這一現象使得網絡環境變得烏煙瘴氣,影響著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網絡言語文明的提倡。
(五)摒棄過激言論
網絡的大量普及,使得許多年輕的、文化程度不高的網民在網上常常進行過激的言論,有的甚至會帶有人身攻擊。發布消息的人們在網絡上散布一些帶有言論性的話題之后,會有各界不同的人們參與進來討論,發表不同的看法,但是總是存在這樣那樣許多的人往往接受不了別人的看法和觀點從而對別人進行語言的攻擊,最后會導致雙方對立僵持的局面。在爭論的最后輸的一方會招到勝利一方的言語諷刺甚至是人身攻擊。
(六)主流媒體的引導
主流媒體作為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輿論引導方面尤其在面對網絡輿情危機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網絡社會中發生越軌行為的時候,主流媒體應該從以下方面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先與相關部門進行合作,加強網絡輿情的管理與監控。主流媒體的注意和制約,使得網絡社會中的輿情消息在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就能及時掌握住其發展動態,使得一些網絡謠言無法抵住事實的壓制而失去了傳播性,降低網絡語言暴力事件的發生率,不至于當事件發生之后而無從下手。
然后報道要強調客觀、準確。只有報道內容客觀、準確才能使受眾信服。這里所說的客觀準確指的是所報道的內容一定是真實發生的,記者不僅僅要親自到現場去查看,聽當事人敘述。否則,報道內容失實,再被網民揭露,報道便失去其意義。
(七)校園言語文明的培養
針對粗俗的交際用語現狀,學校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在校學生已形成的不文明的用語習慣進行正向的引導,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學校是教育的天堂,對于文化知識的傳播至關重要,人們道德與素質的養成與學校的教育指導息息相關,說話之道也是在學校中慢慢地完善,對于學校應該開設語言教育課程是十分必要的一步,形成良好的文明用語,不管在現實生活中的交流還是在網絡社會中的交流討論都是一個很正確的引導與教育。
六、結論
網絡語言暴力在當今網絡世界中屢見不鮮,它對社會與個人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本文通過對網絡語言暴力社會學分析的研究與學習,深刻體會到生活在當下的信息時代,人們不可能不涉入網絡社會,所以對于近年來網絡社會產生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加大力度并仔細研究其產生原因與解決方案。通過分析與研究網絡語言暴力的現狀、特點,了解到當下的網絡社會的亂象,也了解到網絡語言暴力問題的棘手。
參考文獻:
[1]Martha Cobos-Cali,Valentina Ladera,María Victoria Perea,Ricardo García. Language disorders in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childrens homes[J].Child Abuse & Neglect,2017.
[2]Linda Tsung . Language and power: Tuanjie hua, an Yi-Han mixed langu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12(215).
[3]Hirut Woldemariam,Elizabeth Lanza. Language contact, agency and power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two regional capitals of Ethiop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2014(228).
[4]劉鵬.大學生網絡暴力語言分析[J].戲劇之家,2016(22).
[5]高楊.“疾病隱喻”視角下網絡語言暴力的分析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6(05).
[6]邱業偉.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制的必要性和立法構想[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09).
[7]毛向櫻.廣西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分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6(05).
[8]蘇艷春,蔡小梅,陳大青.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行為調查分析——以楚雄師范學院為例[J].東南傳播,2016(09).
[9]唐樂陽.網絡暴力的傳統文化成因探析[J].視聽,2016(09).
[10]毛向櫻,黃路路,莫海英.廣西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行為調查分析[J].欽州學院學報,2016(08).
[11]徐敬宏.網絡低俗用語和語言暴力須治理[N].人民日報,2016-08-16.
[12]丁磊,黃哲程.淺析網絡語言暴力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12).
[13]安尚勇,李燕.網絡新聞中語言暴力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聞戰線,2016(12).
[14]夏飛,吉益民.論網絡碎片化傳播中的語言暴力[J].閱江學刊,2016(03).
[15]李君賢.網絡直播中彈幕語言暴力機制的形成與消解[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05).
[16]崔玉賓.網絡語言暴力現象透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6).
[17]謝佳燁.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及對策分析[J].人間,2016(27).
[18]嚴念慈.青少年網絡語言流行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青春歲月,2012(22).
[19]劉凱.社會心理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0]肖荷,謝紅雨.2016年網絡流行語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校園英語,2017(02).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